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郴资桂区域获批省级“‘两型社会’示范带”,意味着郴州将成为湖南未来城镇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如何推动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可持续发展,使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发展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更有品位、更可持续,将是郴州市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本文就2013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情况作粗浅分析,仅供参考。
一、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发展成就显著
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包括2区(北湖区、苏仙区)2县市(资兴市、桂阳县)和2园区(郴州经济开发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土地面积78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9.3万人,占郴州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的比例均为40.6%。
(一)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13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3.1亿元,占全市比重为58.9%,增长11.6%,比全市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45.7亿元,占全市67.4%,增长17.7%;地方财政收入100.6亿元,占全市68.7%,增长21.0%。
(二)产业结构水平提高。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7.9:56.4:35.7转变为2013年的7.4:55.8:36.8。与2012年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降低了0.5个和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应提高1.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
(三)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2013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05.6亿元,增长12.0%,占全市的56.1%。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78.1亿元和216.1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为72.2%和76.1%。
(四)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投资呈现高位运行态势。全年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44.5亿元,占全市的57.3%,增长33.9%。房地产开发投资106.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72.0%。按常住人口算,城市化率达58.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9个百分点。
(五)辐射带动效应显现。2013年末,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存款余额926.1亿元,占全市的61.0%;贷款余额462.2亿元,占全市的68.3%。实际利用外资6.1万美元,占全市的59.8%;实际到位内资162.2亿元,占全市的51.8%。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4.3亿美元,占全市的90.3%,增长30.5%,其中,出口总额17.9亿美元,占全市的89.1%,增长3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8亿元,占全市的69.6%,增长12.8%。邮电业务总量17.0亿元,占全市的54.8%;接待旅游人数126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2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46.2%和45.3%。
二、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存在。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配套程度不高,结合不紧密,存在产业结构雷同或同质化现象,不利于作为整体的“两型社会”示范带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示范带区域共有五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但四县市区之间仍有交叉重叠部分。郴资桂示范带区域各产业之间尚未形成较完备的协作配套体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特色,缺少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氛围。在“十二五”规划中,各县市区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因此,产业集中度不够,特色不明显。
(二)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少。产业集聚是增强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缺乏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影响较大的优势产业群和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集聚度不够高。2013年郴资桂示范带内共有规模工业企业502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44家,占企业总数的68.5%;产值过2亿元的核心企业264家,占比为52.6%;产值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80家,占比为15.9%。在这502家企业中,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有7家,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的有23家,分别占全市的63.6%和65.7%。
(三)经济外向度比较低。开放程度是衡量城市聚集与辐射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2013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进出口总额仅为8.68亿美元,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993.1亿元相比,经济外向度较低,按美元兑人民币1:6.1汇率计算,外贸依存度为5.3%,与长株潭地区8.74%的外贸依存度相比,差距仍较大。
(四)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在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尽管已经成立协调发展机构,但北湖、苏仙、资兴、桂阳四县市区仍然是独立的行政区域主体,由于现实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各部门间、各县市区间还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各自朝着设定目标发展的动力极强,在整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展冲突的时候,各利益主体往往会保全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这种无序的、各自为政的现象,恰恰成为示范带整体发展最大的阻力,严重阻碍了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三、加快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约束和指导作用。一是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顶层设计,编制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总体规划。二是明确编制专项规划,并强化各领域重点支持措施。由市直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城镇群规划、重点流域治理等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配套规划同步启动实施。三是编制区域规划,突出相关县市区、园区规划的重点,实现优先发展。
(二)以园区为载体,强化园区在产业聚集中的主体作用。一是以园区整合产业升级。依托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信息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郴州经济开发区、桂阳工业园、资兴经济开发区、湘南国际物流园等园区载体,加快搭建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构建房地产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商业服务及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体系。对传统产业进行科技化、信息化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着力推进郴资桂示范带由低端工业向高端工业转变,由“两高一资”工业向特色生态工业转变,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把郴资桂示范带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和新型工业走廊,为国家级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二是以园区带动矿业链延伸。以示范园区内的大型冶炼企业为龙头,加快示范带区域内新田岭矿区、鲁塘矿区、黄沙坪矿区等有色金属资源整合,提高矿产集约化开采水平,倾力打造有色金属产业集群。
(三)以中心城(镇)区为主体,实现城乡互动。按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共建共享的思路,推进交通、电力、管网、供水、防洪、通讯、消防、减灾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推进交通、水利、市政、能源、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和共享。努力构筑示范带内交通同环、供水同步、电力同行、信息同享、金融同城、环境同治的格局。坚持以人为本,把宜居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设计城乡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确定空间开发结构,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以郴州大道为纽带,加速资兴市、桂阳县融城步代,加快建设郴资桂示范带城镇群。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实行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经济政策及对外政策一体化,促进郴资桂示范带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