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发展,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郴州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资源禀赋较为突出,工业基础较好。但近几年来,郴州工业发展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下属的县级市资兴在2009年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与此同时,传统的发展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资源型城市郴州的基本情况
广义的资源型城市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狭义的资源型城市仅包括自然资源。本文使用狭义的资源型城市概念,即天赋资源群聚集并以自然资源型产品为产业支柱的城市。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资源型城市的宏观经济结构中,以资源初级开发为主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且矿产资源采选业产值占比大于或等于10%。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郴州市是其中之一。
郴州市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多、散、大、高”特征。一是种类多。目前,全市共发现各类矿产112种,探明储量的矿产50种,其中钨、铋、锡、锌、石墨、萤石等储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优势。柿竹园矿区曾被国际地质界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郴州还是全国19个重点产煤地市之一和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地。二是产地散。矿产开发地遍布全市11个县市区,开发利用的矿产地总数达百处以上,其中大中型开采规模矿产地20多处。三是规模大。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年产矿石量达到数千万吨,最高时年产矿石量1亿多吨。近几年因资源枯竭,部分主矿山破产关闭,开发利用规模和年产矿石量有较大幅度下降。四是价值高。部分重要矿产产量占全国总量比例高,多年来,钨、锡、钼、铋、铟、石墨等产量排全国全省前列,矿产价值较大。
二、郴州工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地理位置优越。郴州区位优越、通衢八方,自古被称为“楚粤之孔道”,也素有湖南的“南大门”之称。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岳汝高速、107和106国道等干线贯穿全境;武广高铁的开通使郴州与广州、长沙融入了1小时经济圈;夏蓉高速、京港澳高速复线等干线正在加快建设中。
2、自然资源丰富。郴州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微晶石墨之乡”和“中国银都”,是全国19个重点产煤地市之一。钨、铋、萤石、微晶石墨储量为全国第一;钨、锡、钼、铋、铅等1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省第一位;煤、水泥用泥岩、饰面大理岩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省第二位;锌、硫铁矿、水泥用配料粘土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省第三位。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工业基础夯实。2013年,郴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在全省排名第三位。郴州采矿、有色冶炼、化学、电子、农产品加工在全省工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全市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聚集了中国五矿、西部矿业、云南锡业、中国建材、宇腾有色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新材料领域,形成了以金属材料为主导,以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互为补充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领域,聚集了华磊光电、高斯贝尔、台达电子、骏峰电子、炬神电子、格兰博智能机器人等优势企业,LED芯片、微波高频头、平板显示器等消费电子、电子元器件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嘉禾的现代铸造、现代模具、数控机床,宜章的电梯及零部件,安仁的工程机械等产业发展来势喜人。
4、政策环境优化。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工业发展。2009年,郴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设立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并要求逐年增加,打破历史陈规。用于工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资金由最初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上亿元,财政对工业扶持力度之大仅次于长沙。各县市区分别设立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空前。市委书记向力力、市长瞿海始终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基层调研,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工业经济重大问题,调度重点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和实施了《关于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产业大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的决定》、《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关于推进工业大转型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为工业转型升级搭建好政策平台。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龙头引领企业较少。2013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只有1087家(不含保留基数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只有120家,占比只有11.0%。工业企业规模整体偏小,2013年总产值超过50亿元以上的企业还没有,超过30亿元企业仅有6家,超过10亿元企业32家,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0.5%、2.8%。规模大的企业仅集中于少部分行业,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中,就有一半的企业集中于有色采矿和冶炼业,建材、机械装备制造等郴州支柱产业无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企业普遍规模偏小,龙头企业行业带动作用较弱。
2、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目前全市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依赖进口。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低,2013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3%,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八。2013年郴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跨国公司一般在3%以上,有的达到10%以上。创新人才匮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3.5万人,从事创新活动的研发人员占比只有2.7%。
3、生产要素制约较大。企业资金短缺,据人民银行调查显示,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折算成年利率达12%左右,民间融资成本普遍达到银行基准利率的3-6倍。目前,往年银行看好的有色行业贸易融资贷款额比年初减少4.3亿元,同比少增12.6亿元。由于资金短缺,直接导致部分在建项目推进放缓和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用工难问题突出,郴州毗邻珠三角这一全国最大用工市场,本市劳动者外出务工具有先天优势,这一优势与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加快发展需大量增加用工形成了矛盾,特别是当企业用工成本承受力与劳动者就业期望值的矛盾日益加深时,企业招工难、留人难与广大求职者就业难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同时,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对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产业带来巨大压力。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市场需求、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形成世界范围的市场重组、重新洗牌、重新定位,倒逼发达国家产业回归性调整,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趋势,给郴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机。宏观政策催生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20多个区域性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背后都有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支持。湖南省出台了9+3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目前,郴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2、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2011年10月,郴州率先发起、牵头,成功申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向国家争取推进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大简政放权,把23个市直部门的69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授予省级承接园区,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建设了立体的制度保障,大大提升服务效能。近3年来,全市共承接转移企业上千家,承接转移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引进了华润集团、中国五矿、云南锡业、中国建材、中国华电等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促进优势资源向战略投资者集中。
