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郴州经济发展及结构变化情况的分析建议

来源: 时间: 2015-05-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0-2014年,在郴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实施“一化两城三创四大”战略,经济运行实现了总量持续扩大、增幅排位提升、结构明显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艰难、内生动力不足仍然是全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必须继续加以认真分析研究,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一、郴州市经济发展情况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从2010年的1081.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87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0.73倍,年均增长12.2%,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从2010年的126.8亿元、594.4亿元和360.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81.2亿元、1064.2亿元和627.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9%、13.9%和11.8%;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664.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814.6亿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的408.3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06.7亿元,增长73.0%,年均增长14.7%;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的107.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40.4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62.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71.7亿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28.7%;实际利用外资从2010年的5.2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1.8亿美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22.2%;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9.7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45.5亿美元,增长3.6倍,年均增长46.8%;实际到位内资从2010年的182.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60.5亿元,增长97.9%,年均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5342元增长到2014年的23621元,增长54.0%,年均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208元增长到2014年的10786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4%。

  (二)指标排位稳中有升。2010—2014年(下同),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一直稳居全省第6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一直稳居全省第8位,第二产业增加值一直稳居全省第6位;第三产业增加值一直稳居全省第6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10年居全省第4位上升至2014年居全省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稳居全省第6位;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居全省第5位上升至2014年居全省第4位;地方财政收入从2010年居全省第5位上升至2014年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一直稳居全省第2位;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居全省第5位上升至2014年居全省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居全省第8位上升至2014年居全省第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居全省第8位上升至2014年居全省第7位。

  (三)经济结构调整加快

  1、产业结构分析。2010—2014年全市一产业比重呈逐年降低之势,由2010年的11.72%降低到2014年的9.68%,降低2.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呈逐年提高之势,由2010年的54.95%提高到2014年的56.83%,提高1.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由33.33%逐渐提高到33.5%,提高0.18个百分点。全市产业结构呈现典型的“二三一”结构,但工业比重2012年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以及建筑业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的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变实际情况。

  2、投资结构分析

  从项目投资额度看,大项目占比逐年提高。2010-2014年,全市2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由498.9亿元提高到1599.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88.1%,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由2011年的402.8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276亿元,占比70.3%,提高20.7个百分;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由2011年219.9亿元提高到2014年546.9亿元,占比30.1%,提高3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看,三产业占比提高,一二产业占比下降。2010-2014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额由42.3亿元提高到119.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6%,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额由280亿元提高到814.8亿元,占比44.9%,下降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额由278亿元提高到880.5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33.4%,占比48.5%,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稳定在29.5%左右,采矿业受行业整治影响2014年占比9.7%,比2011年下降3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1%)、房地产业(5.3%)、批发和零售业(5%)等服务行业分别上升3.5、3.5、3.1百分点,其他信息传输、科研、教育、居民服务、公共管理等行业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从行业结构看,工业、房地产业投资占比下降明显,高技术项目、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占比显著提高。2010-2014年,全市产业投资由212.3亿元提高到697.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38.4%,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由12.2亿元提高到134.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7.4%,提高5.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额由148亿元提高到463.8亿元,占比25.6%,提高1个百分点;民生工程投资额由31.4亿元提高到135.6亿元,占比7.5%,提高2.3个百分点;生态环保投资额由22.5亿元提高到100.6亿元,占比5.5%,提高1.7个百分点。受国家行业调控影响,工业投资额由276亿元提高到814.7亿元,占比44.9%,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高耗能工业投资由12.8亿元提高到267亿元,占比14.7%,下降5.9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额由221.3亿元提高到637.4亿元,占比35.1%,下降1.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由68.7亿元提高到162亿元,占比8.9%,下降2.5个百分点。

  3、财政收支结构分析

  从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看,税收占比下降较大。全市全部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和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均呈逐步下降态势。2010-2014年,全部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分别为78.8%、71.0%、68.6%、65.4%和60.3%,2014年比2010年下降18.5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3.6%、54.0%、52.3%、48.9%和44.5%,2014年比2010年下降19.1个百分点。

