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面对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推动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现实出路,也是不断扩大全市就业规模、促进就业协调发展的根本着力点。本文结合郴州市第三产业就业现状,重点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供参考。
一、第三产业就业基本情况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三产就业贡献率日益提高。撤地建市以来,郴州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81.2亿元、1064.1亿元和627.3亿元,与1995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8.8%、18.5%和15.5%。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不断增强。从总量来看,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0.2万人,是1995年的1.6倍,年均增长5.2%,高于全市年均增长速度3.4个百分点;从增量来看,1995年至2014年间,全市累计新增就业人员91.7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共增加74.4万人,第二产业增加61.9万人,第一产业累计减少44.6万人。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从贡献来看,2014年,在第一产业拉低全市就业增长10.7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对全市的贡献率分别为15.3%和95.4%,第三产业对就业贡献十分明显。
(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网络经营主体蓬勃发展。郴州市网络商品交易市场兴起于2010年,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市2014年度电商交易额仅次于长沙,居全省第二位;实现电子商务零售额过50亿元,年销售总额高达140亿元,销售范围涵盖电子产品、儿童用品、汽车配件、服装、化妆品、食品、农资等行业。目前,郴州市福城东谷电子商务产业园、郴州乐淘商城、天际乐淘商城等一批批项目陆续建成,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全市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加快三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就业。2014年,郴州市共在网上巡查录入网络经济户口13109户,其中企业11499户,个体工商户857户,自然人608户,其他经济组织145户,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1万,占全市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约10%,成为产业新兴经营主体,有效推进三产业科学发展及就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比较优势明显,就业发展形势逐年平稳。一方面从人员占比看,郴州市第三产业就业情况发展形势列省内中上游。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3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与省内各地比,分别低于长沙、岳阳、怀化、娄底6.7、5.2、0.3和0.7个百分点,排全省第5位;与外省比,与广东省平均水平大约持平,在广东省内22个地区中仅低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及韶关等地,低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4.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其东翼、西翼及山区等经济区域。另一方面从发展速度看,在优良的发展环境下,第三产业就业活力因素及发展潜力不断被激发,1995年至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二、值得关注的六大就业问题
(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不高。综合钱纳里、鲁滨逊、 塞尔奎因模式推算,人均 GDP 从 300 美元上升到 4000 美元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 12%上升到 43.2%。2011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4000美元,但直至2014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只为36.3%。近年来,全市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201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到36.8%,但仍低于经验水平,仅相当于2012年全国平均水平。
(二)城市就业比重提高不快。根据以往发展经验,城市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优良的环境和条件基础,城市应该成为培育第三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从实际情况来看,郴州市农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于城市。1995年,全市第三产业中的农村从业人员占44.7%,2000年达到50%,最高时期是2008年,高达58%;虽然在2014年回落到52%,但与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到总量的一半。
(三)产业就业吸附力不强。从1995年至2014年,第三产业的产业与就业的结构偏离度呈逐渐下降趋势(数据大于1表示过剩,小于1表示不足),由1995年1.02下降到2014年-0.09,表现出从上世纪末的三产业就业饱和,到如今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环境下,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就业不足。而从就业弹性系数来看,系数为正值时,系数越高则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越大。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从1995年的1.53下降到2014年0.63,说明产业就业稳定性不够,且就业吸纳能力有待增强。
(四)产业就业发展动力不足。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如果小于1,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向其他部门转移,并导致该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越大,表明劳动力就会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据统计, 1995年全市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2.02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2010年(0.95)首次出现低于1,直至2014年下降到0.91。由此看出,一方面是第三产业就业不及该产业的综合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是该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且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五)收入与产业升级不匹配。2014年,全市城镇在岗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年平均44281元,在涉及第三产业的14个行业中,仅有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2个行业超过全市,且同时超过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平均水平。除上述2个行业外,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收入水平最低,低于平均水平41.8%,其次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及住宿和餐饮业,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8.1个和36.2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来看,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2个行业收入不及去年,分别同比下降3.9个和5.1个百分点。
(六)就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在郴州市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中,大专或以上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普遍偏低,传统的流通部门更是缺少具有综合技能的劳动力。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总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其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状况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岗没人上和有人没岗上的问题相互并存。
三、增加第三产业就业的建议
结合郴州实际,按照发展产业、拓宽领域、创造岗位的指导思想,以充分就业为目标,以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为途径,以传统服务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
(一)协调产业发展与吸纳就业关系。目前,郴州第三产业中吸纳就业的骨干行业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并且在今后相当时期中内都将是如此。但由于传统服务业自身发展的空间有限,过度依赖传统服务业吸纳就业,不利于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因此,应在继续挖掘传统服务业发展潜力并进行制度创新、发挥其吸纳就业的骨干行业作用的同时,更加着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把技术含量高、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行业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突破口,其中包括就业容量大的新兴服务业,如社会服务业中的物流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通过全面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来提高服务业总量和增量,以利于促进服务业和整个社会就业吸纳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重视服务业各领域人才培育。在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重视对服务业各类人才的培育,使人力资源素质结构适应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进一步提升基础性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在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教育平台上,鼓励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服务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应要制定发展信息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使人力资源素质结构适应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应制定城市人口管理的差别性引导政策,以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报酬、工伤保险等方面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深化户籍、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肖雅琴]
[审核:周凌]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