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郴州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将蔬菜产业作为民生工程、基础产业来抓。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全市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全市蔬菜产业情况,全们深入县市区蔬菜生产基地、有关企业和部门开展重点调研,结合统计报表掌握的有关资料,对全市蔬菜产业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郴州市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一)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近年来,郴州市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增加、自给率提高。201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为100.77千公顷,比2011年增加11.71千公顷、增长13.2%;蔬菜产量272.26万吨,比2011年增加45.37万吨、增长20%。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辣椒、大白菜、萝卜、菜苔、黄瓜、茄子、包菜等主要蔬菜产品自给率已达80%以上,比去年提高10%左右。自2008年以来,全市蔬菜总产值超越粮食总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14年全市蔬菜总产值为63.18亿元(现价,下同),占农业种植业总产值为39%,比2011年提高5个百分点。
(二)种植管理水平提高。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全市蔬菜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不断优化。逐渐改变以户种菜的传统模式,以企业连基地、协会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应对风险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全市连片1000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35个;各类蔬菜加工企业19家,年销售额达4.5亿元;以蔬菜为主的产地、销地批发市场147个;蔬菜营销大户826户,蔬菜经济合作组织104个。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蔬菜种类、品质等要求越来越高。以大棚、温室等设施蔬菜快速发展,绿色蔬菜倍受青睐。2014年全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为4528公顷、产量为13.4万吨,分别比2012年增长11.96%、13.95%;目前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63个、产品认证79个,绿色蔬菜产品认证16个,有机蔬菜产品认证14个;2014年全市使用环保杀虫灯3199盏,防治面积达6.57万亩,举办蔬菜科技培训224期,培训人次达31060人次。规模种植不断扩大。蔬菜种植一地一品的特征明显且规模不断扩大。如2014年,以临武为主的香芋生产面积达5.4万亩,比2011年增加1.5万亩;以临武大冲、桂阳太和、宜章天塘、汝城三星、田庄等乡镇为主的辣椒生产面积达到18.12万亩,比2011年增加2.1万亩;以北湖石盖塘、桂阳太和、宜章黄沙等乡镇为主的菜苔生产面积达8.95万亩,比2011年增加1.2万亩;以北湖、苏仙为主的城镇专业菜地已达5.2万亩,2011年增加5.0万亩;以安仁坪上、北湖三湘菌业等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已达100万平方米,年产量达1.8万吨,年产值达9000万元。
(三)配套服务功能好转。根据人们需求,围绕蔬菜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满足菜农和市民需求,确保大家吃上放心菜。检测体系逐步完善。近几年,市、县两级政府进一步加强蔬菜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一体化农残速测网络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纳入国家第一批建设计划,目前中心场地、设备已达全省一流水平,具备对4种重金属、39种农药质和量的检测能力。2010年起,全市启动乡镇检测体系建设试点,对基地蔬菜全面开展农残检测,实行基地准出制度。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都已开展蔬菜基地准出、蔬菜市场准入工作。销售场地逐渐配套。在抓好蔬菜生产之际,全市注重蔬菜交易市场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市民需求,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蔬菜销地批发市场60个,蔬菜产地批发市场47个,城镇农贸市场171个,菜店364家,超市蔬菜柜93个,形成配送机构18个、蔬菜协作组织164个,个体运销户1003家。
(四)综合效应亮点凸显。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区位优势,积极拓展蔬菜内涵,产品区域化特征明显,有效促进了全市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供港澳蔬菜发展较快。近年来全市蔬菜供港澳工作实现新突破,涌现了一批蔬菜基地联接港澳。如资兴市绿成康综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七里镇松柏村投资6000万元建设面积达5000亩的高标准蔬菜基地;郴州三合乔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永春、华塘等地建设3000亩的供澳蔬菜基地;郴州市长青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汝城县大坪镇建立5000亩的供港蔬菜基地。2015年5月,香港入口蔬菜批发商商会、澳门“湘澳农超、农批对接项目”考察团先后来郴考察供港供澳蔬菜基地建设,与相关部门正式签订供港供澳蔬菜供销协议,合同每年计划供港供澳蔬菜总量达10万吨。复合型基地来势较好。以蔬菜种植为载体,融入休闲、观光、餐饮、科技等因素,延伸蔬菜产业链。如北湖区的三合乔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创办了爱尚三合生态蔬菜观光园,观光园内不仅示范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的栽培模式,而且兴办以品尝新鲜蔬菜为主的的生态餐厅。观光园自2013年11月份开业以来,深受市民喜爱,每天来园区休闲观光人员络绎不绝。苏仙区马头岭的蔬菜示范园已初步建成集有机绿色高端蔬菜生产、蔬菜种苗培育、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蔬菜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蔬菜产业示范样板地。
