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郴州市肉牛产业发展状况的思考

来源: 时间: 2014-10-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为深入了解近年来全市肉牛产业发展状况,我们对部分肉牛养殖大户、肉牛养殖合作社、肉牛加工企业等经营单位进行了调查,现对全市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利条件以及制约肉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加快全市肉牛业的五点建议,供参考。

  一、当前全市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加大、品种改良加快、牛肉价格持续上涨等多种因素刺激下,全市肉牛产业迅速发展。一是肉牛出栏快速增长。近5年来,全市肉牛出栏呈快速发展势头,2013年全市肉牛出栏14.45万头,比2009年肉牛出栏增加了2.73万头,增长23.3%,年均增长7.2%。二是肉牛存栏比重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牛养殖产业呈现“肉牛比重持续提高,役用牛比重持续下降”的状况。2013年全市肉牛存栏比重为57.1%,比2009年的53.7%提升了3.4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役用牛比重为42.8%,比2009年的46.1%下降了3.3%。三是肉牛产值持续增加。2013年全市实现肉牛产值为60827万元,比2009年16508万元增加了近2.7倍;2013年肉牛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为6.2%,比2009年的2.3%提升了3.9个百分点。

  (二)养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牧草栽培利用、牛冻精改良、科技饲养等方面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全市肉牛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养殖方式增多。以前,全市肉牛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方式比较单一。近年来,以“合作社+养殖大户+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为主的新型肉牛养殖模式不断推广,逐渐成为肉牛养殖的主力军,改变以往传统养殖模式,加快推进了肉牛养殖业发展进程。二是养殖品种改进。本地湘南黄牛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鲜美,但生长速度慢、总体效益低,影响养殖户积极性。为提升养殖效益,全市积极引进体型大、生长速度快的国外专用肉牛品种,但此类品种适应性比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着力加大肉牛养殖品种改良力度,由引进的国外专用肉牛品种公牛与本地湘南黄牛母牛杂交产生杂交牛,兼备本地黄牛与国外专用肉牛优点,成为全市肉牛养殖主要推广模式。三是养殖规模化加速。新型肉牛养殖组织不断涌现,逐渐成为肉牛养殖主力军。2013年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321户、肉牛养殖合作社35家、规模以上肉牛加工企业2家、常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103个。新型养殖组织的涌现,推动肉牛养殖科学化发展,加快肉牛规模化养殖步伐,目前全市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56%。

  (三)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肉牛发展,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重视程度提高。2013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郴政办函〔2013〕158号)文件,高起点规划肉牛产业,并成立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相关责任单位为成员的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市肉牛产业发展工作。二是资金扶持加大。从今年开始,全市肉牛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列入市本级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引导资金预算,并拟对省级以上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及种牛场给予扶持资金。同时,各县市区积极加大配套资金扶持。比如永兴县对3个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场安排项目资金15万元/个,5个存栏60-100头的安排项目资金10万元/个;嘉禾县从养殖业资金中拿出40万元作为发展肉牛养殖的贷款贴息等。三是服务水平提高。面对肉牛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关的服务配套积极跟进,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如2013年全市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对乡镇动物防疫站改革到位,调动乡镇防疫站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2013年10月在安仁召开全市肉牛产业推进会,营造发展肉牛产业浓厚氛围;今年8月举办全市乡镇动物防疫站站长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基层防疫工作水平

  二、加快全市肉牛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国家发展战略南移。在北方草地资源出现荒漠化危险的情况下,国家将肉牛发展战略由北向南转移,以解决牛肉供不应求的状况。其中,今年7月,农业部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4〕61号),中央财政安排“畜牧发展扶持资金”,支持开展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今后将逐年加大扶持力度。

  (二)天然草场资源丰富。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大,可利用草地面积703万亩,万亩以上连片草场近十余处,如永兴七甲、北湖永春仰天湖、资兴烟坪、桂东寒口李早田、桂东-资兴交界的八面山、苏仙大奎上等。据初步测算,全市可食鲜草总产量492万吨,载畜能力约为45万牛单位。同时,作为油菜主产区,其加工副产品菜籽饼粕营养丰富、全面,粗蛋白含量可达35%~45%,是养殖肉牛的优良天然植物蛋白资源。加上秸杆以及冬闲田、荒山荒坡、河滩等大量可开发资源,潜力很大。

  (三)市场需求量旺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居民肉类消费日趋多样化,对牛肉的需求持续增长,主要表现在牛肉价格与牛肉销售方面。一是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全市牛肉市场价由2008年的36元/公斤,逐年上涨,目前已经突破80元/公斤。二是牛肉供不应求。肉牛发展速度赶不上市民需求增长,2013年全市牛肉产量1.46万吨,人均仅3.1公斤,远低于全国的4公斤平均水平。为此,全市肉牛需从云南、贵州甚至缅甸、越南、印度、内蒙古等地长途跋涉调运,并且时常发生马肉、骆驼肉充牛肉的现象。

