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资兴市提出了2016年在郴州市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资兴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城乡基础设施差别、城乡贫富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依然明显。通过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是资兴市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确保2016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资兴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加强顶层规划引领,城乡空间规划布局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是基础。资兴市坚持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了《资兴市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研究》。一是市域发展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立足区域发展特征,科学实施功能分区。实行组团式发展、差异化发展战略,将全市划分为环东江湖生态功能区、泛唐鲤东城乡统筹先行区和东部乡镇特色新农村示范区三大经济板块。积极构建“中心市区——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体系。二是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强化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强力推进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面完成了全市18个乡镇的村镇体系规划和260个村庄规划编制,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在规划编制中,遵循了保护乡村元素、协调自然元素、增强现代元素的基本原则。三是发挥规划引导调控作用,打造特色乡镇取得初步成效。在规划实施中,各乡镇严格遵循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特色定位,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初步打造了一批城乡一体化建设特色示范镇,基本完成了黄草“潇湘风情水镇”、兴宁“时代符号特征小镇”、州门司“山珍交易平台小镇”等特色镇建设,汤溪温泉旅游小镇建设加快推进,“湘天下·蓼江小镇”项目正式启动。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统筹城乡发展,产业发展是基础。一是茶叶、水果、水产等优势农业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狗脑贡”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东江鱼”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江湖蜜桔”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2个,合作组织成员15200人。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末,全市耕地流转面积7.43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2%。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成为农村土地流转“主力军”,全市土地流转50亩以上的大户(含合作社、企业)有211户。三是庄园经济加快发展。构建“两片三线十庄园”的庄园经济规划布局,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庄园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文件,市政府发放重点庄园经济项目奖补资金700余万元,带动了庄园经济快速发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104家,其中省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达10家。四是农民创业就业技能不断提高。持续深入开展“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自2012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培训班768期39848人次,带动3万多个家庭增收致富。自2008年以来,资兴市已连续七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0元,比上年增长11.8%,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4个百分点。
(三)强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带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规划启动了“一湖两线、十镇百村”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带建设,即围绕环东江湖沿线和省道322线、213线,用3年时间着重把10个乡镇、100个村打造成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点和示范带,2014年实施了首批33个示范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资兴市被推荐为全省美丽乡镇建设先进市,东江街道星红村荣获“全国十佳小康新村”称号。一是打造了一批特色新村,实现了新村有新貌。严格规范农村村民建房,2014年启动20户以上集中建房点28个共914户,一批农村集中建房点通过统一房屋风格样式,加大亮化、绿化、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实现了新村有新貌。二是全面实施农村“五化”工程,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极大改善。净化工程巩固提升,全市各乡镇(街道)镇区及行政村(社区)都配备了垃圾运输车、组建了保洁员队伍,建立了“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绿化工程全面提质,2014年乡镇镇区建成公共绿地(游园)并达到考核标准的有11个,全市建成公共绿地(游园)并达到考核标准的行政村有36个。美化工程大力推进,全面启动了拆“危旧房”工作,2014年全市共拆除“危旧房”3860间,共计7.9万余平方米。亮化工程统筹安排,截至2014年底,全市农村地区共安装路灯1323盏,共投入资金495.62万元。三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4年底,全市19个乡镇(街道)获得了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命名,其中3个乡镇获得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另有6个乡镇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考核验收。
(四)稳步推进农村改革试点,农村发展活力逐步增强。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了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试点,全力促进统筹城乡发展。一是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有效激活农村要素资源积累了经验。兰市乡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为破解“三农”发展资金瓶颈提供了新途径。制订了林权、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三个抵押贷款办法及操作细则,对抵押贷款抵押物评估和抵押贷款流程、各部门的职责进行了制度设计。全市实现抵押贷款成功案例20宗,融资金额达到800多万元。三是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做了有益探索。原碑记乡茶坪瑶族村因原居住地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整体搬迁至唐洞街道田心社区谭家组,村行政区域整体划入唐洞街道管辖,村民转变为居民,为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破了题。四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方式,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2014年因地制宜组建了东江街道和美龙泉、文昌村、兰市乡鸭公垅村等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社员2600多人,共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4000余亩。积极探索“以信托公司为中介促进土地流转”的新经验,拓展土地流转新渠道,“兴农公司”、“香农大地信托公司”等信托公司相续挂牌成立并积极实践,分别实现土地流转1100亩和3000亩。
二、资兴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资兴市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七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态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3:1缩小到2014年1.7:1,但与省内先进县市区相比,资兴农民收入仍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如长沙县、浏阳市、醴陵市等先进县市,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1.9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在1.5:1以内。资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比较低,虽然茶叶、楠竹、油茶、制种、水果等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但专业性生产规模不大,缺乏名牌产品,大多数乡村没有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疫病风险的能力差。农村产业发展不足,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发展还很不足,农民增收缺乏产业支撑。
