苏仙区作为郴州“两城”建设的核心极,始终将新型工业化作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将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传统产业。近年来,全区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呈现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扩大,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一、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规模扩张较快。2013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5.8亿元,是2008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53.5 %上升到60.3 %,是第一产业的11.9倍,第三产业的2.09倍。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由2008年的68家增长到2013年底的141家,五年增长1.07倍,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比2008年增加70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增加8家,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产业、能源、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
(二)企业创新投入较大。2008年以来,企业对创新能力和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研发经费投入仍保持了年均25.5 %的增长速度。2013年,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1.2亿元,比上年增长74.3%,占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5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106.3亿元,比上年增长45.2%,占GDP比重达47.2%。
(三)工业效益提升明显。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作为衡量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在2009年突破300点大关以后,迅速攀升,在2011年冲破400点高位。2013年,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仍然保持在396.3%的高位。其中,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3.4%;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40.5%,实现了资产较快增值;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49.8%,处于合理的债权债务水平;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达到4次,加快了资金循环速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反映每一个职工单位时间内创造价值的全员年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3.7万元/人,处于历史发展较高位。
(四)工业后劲显著增强。近年来,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夯实工业基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8-2013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6.3%,高于GDP年均增幅近50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2.4%,上升到2013年的45.7%,达到103亿元。
(五)对经济社会贡献日益突出。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2008年以来,工业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60%,2010、2011年尤为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4%和71.6%,分别拉动GDP增长11.8和10.7个百分点。二是带动了就业增长。近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就业,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年来,全区工业从业人员净增加2.1万人。同时,工业发展也促进了油茶、高山菊、楠竹等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了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实现了一、三产业配套,保障了更多从业人员就业。三是促进了财政增收。虽然受省管县以及市区财政体制改革等政策影响,工业入库税金增速不大,但总体上仍以每年近3000万元左右的净增税金,为全区财政增收做出贡献。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区工业经济正面临国际国内宏观发展环境深刻变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价格大幅波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不断弱化的多重压力,发展转型正处于爬坡上坎的攻坚期。
(一)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苏仙区素有“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之美誉,有色金属产业一度是全区第一大产业。2008年全区有色金属相关规模企业达到29家,占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43%,实现增加值占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2%。但随着矿山资源整顿整合的不断深入,全区矿山由高峰时期的462家,整合到目前25家,选厂由376家整合到8家。目前,全区在生产的有色相关规模工业企业仅剩8家,2013年仅占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0.2%,占比累计下降近40个百分点。
(二)要素保障有待加强。资源方面,苏仙区是一个资源大区,但资源结构存在缺陷,特别是煤炭相对不足。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消耗原煤431万吨,区内自产70.6万吨,仅为总消耗量的16.4%,煤炭紧缺对苏仙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较为明显。资金方面,融资难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重要障碍。调查发现,80%以上中小企业感到发展融资非常困难。特别是一些小型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可抵压的资产,很难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主要靠民间借贷。土地方面,受郴州主城区规划制约,招商引资平台缺失,目前只有苏仙工业集中区一期3000亩左右的一个较小平台,影响了苏仙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三)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3.5万人,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7035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0.1%;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人员1832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2%。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低下,使企业层次、规模无法快速提升,主要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档次低。随着企业集团化、产业规模化趋势,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部分企业很难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旦受到宏观环境影响或碰到比较大的意外事故,企业很容易倒闭。
三、加快工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全区发展重点已经转移到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上。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工业经济已走到历史尽头。发展新兴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三新一高”产业正当其时,潜力巨大。
(一)抓结构调优,壮大产业集群规模。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带动、辐射作用,在地方经济中举足轻重。因此,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努力使加工制造、电子信息、有色、建材、电力等优势产业上一个新台阶。通过苏仙工业集中区的快速发展,打造苏仙区新的工业增长极;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措施把一些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通过3-5年的努力,精心打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建筑建材、氟化工等4个产值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在吸引人才、技术创新、建设用地、市场融资等方面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抓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经济优势增长。要抢抓机遇,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加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力度。一要抓好项目策划包装。结合“十二五”产业规划,下大力气筛选、开发、包装一批有吸引力、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以项目招商,以项目带动资金的投入,促进产业的发展。二要抓好项目申报争取。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争取一批重点项目挤进国家、省、市计划“笼子”。三要抓好项目融资。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搞好产业对接,大力引进外资。第四、要抓好项目建设协调。在要素供应、周边环境等方面加强服务,确保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
(三)抓强化节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及循环工业。一要继续引导和支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二要做好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引线人,大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三要争取循环经济试点投入,促进清洁生产。重点研究有色金属提取工艺技术,提高有色金属冶炼中的伴生成分等综合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工业领域的发电煤耗。
(四)抓促进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苏仙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只占全区工业产值的40%左右。因些要结合现有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选准突破口,找准着力点,集中优势兵力,确保具有区域特色、区域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
[供稿:苏仙区统计局 曹小毛]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