  从分产业税收情况看,三产业占比上升,二产业占比下降。2010-2014年,第三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由2010年的52.6%上升为2014年的54.2%,上升1.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业税收占比呈现逐年快速上升态势,由2010年的4.8%上升为2014年的21.5%,上升16.7个百分点,成为三产中税收占比最大的行业,高于三产中占比第二的批发零售业5.5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税收增长较快,2014年税收占比达到5.2%,比2010年提高2.9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税收占比受利废行业开办商贸企业整治影响呈逐年下降态势,由2010年的35.5%下降为2014年的16%;其他服务行业总体保持稳定态势。第二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由2010年的47.4%下降为2014年的45.8%,下降1.6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受行业整治下降到12.5%,比2010年下降2.6个百分点;制造业受煤炭、有色价格下降因素影响,2014年占比13.6%,比2010年下降4.1个百分点。水电业、建筑业税收占比稳中有升,2014年分别达到7.9%和11.8%,分别提高0.8和4.4个百分点。

  从分税种的税收看,国内增值税占比下降,其余均上升。2010-2014年,国内增值税占全部税收比重呈现逐年下降态势,由2010年的49.7%下降为2014年的33.6%,但其占比仍居各税种之首;营业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由2010年的13.4%上升为2014年的17%,居第2位;企业所得税为第三大税种,2014年占比10.5%,提高5.2个百分点;契税占比9.4%,居第4 位;个人所得税占比5.8%,居第5 位;其他如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其他税收均保持稳步上升态势。

  从分科目财政支出看,民生支出占比稳步上升,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占比下降。2010-2014年,财政总支出与财政总收入之比基本稳定,由2010的1.49略降为2014年的1.46;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由2010年的71.1%上升为2015年的73.4%,总体呈现“八增二降”态势,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粮油物资储备等支出分别由2010年的1.3%、7.2%、4.1%、4.1%、11.6%、3.2%、4.8%、0.25%提高到2014年的1.7%、8.3%、5.0%、5.8%、12.3%、4.0%、5.5%、0.35%,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分别由2010年的19.7%和14.9%下降为2014年的18.3%和12.3%,但稳居各科目支出的第1和3位。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呈下降态势,由2010年的14%下降为2014年的13.4%,仍排各科目支出第2位。科学技术支出占比仍然不高且呈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4%降为2014年的1.3%。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仍然不高。首先是三产业占比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2014年,郴州市服务业增加值627.2亿元,占GDP的比重33.5%,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3.7个和8.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比衡阳、永州分别低4.5和6.8个百分点。郴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333.9亿元,仅相当于长沙的15%、岳阳的62.3%、常德的63.1%、衡阳的78.6%和株洲的88.5%左右,占GDP比重仅17.8%,比全省平均低2个百分点以上。而目前,发达国家三产占比平均在70.0%,全世界平均在60.0%,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60%左右。可见目前我市无论是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均存在很大差距。其次是传统高能耗工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占比低。郴州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 年的50%下降至2014年的49.7%,4年仅下降0.3个百分点,高耗能工业在全市工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的高技术工业由于基础薄弱,虽然发展快但仍无力担当起工业发展的支撑重任,2014年,郴州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占比为9.2%,比2012年的水平高3.7个百分点,但对全市GDP的增长拉动作用仍然达不到1个百分点。第三是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不高。2014年我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26.7%,仅为全面小康目标要求250%的50%左右,全市该指标仅资兴实现了小康目标,而苏仙、永兴、嘉禾、临武、汝城、桂东等6个区县实现程度还不到目标的30%。

  (二)经济增长高投入低效益特征仍然明显。一是增加值率逐年降低。增加值率(地区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是衡量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全市增加值率“八五”时期为50.1%,“九五”时期为48.1 %,“十五”时期为44.7 %,“十一五”时期为43.6%,“十二五”前四年为42.5%,说明我市经济总体运行质量并没有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提升。二是投资占比高、效益低。“八五”以来,郴州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不断上升,“八五”时期为19.9%,“九五”时期为22.6%,“十五”时期为37.7%,“十一五”时期为57.1%,“十二五”前四年为81%。全市的ICOR(增量资本产出率,即每增加一元GDP需要的投资额) “八五”时期为1.07,“九五”时期为1.92,“十五”时期为2.7,“十一五”时期为3.62,“十二五”前四年为6.57,而发达国家一般保持在1.5左右的水平。三是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2014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82吨标准煤/万元,居全省第3 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左右,其中,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2.07吨标准煤,比全省平均高20%以上,居全省第4位。工业是郴州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全市能源消费的主体。能耗高的原因主要是我市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水平较低,设备陈旧老化严重、工艺落后,单位产品能耗、电耗水平较高,多数高于全国平均。同时高耗能工业比重较大,据统计,2014年,我市矿业经济(含电力)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87%,比其提供增加值占比高出14.7个百分点。

