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性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科技含量高、污染小和附加值大等特点,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郴州市高技术工业的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高技术工业的快速发展。全市高技术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增大,高技术工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一、高技术产业的概念与界定
(一)高技术产业的概念
所谓的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宏观的概念,目前世界各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一般是指已形成的产业中技术密集程度明显高的产业,即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航天等技术领域为代表的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叫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有:(1)知识和技术密集,科技人员的比重大,职工文化、技术水平高;(2)资源、能量消耗少,产品多样化、软件化,批量小,更新换代快,附加值高;(3)研究开发的投资大;(4)经济增长贡献率高。
(二)高技术工业界定范围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划分标准,将高技术工业划分为六类:(1)核燃料加工;(2)信息化学品制造;(3)医药制造业中的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中的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的制造、医疗、外科及兽医用器械制造、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假肢、人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制造以及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5)航空航天器制造中的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其他飞行器制造;(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涉及通信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二、全市高技术工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特点
1、企业规模日益壮大。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企业65家,累计资产总计达70.28亿元,同比增加7.68亿元,增长12.3%;主营业务收入196.98亿元,同比增加72.15亿元,增长57.8%;利润总额8.09亿元,同比增加1.79亿元,增长28.4%;新产品产值4.52亿元,同比增加2.06亿元,增长83.9%;利税总额16.01亿元,同比增加5.83亿元,增长57.3%。高技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资产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3家,占全部高技术企业的81.5%;资产过亿的企业有1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的16.9%。全市高技术工业中,资产最大的湖南华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超过15亿元,三年内资产翻了一倍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都比2010年翻了一番。
2、总量占比呈上升趋势。2013年,全市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比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8%,比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有效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全市高技术工业增加值,无论其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还是占GDP比重,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3、小型高技术企业发展迅速。从企业规模看,2013年,小型高技术企业在数量和实力上都明显增加,各项指标占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的比重均有较大提高。小型高技术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28家增加到2013年的52家,总资产贡献率由2010年的21.3%增长到2013年的49.9%,发展速度迅猛。2013年,全市小型高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94亿元,是2010年的1.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4%,比2010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总产值占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总产值的61.6%,比2010年提高了 1.1个百分点;利润5.11亿元,同比增加1.63亿元,增长47.0%,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6%,比2010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4、自主创新投入平稳增长。近年来,全市 R&D投入不断增加,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全市高技术工业从事R&D活动人员1517人,比2010年增加 1098人,是2010年的2.6倍,占全部规模工业从业人员的0.6%,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 3.53亿元,是2010年的3.6倍,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27.6%,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科技投入的高速增长,带来高技术工业的大发展,高技术企业新产品增加、水平提升。2013年全市高技术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5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0.2%,同比增加2.06 亿元,增长83.9%。
5、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良好。近年来,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步入快速增长期。据统计,2013年全市纳入电子信息行业统计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63家,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6%,比2010年提高4.0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8%,比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以高斯贝尔、华录数码、骏峰微电子为核心的数字视讯产业;以华磊光电为核心的LED产业;以高斯贝尔、金荣材料为代表的电子材料产业和以台达电子为核心的电子元器件产业等四大子产业。主要产品种类从最初的电阻电容、电线电缆等几种低端产品和零部件,逐步扩展到研磨机、高温电池、镍氢动力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仪器仪表、精密线路板、结晶硅、自动控制系统、嵌入式软件、差旅通软件等中高端产品和整机产品。
(二)高技术工业对经济增长分析
1、高技术工业增加值贡献率和拉动率情况。近年来,高技术工业在全市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具有明显的放大趋势。高技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从2009年的0.3个百分点上升到2013年的1.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拉动,从2009年的0.9个百分点上升到2013年的2.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增长的拉动,从2009年的1.5个百分点上升到2013年的3.3个百分点。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09年的2.8%提高到2013年的11.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从2009年的4.5%提高到2013年的14.7% ;对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的贡献率从2009年的9.5%提高到2013年的14.6%。高技术工业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影响,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高技术工业由于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大幅下降直接影响了相关产业产品的价格,遏制了成本推动上的通货膨胀,推动了低价格总水平下的经济增长,这是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一种特殊贡献。
2、高技术工业经济效益贡献情况。近年来,高技术工业增加值率近年来逐年上升,2013年增加值率达到34.8%,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高出0.4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增加值率高1.2个百分点。高技术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11.1万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27.8万元/人,提高16.7万元/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正相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显著促进了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加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上升0.8%,即平均每年促进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上升大约15%,说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工业劳动结构的优化有显著的效果。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变动正相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可以促进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约上0.4%,促进效果较为明显,说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确实促进了工业资本结构的升级。
