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实施“一化两城三创四大”战略,“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艰难、内生动力不足仍然是全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必须继续加以认真分析研究,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一、全市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201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7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23.1%,年均增长11.0%。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从2012年的157.1亿元、878.9亿元和481.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81.2亿元、1064.2亿元和627.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9%、12.5%和12.0%,三次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10.4:57.9:31.7调整为2014年的9.5:56.8:33.7。
(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一是种植业品种结构优化。全市种植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59.0%下降到2014年的58.7%,下降0.3个百分点。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增加经济作物品种,提高经济作物质量。201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突破100千公顷,达100.8千公顷,比2012年增长8.7%;收购烟叶100万担,其中上等烟比例达62%,比2012年提高6.8个百分点;茶叶产量首次突破5千吨,达5802吨,比2012年增长59%。二是林业快速发展。林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6.3%提高到2014年的6.9%,提高0.6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7%,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入选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三是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畜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29.3%下降到2014年的28.3%,下降1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185个,比2012年增加78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336个,比2012年增加233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达690个,比2012年增加352个;全市家禽存栏1508.9万羽,比2012年增长6.4%。四是渔业发展特色突出。渔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4.3%提高到2014年的4.8%,提高0.5个百分点。三类鱼养殖(冷水鱼、热水鱼、本土特色鱼)是全市渔业最大亮点,其中以冷水鱼养殖和以特色渔业养殖为依托的“四型”休闲渔业在全省独领风骚,特大鲟龙鱼、游水三文鱼年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7.5%和69%。五是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1.1%提高到2014年的1.3%,提高0.2个百分点。现代庄园经济不断提速。据统计,2014年,全市依托农业生态资源、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产业带,发展比较规范的休闲农庄120余家,省级三星级休闲农庄57家、四星级41家、五星级以上24家。全市休闲农业与庄园经济营业收入35亿元,比2012年增长67%。
(二)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从三大行业看,制造业比重大幅提升。2014年,全市采矿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6%,比2012年降低6.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62.1%,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比为7.9%,比2012年降低0.7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5%以上的8个行业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7.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7.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6.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0%)。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比重上升。2014年,全市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6.7%,比2012年下降4.5个百分点,轻工业比重从2012年的18.8%提高到2014年的23.3%,提高4.5个百分点。从市场主体看,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2014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863.3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全部工业增加值增幅快0.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从2012年的86.5%提高到2014年的86.6%,提高0.1个百分点。从园区集中度看,2014年,全市省级及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1.5%,比2012年提高30.2个百分点。从行业转型升级看,产品技术含量提高。2014年,全市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4.3%,比2012年提高6.2个百分点;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比为9.2%,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加快发展。2014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33.7%,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GDP比重分别为4.6%、6.6%、5.2%、2.0%、7.4%、2.7%和13.6%,分别比2012年提高0.3个、0.2个、1.2个、0.3个、0.4个、0.2个和0.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教育占GDP比重分别为20.2%、11.6%、7.2%、6.7%和4.7%,比2012年分别下降1.1个、0.7个、0.7个、0.9个和0.4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结构有待优化。一是农业规模化集中度不太高。郴州市地处丘陵,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大规模化生产,农业连片生产、规模效益生产困难。蔬菜、水果发展较快,但单产水平不高,贮藏设施落后和不足,深加工和综合处理能力不强。受土地、资金、市场、环保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养殖户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养殖业任重道远。二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不理想。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一产业总产值比重仅为1.7%,与合理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一产业总产值10%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表明近年来郴州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新技术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仍然投入不足、做得不够。三是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不高。2014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26.7%,仅为全面小康目标要求250%的50%左右,全市该指标仅资兴实现了小康目标,而苏仙、永兴、嘉禾、临武、汝城、桂东等6个区县实现程度还不到目标的30%。
(二)工业转型升级有待加快。一是传统高能耗工业仍占主导地位。郴州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 年的50.7%下降至2014年的49.7%,2年仅下降1个百分点,高耗能工业在全市工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二是高技术产业占比低。新兴的高技术工业由于基础薄弱,虽然发展快但仍无力担当起工业发展的支撑重任,2014年,郴州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占比为9.2%,比2012年的水平提高3.7个百分点,但对全市GDP的增长拉动作用仍然达不到1个百分点。三是科技创新步伐不快。2014年,我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8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0.66件、互联网普及率为33.5%,分别仅占全面小康目标的37%、20.6%和67%。全市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74人,比全省少24人,一些行业如有色金属采选、农副产品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方面的人才非常稀少。