  (三)税收持续增长压力加大。一是经济下行影响企业生产。经济下行伴随需求减少和价格下降对全市实体经济特别是有色、煤炭、电力等全市优势行业企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从国税看,2014年,国税部门统计入库煤炭税收比上年下降1%;有色比上年下降21.8%;发电企业增值税比上年下降32.4%。全市入库税收300万元以上的纳税户331户,比上年减少25户,税收比上年减少5.2亿元。其中纳税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比上年减少3户,纳税过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比上年减少17户。纳税过亿元的湖南华润电力鲤鱼江有限公司、临武县南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缴纳税收分别比上年下降12.9%、30.7%和14.8%。从地税看,2014年全市14户重点企业税收比上年下降3.9%,减收企业6户,减收企业占比42.9%。其中宇腾化工、金磊南方水泥、中国移动郴州分公司、华润电力鲤鱼江电厂、中国联通郴州分公司和塘洞煤业缴纳税收比上年分别下降70.3%、58.2%、46.5%、33.6%、28.5 %和2.1%。二是结构不优。从国税看,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批发和零售业税收分别占全部国税征收比重为31.6%和21.1%,占比合计超过50%,受有色行业价格波动大和矿产品贸易整治加深影响,对国税部门税收增长带来较大影响。从地税看,投资拉动型经济税收特征明显,2014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两大行业税收占比达62.7%。受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期的影响,当前房地产、建筑行业税收持续增长动能明显下降。三是政策因素。近年来,受国家结构性减税、烟草行业调减以及矿产品贸易扶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全市多个主要行业税收呈现下滑态势。从国税看,2014年,矿产品贸易行业比上年减收5.9亿元,下降40.2%;友谊阿波罗下降23.9%,沃尓玛下降14.6%等。从地税看,2014年,“营改增”和提高营业税起征点合计减少税收1.06亿元,烟叶税下降 0.7%;住宿餐饮行业税收下降4.2%等。

  三、工作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抓规模生产促农业提质升级。据调查统计,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企业,平均每头收益比散户高25%以上;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大户,平均每亩收益比散户种植高200元左右。因此,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全面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让土地资源向种养大户、向龙头企业集中,通过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合作组织、科技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促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不断增强农业大户或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推进传统农业的提质升级。二是抓战略性产业聚集提升工业竞争力。以园区为载体,重点扶持我市煤炭、有色、电力、化工、建材、机械、电子、烟草、金融、交通、旅游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有特色品牌、竞争能力强的龙头型、科技型、创新型的战略性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鼓励支持企业抓好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工作,努力提升郴州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三是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强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必须在继续稳定发展传统的商品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业和提高公共管理机构效能的同时,通过加大组织领导、规划布局、政策支持和生产要素帮扶力度,不断发展壮大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等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促进三大产业的加速融合发展。