3、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为郴州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郴州于2011年底制定了《郴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对全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培育进行了总体布局。郴州市对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郴州丰越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斯贝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市创新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企业,为实现“郴州起飞”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外部竞争压力增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发展,国内企业更加直接的面对国外竞争者,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发达国家通过提高关税、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手段实行贸易保护,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同样毗邻珠三角的衡阳、永州两市的工业发展结构与郴州相似,近几年发展较快,使得郴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难度和竞争压力加大。
2、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推动因素。2013年,郴州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9.8%、57.6%、32.6%,郴州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关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增加,环保部修订800多项环保标准,采掘业、加工制造业等行业环保门槛大幅提高。郴州是湘江流域的重要源头,在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中,污染源控制和重金属治理成为重要整治范围,许多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的企业被迫关闭。近期,湖南省落实国家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下发《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对郴州市的天马包装材料、鸿兴纸厂、豪丰工贸、金业冶炼等企业落后和过剩产能进行淘汰,短期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3、资源制约压力增大。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郴州市已呈现出资源枯竭的趋势。矿山数量大量减少,因资源枯竭破产或关闭的矿山企业越来越多,全市煤矿企业由2006年的576家减少至2013年的149家。全市非煤矿山企业由2006年的747家减少至2013年的118家。剩余服务年限急剧缩短,许多目前仍在继续开采的矿山企业,因开采年限过长,资源趋于枯竭,剩余服务年限非常短。煤、锰、锡、铅、锌等郴州主力矿种服务年限仅在8年左右。2010年末郴州市地方煤矿保有资源储量20306万吨,按现有矿井生产能力1200万吨/年,可采储量按保有储量的80%和1.5的备用系数计算,剩余服务年限仅为5年。黄沙坪铅锌矿、宝山铅锌矿等国有重点矿山企业开采年限已超过50年,剩余服务年限仅在几年至十几年之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削弱。近几年来,郴州采掘业因资源枯竭,导致企业陆续破产或关闭,正在逐步退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对郴州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2013年,郴州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比2011年低14.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比2011年低17.5个百分点。
三、郴州工业转型升级SWOT战略选择
郴州工业发展外部机遇好,内部区位、政策优势明显,要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遇,在最优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上,应侧重SO战略,即增长型战略,发挥郴州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内生增长相结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以优势产业为先导,培育龙头企业并发挥其作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兼顾ST战略,即多元经营战略,郴州内部工业基础好,外部存在威胁,应利用比较优势减轻外部威胁,分散风险,加大工业投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资源节约与控制战略,促进郴州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表一)。
表一 郴州工业转型升级的SWOT组合战略矩阵
S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资源丰富 3、工业基础夯实 3、政策环境优化 | W劣势 1、龙头引领企业较少 2、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3、生产要素制约较大 | |
O机遇 1、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带来的机遇 2、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3、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 | 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承接产业转移与内生增长相结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 以优势产业为先导,培育龙头企业并发挥其作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T威胁 1、外部竞争压力增大 2、结构调整压力增大 3、资源制约压力增大 | 加大工业投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 |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资源节约与控制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四、郴州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集约经营模式。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资源。一般情况下,摒弃传统资源产业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背离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积极寻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提高资源的使用质量和效益,在集约发展上下功夫。通过整合资源,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近年来,郴州大力实施煤炭行业重组合并,全市整合或关闭煤炭企业400余家,企业资源优化重组,机械化综采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产业梯度转型。依托成熟期的资源产业,拉伸产业链条。煤炭产业以煤为主链,发展精洗煤-焦炭-煤气-煤化工-煤焦油-碳素的循环经济;以石灰石为原料,开发水泥-热电-煤矸石砖-金玉玻璃为建材主链的主导产业。
(二)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是郴州的特色产业,仍然大有作为。要引进人才、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利用率高与工业产值高的良性循环。以国家、省、市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为契机,着力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坚持政府引导、创新引领、项目支撑、集聚发展,从技术改造、企业上市、鼓励投资重大项目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集中突破,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新上市企业,不断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区域核心竞争能力。
(三)强化技术创新,提升工业技术水平。实施科技振兴计划,促进企业研发能力提高。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要发挥其科研优势,鼓励其培育具有独创性的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技术渗透体系。对于中小型企业,鼓励形成技术创新的网络体系,作为核心技术的补充,积极进行应用性创新。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促进技术转化和转移。利用好信息服务型中介掌握的现代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网络及覆盖国内外主要产业基地和研究机构的信息网络,帮助企业了解最新技术动向及新产品上市等信息;利用好技术孵化型中介,提高企业技术孵化能力,协调采用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地方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四)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以湘南示范区建设为平台,把郴州建设成为中西部向南开放的桥头堡,不断提升开放的层次和水平。高起点规划示范区建设,以建设郴资桂、郴永宜产业承接示范走廊为核心,着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转型发展的实验区。按照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核心企业、打造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建立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结合的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区位比较优势,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谷坊生 朱忠雄 谢志惠]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