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郴州市抢抓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契机,把发展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取得显著发展,对引领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发展背景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立足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着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主要目标任务、发展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和产业区域布局等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0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重点定位于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在全国、全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郴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集中突破,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新上市企业,不断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区域核心竞争能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一是潜力大,增长快。新兴产业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规模不大,但很有潜力,产品市场前景好,产业成长性较强。一旦市场或技术有突破,就会进入快速成长期,突飞猛进。二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新技术,进入的技术门槛相对比较高,技术标准的竞争与制定是竞争的关键。人力、技术资本高度密集,产品附加值高。三是需要风险投入,行业垄断者不固定。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需要风险投入,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资本才会大量涌入。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行业的垄断者往往不固定。四是节约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新兴产业能耗低、污染小,它们的发展将从源头上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必须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长期战略发展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的产业,能够带动全社会产业升级换代,聚集和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占据国内外市场制高点,引领未来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产业。
三、郴州发展现状
(一)产业占比不断提高。2013年,全市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81家,实现增加值188.8亿元,比上年增加 21.7亿元,同比增长1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9%,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生产总值增速分别快4.7个和 6.1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6%和11.2%,比上年分别提高0.1个和0.2个百分点。
(二)产业聚集不断增强。据统计,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有战略新兴产业151家,比2011年增加26家,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21.6%。战略新兴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部分企业涉及多个战略新兴产业)涉及新材料产业的企业94家,实现增加值占全部战略新兴产业比重为74.8%;涉及新能源产业的企业5家,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为0.5%;涉及生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的企业2家,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为0.2%;涉及生产节能环保产品的企业39家,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为22.2%;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的企业5家,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为0.9%;涉及生物产业的企业5家,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为1.5%;涉及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企业1家。分地区看,“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群在全市新兴产业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生产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产品的企业占全市的比重达80.1%。
(三)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宏观经济放缓的不利形势下,仍然保持较好的运行质量,实现了生产和效益双提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6.9亿元,同比增长21.1%,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 7.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8.9亿元,同比增长12.4%,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高2.0个百分点。从单个企业的利润增幅看,有32户企业利润增速翻番,有63户企业利润增速超过20.0%,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优于其他行业。
(四)产品开发不断加速。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直接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相对而言更重视研发投入,投入的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远超传统制造业企业。201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R&D经费支出约6.9亿元,比上年增长5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的49.9%;研发人员1309人,比上年增长13.1%,占全市规模工业研发人员的20.6%。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积极以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新产品。2013年,全市新兴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4.2亿元,同比增长35.8%。
四、发展瓶颈
(一)企业规模不够大。全市战略新兴产业缺乏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与发达地市相比存在规模小、户数少、整体实力不强等问题。2013年,全市战略新兴产业资产总计为342.7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24.9%,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户数少,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户数的13.3%。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为11.2%,在全省排第五位,占比比第一位的湘潭低5.3个百分点,比第四位的衡阳低2.0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够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工业占比85%,一、三产业只占15%;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看,新材料企业和节能环保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则处于起步培育阶段。从行业结构看,高耗能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中,高能耗企业占66.7%。
(三)自主创新不够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还比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缺乏,研发经费的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加之受金融信贷规模较小、投资者较少等融资限制,企业资金匮乏,导致研发投入不足。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3%。
(四)人才保障不够好。人才政策的宏观导向与微观实际相去甚远,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各类人才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首选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其它东部沿海地区,流向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数量很少。其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在工资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机会等方面仍有较大优势。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市战略新兴行业人才严重匮乏,其中装备制造业仅有人才1.7万余人,电子信息产业1.2万余人,生物医药仅700余人,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五、发展建议
(一)构建政策支持体系,营造协调发展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其发环境完全不同于传统产业,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良好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充分利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性工具来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增强行业带动能力。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不仅与产业自身有关,同时也与产业上下游的完整性有较大的关系。一方面,要依托现有的特色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集聚度,推动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推动弱势产业有特色有亮点。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在多个环节形成竞争优势,避免企业集聚在同一产业的同一环节,以致降低了企业的对外竞争力。再次,要选取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龙头带动作用。
(三)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供发展资金保障。加快发展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体系,是解决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融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一是编制鼓励发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增强产业发展的导向性。二是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安排,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园区和基地建设,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扶持。三是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率先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四是运用财政贴息、支持担保机构发展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倾斜。五是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
(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扩大人力资本存量。一要立足于市内产业技术需求,对所需高科技人才进行专项培养,使其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技术研发的后备力量。二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大量科技人才。三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扩大市内人力资本的储量。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措施调动市内各领域人才的积极性,吸引外来技术人才,鼓励在外就读人才回来发展,完善人才后备力量的储备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欧阳丽]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