(二)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十镇百村”工程2014年首批实施的33个村经过一年的示范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建房规范化、墙面图美化、村四旁绿化、沟渠路硬化、聚居点亮化、产业标准化、村庄洁净化、禽畜圈养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化”等“十化”目标。但从全市来看,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资兴市库区、山区交通仍不便,库区和山区公路急需建设。农村公路只能到达村部(含村小学)所在地,大部分没有到达建制村人口集中区域。居住区环境方面,由于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务工,农村出现“空心村”现象,空置房屋、危旧房、断垣残壁增多。由于居住分散,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绿化等村庄基础设施配套难实施,村庄面貌难改观。医疗卫生方面,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相差较远,农村医疗网点少,乡村两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适宜技术应用、诊疗设备仍然滞后,特别是高素质技术骨干少,大部分乡镇防疫、妇幼专干还身兼数职,导致专干不专。公共教育方面,农村学龄儿童上学难、师资队伍素质低、年龄偏大等问题在农村还普遍存在,尤其是库区学生上学路途远,基础设施条件差。此外,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部分村庄文化设施基本空白,大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实现电视的有线化、数字化,农民文化娱乐活动单一。主要原因是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投入相对偏少,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产生差距。
(三)农业人口面临返贫的潜在威胁。东江湖是湘江支流耒水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库,集雨面积4719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60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81.2亿立方米,东江湖一级保护区内水质89项指标全部符合国家地表水一类水质的标准,是长株潭衡郴地区的“第二水资源”,也是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水资源。资兴市的有色金属、煤炭、铁矿及林木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东江湖的特殊生态环境功能与地理区位,为了保护东江湖水生态系统,不能广泛开采资源,产业发展受到政策性限制,资源优势无法转为经济优势。尤其是近年来,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功能区划,资兴市强力关闭沿湖矿山企业,全面开展网箱养鱼“退水上岸”,扩大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环湖区域变成了“有树不能砍、有湖不能渔、有地不能垦、有矿不能采”的禁止发展地区,库区移民百姓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产业转型不仅没有突出“重围”,甚至面临无资源可用的态势,农民增收困难,返贫风险凸显。资兴市划定生态公益林面积124.52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91.32万亩、省级6.73万亩、市(县)级公益林26.47万亩,东江湖网箱养殖规模从2012年34.68万平方米减少到2014年的10万平方米以内。
三、对资兴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城乡户籍制度、权利置换制度等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大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力度,按照确权确地或者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扩大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登记工作;借鉴兰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成功案例,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逐步在全市推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工作。二是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和权利置换制度改革。出台户籍制度和权利置换制度两项改革试点方案,尝试通过以原农村宅基地和适当地域差价置换成城镇集体土地性质宅基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置换成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以生态资源置换成生态补偿的办法将农民市民化,享受与城市户口同等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教育、计生、民政等基本服务。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先在试点区或范围内让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利用本村权属合法、界址清楚,已经依法依规确认或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以出让、租赁等方式,用于商业、旅游、娱乐等经营性用地(不含商品房),或让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通过转让、抵押等方式将本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利益最大化,让农民从中获得实惠,探索建立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四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借鉴东坪乡大水口村集体产权股份改革试点经验,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选好试点单位,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权能改革,实现变集体资源为股员资本,让农民在改革中受益。五是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分步引导生态保护区、地质灾害点易发区、人口居住分散区的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中心城转移集聚。
(二)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2014年,资兴市实施“十镇百村”统筹城乡发展工程,重点打造了2个镇、33个村,市财政投入项目经费5000万元,拉动了2个镇、33个村经费投入10.2亿元。比如,市里出台的对20户连片建房,严格按“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等要求落实到位的集中建房点,市财政按每户2万元标准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奖励政策,调动了农民集中建房的热情,2014年启动20户以上集中建房点28个共914户,按每户投资20万元推算,仅此一项就拉动投资近2亿元。要准确把握以奖代投原则,积极撬动民间资本参与,激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活力。按照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要求,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继续强力推进“十镇百村”示范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二是要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发展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有利于利用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的资金、科技和装备投入,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资兴市土地经营权流转逐步规范,为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要鼓励工商企业和经济能人到农村投资办企业,加强对企业租赁经营农户承包地规范管理,采取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业等方式,重点发展种养业产前和产后服务、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四荒”资源开发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产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实行简政放权、扩权强镇,扩大乡镇财权事权,提高乡镇统筹资源和科学发展能力,提升小城镇的产业承载力。小城镇是服务“三农”、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目前,乡镇承担着繁重的管理事务,但没有相应的行政权力,能够支配的财力不多,始终处于“责任大、权力小,事务多、财力小”的境地,不能满足城镇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要在总结目开展简政放权、扩权强镇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镇改革,通过委托管理、机构延伸、简化环节等方式,将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乡镇,使乡镇在发展决策、城镇规划、项目审批、社会管理、综合执法、财政分成等方面拥有更大权限,扩大乡镇的事权、财权、管理权和人事权,进一步激发乡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按照打造一批经济强镇、产业强镇、旅游强镇、特色小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积极性较高的小城镇予以重点支持,提高小城镇的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为规模经营打下基础。要出台土地流转扶持、激励政策,加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和市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交易中心建设。二是进一步抓好示范带动。围绕“两片三线十庄园”庄园经济规划布局,把“十庄园”打造成现代农庄的示范典型,引导和支持“十庄园”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突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打造五个休闲文化品牌,即着力打造双溪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文化品牌、清江果园生态文化品牌、流华湾古民居历史文化品牌、四季牧业“杀猪饭”湘菜系列文化品牌及移民科技园东江移民文化品牌及专业基地。三是进一步抓好龙头企业培育。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引导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及基地建设。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依托资兴的优势农产品,培植一批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加工型和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以东江鱼、茶叶、油茶等农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与工业融合。强化农产品品牌创建。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抓好东江湖鱼、东江桔柑等主要农产品的原产地证明商标和知名品牌的认定申报。
[供稿:资兴市统计局 彭卫东 李群英 金显光]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