二、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水平不高。一是产业化水平偏低。目前,全市蔬菜生产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为主,上规模、有品质的专业基地还不多,2014年全市蔬菜基地种植面积仅占全部的20.6%,面积超过500亩的专业蔬菜基地只有59个。二是产品结构不优。一些本地需求量较大的品种如胡萝卜、大蒜、大白菜等自给率还不高;品质优、营养价值高的蔬菜品种不能满足市民需求。三是基础条件较差。很多农民有发展规模化蔬菜生产的愿望,但受资金、土地等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基地的沟、渠、路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二)配套服务滞后。全市中心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和社区菜店建设还比较滞后,现有市场场地普遍过于拥挤,新建的居住小区蔬菜零售网点太少,制约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如1998年建成的七星大市场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挂牌定点市场,因城区扩张较快,位置已由过去的城郊逐步变为市中心,很不适应现实需要;罗家井市场基础设施严重老化,难以满足市民需求。
(三)比较效益较低。种菜属于精细活,育苗、移栽等环节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费时费工,不如进城务工收入多、效益好;种菜缺少政策扶持,无补贴无保险,风险比较高;同时,蔬菜流通中间环节过多,致使市场蔬菜价格虚高,而一般菜农缺乏准确及时的供求信息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种植规模,容易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产品过剩,滞销现象时有发生。种菜比较效益低下,严重影响菜农种菜积极性。
(四)科研力量短缺。全市蔬菜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和地方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虽然不断有民间企业和产销大户投资兴办蔬菜基地,但成效并不是很明显。目前,全市蔬菜生产科研服务管理机构经费紧缺,条件简陋,普遍呈现“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示范带动能力较弱。新品种、新设施、新肥料、新技术、新农药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推广和普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影响了蔬菜生产效益。
三、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蔬菜产业是民生工程、富民产业,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参与、共同努力,不断加大投入,发展多种经营主体、融合互联网技术,助推全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一)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要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继续实施并抓好菜篮子工程,签订《郴州市“菜篮子”县市区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状》,督促检查和严格考评考核办法,定期召开市“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菜篮子”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确保蔬菜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要拓展融资渠道,形成财政支持、社会筹资、企业投入等多方投入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市场服务设施、科研力量等方面建设,提升蔬菜现代生产经营水平。要加大蔬菜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镇专业蔬菜基地,不断完善沟、渠、路配套设施,加大冷库、配送等方面建立力度,确保蔬菜有效供给。要完善市场建设规划,科学选定“菜篮子”市场建设地址,加快“菜篮子”市场建设步伐,满足市民需求。要加快罗家井等市场改造进度,加大蔬菜店、超市蔬菜柜的建设力度,尤其农超对接、农社对接、蔬菜直供店等,提高菜店覆盖率,方便菜农卖菜、市民买菜。要加大蔬菜科研投入,保障蔬菜生产科研服务管理机构经费,注重蔬菜科研队伍建设,不断加大蔬菜科技推广力度,强化与国省有关部委(厅局)、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提升蔬菜产业科技含量。
(三)加快发展多种经营主体。要逐渐改变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传统模式,大力发展“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推广蔬菜直供店、农超对接等销售方式,鼓励扶持蔬菜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营销大户等经营主体发展,形成多种经营主体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蔬菜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四)大力推广蔬菜互联网+。在互联网+农业的大潮下,要让蔬菜产业搭上信息快车,成为蔬菜产业发展新引擎。加快服务平台建设。今年来,全市先后推出“郴州农经”手机APP、北湖区农产品商城APP等服务平台,获得很好成效,实现菜农在家卖菜、市民在家买菜愿望。要结合全市市情,开发更多的类似服务平台,解决卖菜难、买菜贵问题,开启蔬菜销售新模式。扶持农村电商发展。抢抓桂阳县成为全省首个农村淘宝试点县契机,从资金、政策、人才等大力支持农村电商企业发展,鼓励蔬菜龙头企业、营销大户等开发网上销售业务,培育壮大一批蔬菜电商企业,拓宽蔬菜销售渠道。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由于蔬菜保鲜时间较短、蔬菜基地离市区较远,要加快蔬菜保鲜设施、物流配送、交通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蔬菜配送能力,破解蔬菜互联网+的瓶颈,构建菜农卖菜便捷、市民买菜方便良好格局。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