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对郴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来源: 时间: 2014-10-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而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最大。任何现有的产业结构都是由过去的投资形成的,而未来的产业结构是由现在的投资结构决定的,因此,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离不开投资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本文拟对郴州市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动及现状进行剖析,在对三次产业投资效率进行实证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优化产业投资的对策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全市近五年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

  (一)全市近五年的投资特点

  近五年来,全市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围绕交通大建设、城市大提质和产业大转型推进项目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规模不断扩大。2009-2013年累计完成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498.6亿元,年均增长33.4%。

  1、三次产业投资协调推进。从分产业投资结构看,五年来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02.4亿元(以下所采用投资总量均为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不含省分配项目和农村农户投资),2013年比2009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41.6%,年均增速分别高于二、三产业9.1和8.3个百分点。比重由2009年的5.2%提高到2013年的6.6%。第二产业重点围绕工业立市的振兴战略,加大了工业项目的建设力度,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142亿元,比2009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32.5%,比重由2009年的47.1%降低到2013年的45.9%。第三产业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068.2亿元,比2009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3%,比重由2009年的47.7%下降到2013年的47.5%。一、二、三产业投资协调稳步推进。第一产业投资比重提高;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小幅回落;第三产业投资稳步推进,呈现出居主导地位的趋势。这一变化体现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2、工业投资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来,全市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有色、建材、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提质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全市加大了工业项目建设力度。2013年工业施工项目1243个,工业亿元项目151个。全市工业大项目大幅增加,推动工业投资在规模、结构上迈上新台阶。

  一是工业投资增速平稳,占比略降。近五年来,全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实施方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投资速度保持较快增长。2009-2013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85亿元,年均增长32.8%,快于二产业0.3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为46.3%。2009-2013年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6.3%、48.2%、47%、45.9和45.5%,占比呈略微下降趋势。近五来,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127亿元,年均增长27.6%。

  二是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占比提高。全市工业发展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重视产业链的延伸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造工业投资明显加强。五年累计完成制造业投资1261.2亿元,年度投资由2009年的117.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41.9亿元,年均增长39.2%,比全部投资年均增速快5.8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由2009年的68.9%上升到2013年的85.8 %,提高16.9个百分点(详见表2)。

  三是采矿业投资增速放缓、占比下降。2009-2013年累计完成采矿业投资535.7亿元,年均增长20%,比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慢13.4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9年的43.4%下降到2013年的29.8%,下降13.6个百分点。

  四是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下降。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的压延加工、有色金属的压延加工、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高耗能行业投入逐年得到控制。上述行业2009-2013年累计完成投资754.6亿元,年均增长26.9%,增速比投资总量年均增速慢6.5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占投资总量比重从2009年的19.9%下降到2013年的16.3 %,降低了3.3个百分点。

  (二)全市近五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全市产业呈“二、三、一”发展趋势。全市GDP总量从2009年的843.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86.5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速达到18.2%。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9年的12.9%降低到2013年的9.8%,降低了3.1个百分点,呈逐年降低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9年的49.8%提高到2013年的57.6%,提高了7.8个百分点,呈逐年提高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37.3%下降到2013年的32.6%,降低了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9年的45.9%提高到2013年的53.5%,提高了7.6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比重由2009年3.9%提高到2013年的4.1%,提高了0.2个百分点。整个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结构,表明近五年来全市加快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2、工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2013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671.3亿元,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150.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22.4%,比2009年下降了11.9个百分点;制造业完成投资444.9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6.3%,比2009年提高了11.4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91.8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13.8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79.7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12.02%,同比提高11.07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7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11.3%,比2009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中,采矿业占20.46%、制造业占73.9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5.58%。规模工业增加值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25.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9.8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8.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7.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6.2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5.11%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6.34%,七大行业增加值合计为669.4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9.47%。与2009年相比,全市采矿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比重分别下降5.00和8.02个百分点,制造业比重上升13.0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均表明全市工业投资、增加值比重正逐步向制造业倾斜,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3、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高。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由2009年的314.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85.8亿元,增长了54.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94.1亿元提高到2013年164.1亿元,所占比重由2009年的29.9%提高到2013年的33.8%,提高3.9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2.7%提高到2013年的5.6%,,增加了2.9个百分点,比重在服务业各行业中上升最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

  二、全市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仍然偏低。2009-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33.3%,低于全部投资增速0.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2013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47.5%,比毗邻的韶关(56.2%)、赣州(57.3%)分别低9个和10个百分点,比全省三产业占全部投资比重52.6低5.1个百分点。

  (二)采矿业投资比重仍然偏大。2013年,全市工业投资占全市项目投资总量比重为45.5%,比2009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2013年制造业占全市项目投资总量比重为30%,比2009年提高4.7个百分点,但比全省低6.3个百分点,比赣州低8.1个百分点比韶关高3.3个百分点。2013年采矿业占全市项目投资总量比重为10.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6.9个百分点,比韶关、赣州分别高8和9.6个百分点。采矿业投资比重过高,对全市资源过度开采、节能降耗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偏少。近几年,通过加大科技扶持资金的投入,引导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再创新的能力。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较大进步,但从增速和占项目投资比重来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还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4.1亿元,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投资85.9亿元,仅占全部投资的5.8%,比赣州低2.6个百分点,其中,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赣州低5.1个百分点。

  (四)现代服务业投资仍然不足。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82.5亿元,占投资总量比重比韶关和全省分别低4.5、1.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含房地产投资)完成投资150亿元,占投资总量比重比韶关、赣州和全省分别低12.7、24.2和7.8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2亿元,占投资总量比重与韶关持平,比赣州和全省分别低5.1和0.4个百分点。

  三、优化全市投资结构的工作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投资产业布局。市场需求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投资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要积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要开阔视野,高度重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高度,全面考虑我市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近期规划和中长期部署,提高郴州市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可持续竞争力。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加大高新技术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当前各国各地区谋求转型发展的有力推手,是当今世界经济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市经济向着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度低、人才利用度高的方向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三)避免重复投入,实施优势优先发展战略。一是要正确处理全市经济总体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服从全局,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效益。二是根据我市具体情况,要大力整合资源,有效延伸产业链条,突出产业集约集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三是要突出优势立规划,突出优势建项目,突出优势争资金,突出优势创品牌,突出优势抓考核,大力实施优势优先发展战略。

  (四)有力承接对接,加大服务业投入和建设。郴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对接粤港澳和长株潭,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在规划和在投入方面走在前面。一是围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二是围绕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大生活性服务业投入。三是围绕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加强产业园区服务平台建设。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罗玉辉 徐建萍 向荣]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