(三)三产结构有待升级。一是三产业占比低。2014年,郴州市服务业增加值627.2亿元,占GDP的比重33.5%,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3.7个和8.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比衡阳、永州分别低4.5和6.8个百分点。此外,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达到47%以上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7大重点发展行业。2014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333.9亿元,占GDP的17.8%。仅相当于长沙的15%、岳阳的62.3%、常德的63.1%、衡阳的78.6%和株洲的88.5%左右,占GDP比重仅17.8%,比全省平均低2个百分点以上。而目前,发达国家三产占比平均在70.0%,全世界平均在60.0%,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60%左右。三是产业聚集度不够。现代经济运行中,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催生工业的服务化倾向,但产业辐射能力的局限性阻滞联动发展。郴州市目前有1个国家出口加工区、10个省级产业园区,产业园区之间未能形成紧密的联系沟通,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未能形成齐全的配套企业,集群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未能与企业形成良好成熟的交流互动。郴州市中央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区、五岭广场商圈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没有形成吸引以法律、会计、广告、教育等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建议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据调查统计,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企业,平均每头收益比散户高25%以上;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大户,平均每亩收益比散户种植高200元左右。因此,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全面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让土地资源向种养大户、向龙头企业集中,通过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合作组织、科技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促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不断增强农业大户或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推进传统农业的提质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能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整体地进入市场,实现贸工农三大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和风险防范,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入、利润、风险以适当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农民和公司之间。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非农产业利用资金、信息、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反哺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积极推进原始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这不仅可以使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还可以引导消费,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重点关注和扶持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
(二)加速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产业聚集提升工业竞争力。以园区为载体,重点扶持我市煤炭、有色、电力、化工、建材、机械、电子、烟草、金融、交通、旅游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有特色品牌、竞争能力强的龙头型、科技型、创新型的战略性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鼓励支持企业抓好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工作,努力提升郴州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政府可以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创建技术研发基地,为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技术研发条件。企业也应该在原有的工资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技术研发激励机制,在项目完成后可按项目实现的经济效益进行提成奖励。除此之外,还应健全和配套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修、评先等其它激励机制,促进高技术工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培育高技术工业创新能力。通过对高技术产业中的重点项目、关键领域、主导行业的重点支持,达到提升全市高技术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有必要将提高高技术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目标,对研发与技术引进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引进与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在高起点上强化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工业,实现关键技术上的跨越。
(三)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是抓传统服务业提质升级。要继续加快改造提升批发零售餐饮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等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产业层次。在物流、旅游、电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中推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以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为重点,以资本联结为纽带,把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打造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下的大企业集团,着力提高现代服务业。通过城镇化扩大居民社会化的服务消费,促进商业和社区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及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发展;通过城镇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金融、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二是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必须在继续稳定发展传统的商品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业和提高公共管理机构效能的同时,通过加大组织领导、规划布局、政策支持和生产要素帮扶力度,不断发展壮大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等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促进三大产业的加速融合发展。三是抓公共服务业建设。加快教育、医疗服务业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渠道体系与投融资机制;通过适当调整各级教育尤其是农村生师比,教师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师资力量;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探索全新运行机制;引进先进设备和提高医疗水平,加强交流学习,加大基层和农村医疗资源配置。加快体育、文化服务业建设。有序地对民众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博览会、旅游文化节、全民健身活动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影响力;重视五连冠体育文化主题公园、油山顶级赛车基地等文化、体育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兴建乡村微图书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图书馆书籍更新和文化馆体育馆的正常修缮等。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资格认证,对从事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采取考取资格证的方式,确保服务质量;加大社会投资力度,鼓励合法的社会资本加入到养老服务业,增加多方渠道力量;出台政策措施,对不合规范的养老院进行罚款或者责令整改等,使养老纳入正常轨道;创新养老方式,尝试居家养老社工帮扶、社区养老等多方式结合的养老方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曹星 史章兰]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