全市高技术工业产值利税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013年为8.7%,比2010年低7.3个百分点,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低5.5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工业除了增加值率外,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利税率均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有些高技术工业企业还享受政府等部门的税收、信贷、财政等优惠政策,然而经济效益却并不太好,关键是由于很多企业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位,产品的附加值低,没有高科技含量。
(三)高技术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有待提高。近年来,全市高技术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各项指标也是快速增长,但从整体规模看依然偏小。2013年,高技术工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3.9%,企业数量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7%;资产总计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5.4%;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1%;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2%;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同指标的9.7%。可见,高技术产业所占规模还远远达不到规模以上工业的十分之一。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高技术企业,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2013年,全市65家高技术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仅2家;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下的企业有25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38.5%。同时,企业管理层次不高,不少企业仍沿袭着陈旧的管理方法,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大家族式的管理状态,缺乏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和采用能力,其产品还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2、行业发展失衡,集群优势不明显。分行业看,在高技术工业六类行业中,全市只有医药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且医药制造业只有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只有2.91亿元,占全市高技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5%。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占全市高技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98.5%。高技术工业其他行业缺失,也表明行业结构的不合理,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目前,工业园区是全市高技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但总体来说,高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核心地区的集聚、扩散效应还需进一步强化。由于产业园区的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数量扩张,增长质量还不够高,企业多是单兵作战,产业集群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主导特色产业难以形成,产业结构亟须调整和优化。
3、关键资源缺乏,核心能力不突出。目前,全市高技术工业中大部分配套企业为中小企业,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资源,没有形成突出的核心能力。表现为中小配套企业资金运作能力较低,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缺少其他有效融资渠道。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中自有资金占94.3%,比全省水平高10个百分点,银行贷款资金2.5%,仅2.7%的资金来源于减免税和政府资金支持。企业缺乏技术支持,研发能力较弱,没有形成核心技术、工艺和品牌,而仅仅是核心企业制造能力的补充。拥有自主品牌、申请专利的中小型高技术工业企业比重较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普遍较弱,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难以实现与核心企业的技术对接。
4、产品附加值偏低,盈利空间受挤压。全市部分高技术企业生产还集中在中低端产品、OEM(初始设备制造商)产品和组装加工产品,附加值低。2013年,全市高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为7.9%,同比下降9.8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 8.8个百分点;高技术工业产值利税率为8.7%,比2010年低7.3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高技术工业出口交货值为38.72亿元,占全部出口交货值的28.5%,比2010年下降17.5个百分点,高技术工业企业附加值不升反降,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特征并未体现。
5、自主创新能力弱,高层次人才缺乏。目前,全市高技术企业的研发及创新能力不容乐观,企业核心技术少,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少,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更少。2013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1784件,授权专利为937件,电子信息产业有效发明专利141件,生物医药行业有效发明专利22件。电子信息和医药行业发明专利中,绝大部分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全市65家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中,拥有属于企业自身的科研机构为数不多,科研机构中,高学历和经验丰富的高技术人更是寥寥无几,多数企业的技术攻关都必须请外援。薄弱的科研力量,制约着全市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四)全市高技术工业的发展机遇
1、产业转移机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都在加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部署,都在寻找继信息技术革命后新的强劲需求和增长动力。美国的“创新战略”、欧盟的“2020战略”、日本的“未来开拓战略”,无一例外地指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激烈的竞争将带来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转型、重组,为我们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与此同时,虽然当前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差距并不很大,这更是为我们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更好地参与未来国内外竞争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政策支持机遇。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全省也出台了《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等政策,从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国际合作、财政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下阶段,国家的总体规划和相关的配套措施还将陆续出台。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高技术新兴产业黄金机遇期的到来。
3、经济转型机遇。从产业层次来看,当前,全市工业经济仍以传统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技术创新薄弱等问题突出,“两高一资”产业仍占较大比重。资源环境约束、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长期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粗放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新路子。从国内形势来看,受国家政策刺激,目前许多省市纷纷出台强有力的资金、人才、技术、要素保障等支持政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全市高技术工业不进则退,小进亦退,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技术工业刻不容缓。
三、国外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经验启示
