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占领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重要措施。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并不断丰富和拓展工业化的内涵。
“两化”融合发展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两化”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通过“两化”融合,努力形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格局,大力催生诸多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一、郴州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现状
2013年,郴州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在全省排第三位。郴州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在全省排第四位,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基本匹配。目前,郴州“两化”融合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来势好。一是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较大。2013年,郴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同比增长77.5%,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二是工业企业主要信息系统应用较好。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拥有主要信息管理系统112套,同比增加31套,其中,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80套、OA系统(办公自动管理系统)72套、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10套,分别同比增加21套、23套和1套。ERP系统的应用主要是以生产管理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搭配使用为主,在此基础上,有的还拥有物流管理模块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从而使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业务协同能力增强。这些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全市拥有主要信息系统的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96家,占比达85%以上。
(二)信息产业对工业发展贡献较大。一是信息产业成为郴州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1%,比全市快14.6个百分点,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7%,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2家,其中信息产业就有6家。二是电子信息制造大项目建设助推郴州规模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在建重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20余个,主要有华磊光电的LED封装及应用产品制造项目和图形衬底产业化项目、高斯贝尔的微波陶瓷覆铜板产业化项目和小型GPS/北斗兼容精密陶瓷天线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格兰博的智能机器人项目等等,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郴州将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消费电子产品精密结构件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三)工业各行业两化融合仍存差异。一是各行业之间信息化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2013年,全市使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6.5%,其中,黑色采选、食品制造、造纸等12个中类行业的使用率达到了100%,但仍有18个中类行业的使用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如橡胶制品业使用率占比只有44.4%。二是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化投入及主要信息化系统拥有率存在较大差异。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6个行业中类进行比较,信息化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且主要信息系统拥有率高的行业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快,其中,水生产供应业、仪器仪表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信息化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55%、0.44%、0.19%,主要信息系统拥有率为25.0%、25.0%、12.5%,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298.2%、34.4%、19.3%,反之,信息化投入较少且主要信息化系统拥有率较低的行业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就相对较低。
(四)企业信息化发展要素保障不够。一是企业信息化发展技术支撑不够。2013年,使用计算机的10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937家企业的互联网接入带宽小于100Mbps,占比达86.8%。这些互联网接入带宽较小的企业中,有49家企业使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销售,占全市电子商务销售企业数量的76.6%,有55家企业使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采购,占全市电子商务采购企业数量的77.5%,可见这些接入带宽较小的企业是全市使用电子商务企业的主力军。二是工业企业信息化人才紧缺。2013年,有信息技术人员的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3.7%,还有近两成的企业没有信息技术人员。使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个数比有信息技术人员的企业个数多30个,也就是说全市有30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不是科班出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信息技术人员数占使用计算机人数的比例只有9.3%,占使用互联网人数的比例只有11.7%。
二、郴州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制约瓶颈
(一)资源依赖束缚较大。郴州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2/3,其中钨、铋、钼储量居全国第一,锡、锌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第四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2651亿元。煤炭储量11.3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1/4,是全国19个重点产煤地市之一和华南重要的能源供应地。资源优势突出导致郴州工业支柱产业为矿产采选和加工。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矿产采选、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58.9%,郴州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存度明显偏高。资源依赖束缚较大,导致信息化发展不快,影响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顺利融合。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两化”融合顺利进行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目前,郴州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发达国家和地区,缺乏核心竞争力。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9.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研经费投入不大,创新人员偏少,创新激励不足,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两化”的顺利融合。2013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83%,专业技术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比例仅为10.8,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高新产业起步较晚。2013年郴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1.2%,增长率为17.2%,虽然在全省位居中间,但由于高新产业底子薄、起步晚,导致高新产业对经济贡献不大,制约着“两化”融合步伐。
(四)融合基础相对薄弱。“两化”融合是一个通过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过程,需要政策、社会、市场等方面给予保障。目前,郴州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水平还都处于初期阶段,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政策还不够健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不明确,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基础性建设平均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社会各界对“两化”融合的认识不高,知之甚少,不能充分创造社会对融合产品的需求,更不能提高社会力量为融合寻求资金和舆论支持。加之,市场环境不优、市场信息不畅,影响了融合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三、加快郴州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途径探究
(一)理清思路促融合。加速推进“两化”融合的总体思路,就是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依托,立足市情,着重解决工业化中存在的管理粗放、资源浪费、重复投资、信息滞后、科技落后、成本偏高等问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优化提升通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及计算机服务业,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数字郴州建设,不断促进信息化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努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明确重点促融合。要着力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找准“两化”融合的突破口,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制造设备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要继续淘汰落后的产能,大力推动有色、煤炭、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要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形成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互动、支撑的局面,提高信息技术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水平。
(三)强化保障促融合。要强化基础建设,强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网络技术升级换代,构建覆盖面广、技术过硬、业务量大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接入网络覆盖率和国际通信能力。要搭建信息平台,推动企业产品、生产能力、制造资源、关键设备、技术专长、人才状况、市场状态等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建设。要优化融合环境,加强“两化”融合的宣传力度,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及时总结和推广“两化”融合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积极开展信息化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优化服务促融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作用,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优化行业与地方政府的分工和协作,形成各行业、各部门自发、主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在动力机制,不断营造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有利环境。要着力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信息产业部门要坚持以服务为本,积极了解需求,进一步加强与各应用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支持大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部门独立分设,发展成为面向全行业服务的信息技术支持中心,提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和服务支撑。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谷坊生 朱忠雄 谢志惠]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