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提高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郴州市依托良好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郴州市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供参考。
一、郴州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来势较好。2013年郴州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85.5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967.9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550.2亿元,增长14.3%。2008—2013年郴州市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8.2%,其中,第一产业为9.5%,第二产业为21.9%,第三产业为15.7%。从表1可以看出,郴州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处于波动状态,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6%),也低于全市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但从2012年起,连续2年第三产业的增速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速,这表明第三产业总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二)占比有所下降。从图1可以看出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其中,第一产业比重由2008年的14.6%下降为2013年的9.9%,第二产业比重由2008年的49.1%上升为2013年的57.4%,第三产业比重由2008年的36.3%下降为2013年的32.7%。2008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平稳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小幅波动的态势。第一、二次产业比重的变动趋势与全省、全国及世界的产业演变规律基本一致,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动趋势与全国及世界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上升的趋势略有差异。由此可见,近几年来,工业经济逐步取代第一产业,成为郴州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地区生产总值由经济发展初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依序占比的格局转变为第二、第三、第一产业占比格局。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降低4.5和3.7个百分点。
(三)经济贡献较小。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产业拉动率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2013年郴州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百分比为3.9%。而同期我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百分比为4.5%。由此可见,郴州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2008—2013年郴州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对经济增长拉动百分比处于波动状态。
(四)传统产业主导。从表4可以看出,服务业中增加值占比较大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占21.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1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1.6%),住宿和餐饮业(占7.5%),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占7.0%);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1.9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0.7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2.69%)等现代化服务业在服务中的比重明显不足。虽然这些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小于5%,但增幅较高,增势强劲,发展前景看好。
由此可见,郴州市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科技、教育、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的比重不高,呈现出传统行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虽然近几年全市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产业有一定的升级取向,但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与现代产业相联系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专业服务发展不足。尚缺乏具有较大规模、较高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与全省服务业产业结构差距较大,与发达国家服务业机构差距更大。
(五)就业作用凸显
2013年,郴州市全社会就业人数为318.1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11.5万人,占比35.0%;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94.5万人,占比29.7%;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112.1万人,占比35.3%。从表5可以看出,郴州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08年的39.5%大幅下降至2013年的35.0%,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08年的26.7%上升至2013年的29.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08年的33.9%上升至2013年的35.3%;表明服务业日益成为全市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地区差异较大。各县市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以上的县市区有北湖区(158.2亿元)、苏仙区(65.1亿元)、桂阳县(85.80亿元)、宜章县(62.5亿元)、永兴县(63.7亿元)、资兴市(56.5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占40.3%)的县市区有北湖区(60%)、宜章县(42.4%)和桂东县(51.7%);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未达到30%以上的有:苏仙区(占28.9%)、永兴县(占26.8%)、资兴市(占22.8%)(见表6)。
二、郴州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速度缓慢。长期以来郴州市服务业发展滞缓,主要是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惯性思维得不到扭转有关。长期以来,全市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始终围绕着工业转,特别是围绕着大工业转,使得一些中小企业不能得以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30%上下徘徊。
(二)总体水平偏低。郴州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三个偏低”:一是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相对偏低。2013年,郴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居倒数第三位;二是服务业结构层次相对偏低。传统服务业占到6成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比较少;三是服务业投入比重相对偏低。2013年,郴州市服务业投资总额为700.5亿元,虽然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5%,但还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再加上郴州市服务业投资历史欠账较大,导致全市服务业投入比重偏低。
(三)产业结构不优。服务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在服务业构成中,为居民提供简单服务的低端服务,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面广量大,制造业企业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程度不高,服务外包严重不足,对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催生能力不强,能够满足制造业需要的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等科技服务能力弱小,商务服务业总量偏低,文化创意产业、国际会展业等几乎空白。行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过大,物流、旅游、电子商务、会展等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新型服务行业比重较小,造成服务行业发展比例失衡,从长远来看,将对郴州市服务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在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领域,市场化程度低,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没有形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政府负担较重。行业之间关联度比较差,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产业化程度不高。
(四)竞争能力不强。总部经济型业态发育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服务业自主品牌和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复合型、国际化、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职业经理人群体,服务业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提升的能力普遍不足,竞争能力普遍不强。
三、郴州服务业发展建议
加快发展服务业,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推进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和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创新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发展。要把发展服务业提高到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位置来认识,要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加大发展服务业的力度,形成二者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格局。要从产业的高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在安排资金、立项、贷款等方面,把服务业摆上合理的位置。
(二)加快产业改造。要继续加快改造提升批发零售餐饮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等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产业层次。一要着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物流、旅游、电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中推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以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为重点,以资本联结为纽带,把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打造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下的大企业集团。二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扩大居民社会化的服务消费,促进商业和社区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及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发展;通过城镇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金融、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三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中小城镇水、燃气、道路、通讯、交通等设施建设与环境修复工作。四要盘活“城乡两大房产资源”,大幅度提高房地产业的规模与质量。提高城市空置房屋利用率,通过加大对低收入无房家庭住房补贴等方式,盘活城市房地产资源;鼓励城市人口到农村租房、购房,短期休闲、长期养老,提高农村房产商品化率。
(三)促进协调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联动发展。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将是未来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十二五”期间服务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郴州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自然优势、政策优势和人才优势,全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要加速制造业中生产与服务的分离,推进物流、信息、商务及科技服务的协调发展,利用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合理布局和定位,强化郴州在园区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地位,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中心城市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在结构优化的进程中实现服务业水平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要把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作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战略措施。要把健康、信息、科技服务、养老等与民生相关的行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加大对大病救治、养老、低收入人口住房等方面的补贴,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能推动经济发展。切实降低恩格尔系数,缩小贫富差距,释放消费能力。
(四)强化要素保障。要在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部门应针对服务业的人才需要,调整学科设置、培养专门人才,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旷晓耘]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