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交通建设中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和建议

来源: 时间: 2014-08-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几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扶持山区发展交通事业的有利时机,在全县掀起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改造)热潮。从2003年至今,共投资125亿元,相继启动了境内厦蓉、岳汝共135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并分别于2012年、2013年竣工通车;完成了106国道汝城段全线62公里和热水至江西文英12公里二级公路改造及S910线汝城段85公里大中修,启动了G357线县城至永丰段12公里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成功争取将G357线县城至外沙段17.027公里、永丰至丰州坳段33.1公里和X011线益将至热水公路18.811公里挤入省“十二五”干线公路建设规划,即将开工建设;建成(改造)县乡公路271.17公里、通村公路883.3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油)路和村村通公路及93%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目标,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交通建设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全县的交通运输环境,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全县交通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国家政策上的有利条件。当前,是交通公路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扩内需、保增长”仍是中央经济政策的主调,国家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仍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两城”建设目标,力争“湘南率先、省际领先、湖南争先”,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市,争当湘粤赣省际区域发展“领头羊”,加快建设省际交通枢纽是首选战略。县委、县政府站在新的高度,提出了“推进‘三城四化’,建设美丽汝城”的战略目标,要举全县之力推进高速、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把全县建成湘粤赣三省边际交通枢纽等。这些,都将给全县交通公路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建设资金上的有利条件。成品油税费改革明确了公路交通作为全社会的公共产品应由公共财政供应资金的交通体制,进一步完善了交通财政支持政策和筹融资体系,增强了交通建设筹融资能力,构建了长效投入机制,为交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国家继续实施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政策,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就交通公路建设启动“千亿投资计划”,致力拓宽大通道,构建大循环,形成“七纵三横”干线网,力争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县委、县政府已确定了建设湘粤赣边际交通枢纽的战略目标,倾全县之力推进高速、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对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配套大幅增加。  

  (三)工程技术上的有利条件。通过近几年不懈的摸索和实践,全县交通工程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明确的工作思路、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积累了丰富的公路工程建设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锻炼出了一大批责任心重、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战斗、适应新形势下各种公路建设要求的工程技术队伍,这些将为县公路交通继续加快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力和技术保障。  

  (四)人文环境上的有利条件。“经济社会要发展,交通先行”、“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县历届党委、政府都将交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交通项目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直接与评先评优、提拔任用及奖惩挂钩。各级各相关部门均将公路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为交通公路建设提供最好的服务,营造最优的环境。人民群众筑路热情高涨,主动捐钱捐物,在征地拆迁、施工环境优化等关键环节大力支持配合,全县已形成“全民办交通”的良好格局  

  二、全县交通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整体规模不大,路网结构欠优。尽管近几年来交通建设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迟、底子薄等诸多因素,通车里程和公路密度仍显不足,公路整体规模不大,出县大通道不畅、干线公路等级偏低、农村路网不完善等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境内“十二五”干线公路亟待改造,全县尚有55.5公里县乡道未改造和27个行政村共190.9公里公路未实施通畅工程,加上境内无铁路、机场,水运能力低下,这些极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对交通公路的需求。  

  (二)通达深度不够,建设任务艰巨。境内省、县、乡、村际断头路较多,四通八达的路网尚未真正形成,公路整体功能发挥受到制约。就村组公路而言,虽然2004年就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但部分偏远山村的村道属于未硬化的简易便道,路面狭窄不平,通行困难,加上尚有部分组至今未通公路,农村公路建设任重道远。   

  (三)技术等级偏低,通畅问题突出。截止目前,全县二级以上标准的公路严重不足,主要出口通道横贯东西的S910线勉强接近三级公路标准,等级偏低通行不畅。由于资金紧缺、建设难度大等多种原因,近几年改造的县乡公路均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通村公路路面基本上只有3.5米,技术等级低导致公路通行能力较差,服务水平较低,不利于今后发展需要。  