  (四)养殖热情高涨。随着牛肉行情的不断走高,越来越多的外来产业资本、本地矿业和养殖业转型资本进入肉牛养殖领域,仅2014年郴州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就接待了三十余批前来咨询投资肉牛养殖的老板,超过了前几年的总和,原有的养殖户普遍进行规模扩张。2013年全市新增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5家,今年又新增6家。比如资兴市华兴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以前从事林业基地承包,现投入资金830余万元,建肉牛养殖基地四处,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11年成立的安仁宏远畜牧有限公司,目前占地面积1350亩,种植人工牧草500余亩,存栏母牛500多头,年出栏肉牛1000多头。今年7月,引进广东客商来汝城大坪镇投资1000万元发展肉牛产业,现已完成230亩土地流转工作,前期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当中。

  三、制约全市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肉牛养殖期限较长。相比生猪、家禽等传统养殖产业,肉牛养殖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占地广,对养殖户要求比较高。比如育肥一头牛犊到出售一般需要2年左右,而生猪为半年、家禽为2个月左右;新建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启动资金至少50万元,占地20亩;而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和年出笼10万羽以上的养鸡场需要资金50万元,占地仅10亩。肉牛养殖业的特殊性,限制了养殖范围,一般养殖农户不敢涉足,肉牛养殖业成为资金产业、富人产业。

  (二)生产水平不太高。近年来,全市肉牛生产水平虽然有了很大幅度提升,但总体生产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养殖方式粗放,上规模上水平的大型龙头企业不多,示范带动力不强;养殖品种以本地湘南黄牛为主,总体效益较低;技术力量不强,养殖场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基层品改队伍青黄不接;肉牛产业链不够完善,缺乏肉牛品牌效益,肉牛深加工企业和牛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其中全市规模以上肉牛加工企业仅2家、没有专门的肉牛屠宰场和交易市场。

  (三)贷款难度比较大。肉牛养殖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养殖户得到银行的支持力度不大。在我们走访的规模养殖户中,不管是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合作社,还是养殖公司、肉牛加工企业,基本上没有获得银行贷款的。

  四、推动全市肉牛产业发展的五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肉牛产业重要意义。肉牛业作为节粮型畜牧业,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粮食供求压力、丰富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生猪、家禽等传统养殖日趋饱满的情况下,加速推进全市肉牛产业发展,不但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草场、农作物秸秆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优化畜牧养殖结构,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同时,能够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为此,要充分认识发展肉牛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发展肉牛产业,抢抓机遇、立足市情,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投入,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资金扶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把肉牛产业培育成全市养殖业重要一极,推动肉牛产业升级发展。

  (二)多层次提升肉牛养殖水平。一是转变养殖方式。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带动作用,积极推广“寄养托养”、“订单养殖”等新型养殖模式,转变肉牛散养习惯,提高肉牛规模化程度。二是探索示范带动。筛选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规模养牛场,每个乡镇选择一至两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把肉牛生产扶持政策、技术、生产、管理措施结合到位,做出榜样,以点带面逐年推开。三是推广养殖技术。加快新技术推广,重点推广肉牛品种改良、牧草高产栽培、肉牛科学饲养、牧草青贮、冷配及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同时,探索适用粪污处理技术,积极推广粪污零(减量)排放、沼气工程、农业废弃物过腹还田、种养结合等清洁生产模式,实现产业间种植养殖平衡。四是加大品改投入。要注重肉牛品改队伍建设,在人员、编制、待遇等方面给与倾斜,培养一批适应迅速发展需要的优秀品改员。按照“市建贮氮站-县建品改中心-乡镇建品改站”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肉牛品改网络。五是加强培训指导。要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对肉牛养殖户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品改技术员等培训指导,提升肉牛养殖的技术水平。

  (三)注重肉牛产业链发展。在加快肉牛养殖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肉牛产业链的发展。要高度重视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延伸肉牛产业链,进一步提高肉牛产业效益。同时,不断加大肉牛屠宰场和牛交易市场建设力度,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牛肉销售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确保老百姓吃上安全、优质、放心牛肉产品。

  (四)创建地方优质品牌。要推行品牌战略方针,在全市推广用红安格斯与湘南黄牛杂交,主打“湘南红牛”品牌,力争将“湘南红牛”创建成郴州肉牛产业的“临武鸭”、“冰糖橙”。围绕品牌战略方针,要加大对桂东哈哈牛、临武舜湘牛业、安仁宏远牧业等一批有潜力的本地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争取引进一些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大企业,内外联动,以品牌提效益促发展,推动全市肉牛产业跨越式发展。

  (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肉牛产业资金需求大,要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以大资金投入促进肉牛产业升级发展。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民间资本投入引导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扶持额度、加快争资立项步伐进度,构建多元化肉牛产业投资格局。同时,创新金融扶持力度,争取银行贷款对肉牛产业支持力度,享受农业贷款优惠政策,积极探索肉牛养殖专业户实行“贷款+产业+保险+担保”的融资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对肉牛产业实行保险。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