  (二)加大投资方向调控,推进投资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避免重复投入,实施优势优先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全市经济总体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服从全局,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效益。根据我市具体情况,要大力整合资源,有效延伸产业链条,突出产业集约集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突出优势定规划,突出优势上项目,突出优势争资金,突出优势创品牌,突出优势抓考核,大力实施优势优先发展战略。二是有力承接对接,加大服务业投入和建设。郴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对接粤港澳和长株潭,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在规划和投入方面走在前面。围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围绕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大生活性服务业投入。围绕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加强产业园区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加大高新技术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当前各国各地区谋求转型发展的有力推手,是当今世界经济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市经济向着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度低、人才利用度高的方向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三)加强消费政策扶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一是完善消费政策,扩大城乡居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规模。要完善住房消费政策。在打击投机性购房、限制投资性购房的基础上,针对高、中、低不同收入人群,完善不同层次的购房需求政策,加大吸引外地居民来郴购房促销力度,满足“无房者购房、有房者选房、有条件者换房”的住房消费和升级需要。完善汽车消费政策。规范汽车市场秩序,简化购车及消费贷款手续,清理不合理收费,加强停车场建设和住房车库建设,加快公车改革,尽快实施将交通费补贴到个人政策等,从而降低汽车消费门槛,提升汽车市场消费潜力。完善教育消费政策。放宽教育市场准入范围,加大对适应市场和就业需求的教育资源投入,大力发展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积极发展民间商业教育培训,加大收费监管力度,营造良性的社会教育环境。完善旅游消费政策。继续营造郴州人游郴州的氛围和环境,在景点门票、酒店住宿、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方面对郴州市民实行优惠政策,刺激郴州人假日郴州游、节日郴州游、亲朋组团郴州游,并带动影响外地游客和境外游客来郴州休闲旅游和度假。二是改善消费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生存型和小康型消费品质。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价格欺诈行为力度,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使人们能放心大胆地消费;建立健全食品质量生产、检验、认证、监督、责任等体系,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要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努力提高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在微笑服务、热心服务的基础上讲求诚信服务和细节服务,提高消费者在郴州消费过程中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要健全基础设施环境。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出行和消费的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旅游景点直接对接长途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的交通建设和专线直通车的力度,推进“村村通”公路提档升级,消除电视、通信等信号盲区,大力度建设专业商品市场,规范商品成行成市,构筑兼具快捷便捷和品质品位的旅游休闲交通环境。三是更新消费观念,改善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环境。要注重餐饮消费品牌和品质建设,打造郴州特色餐饮文化,提升公务、商务餐饮接待的品质,促进饮食消费大众化和品质化。要提升居住消费品质,大力发展建设小区配套的教育文化、休闲娱乐、装饰装修业、保洁业、绿化业和相关配套消费设施,提升郴州各类生活小区宜居环境品质。要以政策促动、活动推动、载体联动等形式,促进文化体育服务消费,营造文化体育消费环境。要积极促进适应生产性服务的物流、金融、保险、营销、广告、会计、统计等行业服务消费步伐,推动和拓展生产性消费服务。

  (四)加大财源建设力度,促进财税结构调优升级。一是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培植财源。郴州市自然资源丰富,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财政蛋糕。首先是工业抓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支柱财源。郴州市的财税增收主要依靠工业,要积极争取用好用足国家、省一系列支持“大湘南”开发的政策,争取上级对郴州市投资项目的关注和支持;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跟踪制度;积极引导非公经济向工业集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和支持重点税源企业把握政策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确保主体税源的稳定增长;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力度的加大,争取项目早投产、早受益。要加快产业聚集,重点培育有色金属、能源、电子信息、烟草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培植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税收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争取把华润电力、郴州烟厂、金贵银业等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过50亿或税收过10亿元的标志性工业龙头企业。其次是“三产”抓提升,改变“短腿”状况,培植后续财源。要围绕加快零售、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总经销,建好“万村千乡”农家超市。要加大旅游建设开发力度和加快金融保险、信息业、文化等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头并举的后续财源。第三是农业抓特色,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做强基础财源。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品牌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规划和引导好“一村一品”、“一县一品”、“数县一品”产业格局,继续抓好粮油、畜禽、烤烟、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培植20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50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创优环境保障财源。良好环境建设是财源建设的“加速器”。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坚持内资、本地客商,外资、外商,一视同仁,着力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全民创业。要营造积极的金融环境,企业和银行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用,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要发挥好作用。要营造开放有序、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要坚持依法征管,多措并举夯实财源。要加强财税征管聚财。坚决贯彻执行“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加强对重点企业、行业和新兴领域税源调研和监管,特别是加强对建筑安装和房地产业税源的监控及高收入行业与高收入者的全员全额管理监控,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抗税行为,大力清理陈欠,严格控制新欠。要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聚财。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强化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国土出让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管理,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严禁各种挤占挪用、截留坐支等违规行为,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要加强资产经营聚财。在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盘活存量,激活增量,通过引进外资和启动民资进行转让,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的盘活,使优质资产按市场化机制进行变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肖玉忠、曹星、李梦临、刘洋]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