(一)发展现状。美国硅谷有着美国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群,上市公司有近100家。统计显示,近300家生物工程公司不但已经为硅谷提供着近6万个工作机会,而且正在追赶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火车头。从1993年开始,英国剑桥工业园及附近地区再次出现增长的态势。目前,剑桥地区约有1500家高技术公司,从业人员为5万余人,年贸易额达60亿英镑。该地区的公司以研究与开发为主,集中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科学仪器和电子工业,还有日渐增多的生物技术、医药化学、空间技术等方面的公司。剑桥工业园还集中一大批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基地和研究所,如诺基亚、日立、甲骨文、施乐公司、斯坦福研究所、微软等。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在这里高科技企业有50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资参与,还有大约250多家外国公司在这里开展业务,这其中有CISCO、IBM、Motorola、德州仪器等著名的跨国公司。
(二)发展经验。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共同特征无论是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硅谷地区、剑桥工业园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班加罗尔地区),其发展成功的关键都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1)集群内的产业集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相对较高。三个产业集群的支柱产业一般都集中为2—3个方面的高技术领域。(2)产业集群内的协作配套体系完善。无论是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之间,还是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分包关系,都表现出高度灵活的合作关系。(3)当地大学或研究开发机构的集中,且自主开发能力强大,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高。(4) 与地方化的智力资本之间形成有效的外部网络联系。(5)建立在共同基础科学之上的不同产业在同一地点的集聚所形成的交叉性产业集群。(6)当地政府部门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给予大力扶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政府部门严格遵循市场竞争规则,并不参与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7)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特别是金融、中介服务、劳动力教育和技术培训等体系比较完善。(8)比较充裕和自由开放的当地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拥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和高技能的工程师。(9)有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和新企业形成的商业环境,区域内信任度较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低。(10)区域内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完善的信息通讯设施,即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建设完善。
四、全市发展高技术工业对策建议
(一)加速中小企业整合力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虽然在全市高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众多分散的小企业仍难以维持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企业陈旧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需要积极鼓励小型高技术企业向纵深发展,对于优势互补、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强的小型企业,要加速产业整合进度,最终形成几个资本雄厚、技术过硬、潜力巨大、竞争力强和产业带动能力明显的大中型企业,使其扩张产业领域、扩充经济总量、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融资和市场化并购重组。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打破原有的家族管理制度,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管理结构,由资产所有者组成董事会,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大胆引进人才,聘请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者,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建立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组织他们参与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知识讲座,培养一批有市场经济意识、懂专业技术、善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和企业管理干部队伍。
(二)培育高技术工业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跨越。为了培育全市高技术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虽然全市的研发经费近年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省市比较,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为改变这种局面,政府应从宏观和长远角度出发,增加财政对高技术工业活动的投入,注意调整资金投入方向和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对高技术产业中的重点项目、关键领域、主导行业的重点支持,达到提升全市高技术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由于全市高技术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高技术工业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因此,有必要将提高高技术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目标,对研发与技术引进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引进与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在高起点上强化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工业,实现关键技术上的跨越。
(三)加快园区集群发展模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近年来,全市园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还远远不够。为此我们积极加快园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使园区真正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集群模式是被国际经验证明了的一种高技术产业化成功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鲜明的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因此各园区尤其是国家级园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切实提高园区向周边的辐射力度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使之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和摇篮,提升全市产业整体竞争力,形成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马太效应。全市各级政府要抓住国际制造业大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大企业纷纷向外转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机会,在政策、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上层次、上水平,努力争取他们到郴州投资办厂,提升外资高技术产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要积极引进高技术产业大项目,从源头上调结构、转方式,建立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拉动全市经济加快发展。
(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高技术工业企业应该积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注重引进高精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定期对技术人才进行培训和学习,对于普通员工应引导其努力提高岗位技术水平,提升普通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素养。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可以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创建技术研发基地,为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技术研发条件,从而培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企业也应该在原有的工资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增设技术研发激励机制,专业技术人员除可享受与各类行政管理人员相应的待遇外,对于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和技术改造,还将要给予一定研发项目奖金,在项目完成后可按项目实现的经济效益进行提成奖励。除此之外,还应健全和配套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修、评先等其它激励机制,为激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创造充分的条件,促进高技术工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李奕 朱忠雄 欧阳丽 谢志惠 朱海英]
[审稿: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