  (四)项目计划紧缺,筹资压力较大。全县地处山岭重丘的五岭山脉,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势险峻,交通建设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尚未改造的农村公路大多处于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经济薄弱、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贫困山区,公路建设成本特别高,群众自筹特别难,建设难度特别大。我县属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财力薄弱,群众生活水平低,用于交通建设的资金捉襟见肘。虽然近几年上级逐步提高公路建设补助标准,但实施政策并未对平原地区和山区区别对待,没有对山区给予更多的补助,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贫困山区难以顺利完成资金配套和筹集,导致建设计划难以正常实施。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项目计划逐年偏紧,远远不能满足我县交通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加快全县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统一思想,增强发展意识。实践证明,只有交通的大发展、快发展,才能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突破、大飞跃。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筑路热情高涨,这是交通公路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要加快全县公路建设发展步伐,全县上下势必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努力构建“全党办交通、人民办交通、社会办交通”的大格局,充分用好用活有利的政策和条件,全力解决交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推进我县交通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汝城提供有力支撑。  

  (二)认真制定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交通公路事业持续发展的指针,为此,要认真总结已往交通公路发展的宝贵经验,以“科学发展、适度超前、满足需求”作为制定未来交通公路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效益优先、建管并重”原则,始终注重前瞻性、合理性、整体性、协调性,统筹公路交通发展规划,搞好交通公路发展规划与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国土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全面统筹城乡交通、区域交通发展规划,实现交通公路事业科学跨越发展。  

  (三)积极争资立项,扩大建设规模。继续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捕捉各种信息,主动出击,积极向上衔接,充分利用各种优势,争取上级在项目、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争取更多的项目和更多的资金补助,放大公路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拉动我县公路建设上档次、上规模。近期,要重点争取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彻底拉通经济主动脉;积极争取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计划,借此打通断头路,增加出县通道;积极争取乡村道项目计划,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尽快启动汽车总站、汽车东站建设,抓好农村客运站、招呼站和水运设施建设,争取更多的危桥改造计划。远期,要争取汝城通用机场、热水直升机起降场、郴赣铁路、暖水凉滩至大水口航道和码头改、扩建工程等项目,构建全县立体交通格局。  

  (四)深挖外部潜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快交通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是关键,也是难题。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破除等、靠、要和怕负债、怕还债、怕担风险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大投入大发展、小投入小发展、不投入不发展的新观念,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种渠道,多样方式”的多元化交通投融资体制,全力解决交通建设资金瓶颈。一是向上争取资金。充分把握利用现有重大项目配套和国家政策资金投向,科学谋划,主动出击,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资金扶持;二是增加财政配套。切实优化县、乡财政支出结构,挤出财力增加财政对公路建设的配套补助资金;三是募集民间资金。鼓励引导村组集体、干部群众、能人大户、沿线企业、社会各届捐资用于交通项目建设;四是整合惠农资金。捆绑整合扶贫、民族、代赈、移民、老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资金,重点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可采用增值、开发公路沿线土地或BT模式等方式筹集资金。  

  (五)坚持厉行节约,确保建设用资。公路建设最核心的问题是资金的问题,而在目前国家和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指望大量的资金投入公路建设是不现实的,控制经费支出,即合理使用现有资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非生产性的开支,以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和效益,不失为解决公路建设总需求与资金相对短缺这一突出矛盾的有效办法。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要树立节约的新理念。一要在工程管理中,时刻体现节约的新理念,通过加强协调、科技创新、精细施工,树立安全环保的工程建设理念。尤其在路线勘察设计阶段就应该遵循节约用地、尽量占用非耕地、保护耕地的原则,要尽量利用老路建设和改造,尽可能减少新征土地的面积;二要优化工程设计。在保证安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优化工程细部构造和建设方案,加强工程方案的论证研究,建设规模和技术指标适度超前,不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标准、高指标,避免重复建设或工程衔接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三要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为实现节约型交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证;四要合理压缩开支。在做好公路建设过程中的节流之外,大力压缩非生产性的开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公路建设发展资金,对“节约”二字绝不可掉以轻心,要时时处处讲求节约,讲求效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一张纸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可有可无的项目支出。五是落实优惠政策。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简化公路建设项目报批程序,减免公路建设有关税费,降低工程造价。   

  (六)加强工程监管,实现优质高效。继续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交通建设项目制度和交通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将交通建设任务责任落实到领导、到乡镇、到部门。继续将交通项目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直接与评先评优、提拔任用及奖惩挂钩。深入开展交通建设劳动竞赛活动,加强工程管理调度,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严格执行四级质量管理机制,即项目业主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施工监理制,进一步规范施工行为、施工工艺、施工安全,坚决不以牺牲工程质量追求工程速度,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坚决防止“项目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出现,保证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大力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坚决打击无理阻工闹事等违法行为,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供稿:汝城县统计局张洋波  何学鑫]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