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郴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15-10-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化解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全市经济社会总体保持稳中有进运行态势,但与年初目标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压奋进,竭尽全力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目标。

  一、总体“五稳五升”

  初步测算,1-9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159.6亿元,增长4.4%,增幅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685.8亿元,增长6.9%,与上半年持平;第三产业534.9亿,增长1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特点体现为“五稳五升”。

  (一)农业农村稳,农村经济提升。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全市“一进二访”活动的全面开展,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一是烟稻收购有序。预计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达191万吨,同比增长1.8%。截止目前,今年全市共收购新早稻10.6万吨,同比增长3.9%;共收购烤烟94.6万担,收购均价1389.8元/担,同比增长7.7%。二是果蔬发展良好。全市新开果园、茶园面积均达到2.7万亩,春茶产量达3960吨。临武红心桃、汝城奈李、城区葡萄、东江蜜橘等小水果供不应求,价格稳定。临武香芋面积达5.4万亩;安仁、北湖食用菌基地合计达100万平方米,年产量达1.8万吨;北湖、资兴、汝城供港供澳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合计达1.5万亩。全市蔬菜产量217.8万吨,同比增长3.5%。三是生猪行情回暖。目前,生猪价格维持在9~9.5元/斤,出栏一头生猪可盈利500元左右,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高。

  (二)工业主体稳,发展质量提升。1-9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质量提升的态势。一是产品结构优化。1-9月,全市规模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比全市快3.4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1.8%和21%。高技术工业、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4%和12.3%,分别比全市快2.3个和5.2个百分点。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为50.7%,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达90.6%,风电发电量5.4亿度,同比增长101.9%。二是空间布局优化。全市省级及以上园区共有企业563家,同比增加99家。园区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73.4%,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三是发展动力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5.5%,增幅比全市投资高6.8个百分点,比工业投资高18.2个百分点。

  (三)内需市场稳,投资消费提升。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1.7亿元,同比增长18.7%,增幅较1-8月提升0.1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2.2亿元,同比增长12%,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一是投资稳步增长。三产业投资加快。1-9月,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53.9%,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生态和民生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32.5%、54.7%和39.8%,增幅分别比全市投资高13.8、36和21.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回升。1-9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31.8亿元,同比增长19.7%;商品房销售面积301.9万平方米,增长27.1%,增幅自上半年来持续走高。二是消费稳步提升。乡村消费增速加快。1-9月,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434.9亿元和14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3.3%,乡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1.8个百分点。升级换代类商品成为热点。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中,化妆品类、珠宝类、家电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3.8%、48.4%、41.6%、26.8%和37.7%,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3%。新兴消费业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商贸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3%:全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3%和24.2%;邮电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8.2%。

  (四)就业民生稳,居民收入提升。一是创业就业形势较好。1-9月,全市共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1352户,其中企业4590户、注册资本250.1亿元,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2.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l 4%;完成外派劳务人数3584人,同比增长11%。二是居民收入较快增长。1-9月,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元,同比增长9.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9%。三是民生工程进度快。截止9月底,全市105项“民生工程”项目到位资金125.6亿元,占计划的71.8%,已经完成的29项,完成90%以上的59项。

  (五)社会大局稳,公众幸福感提升。自2011年全市开展幸福感调查以来,郴州公众幸福感结果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1年-2015年全市幸福感得分分别为:63.13分、66.12分、64.63分、65.5分和66.67分。五年来,全市公众幸福感提升3.54分,其中今年比上年提升1.12分。同时在今年的调查中,有53.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 “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感受评价,这是自2011年来,首次突破五成。上述结果表明,全市公众幸福感在稳步提升。

  二、实现目标堪忧

  1-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比年初目标低1.5、4.4个、3.3个、1个和3.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在全省分别排第7、6、6和13位;规模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比全省低0.7和5.3个百分点。表明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要完成预期目标面临较大困难。

  (一)增长基础不够牢。从企业开工面看,9月份,全市共有15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8%这些停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有色、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经测算,影响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快报增幅达6.7个百分点。从先行指标看,1-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4.2%,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4.2%,降幅较1-8月扩大2.4个百分点,下阶段实现回升的可能性较小;全市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同比仅增长2.7%,排全省第13位,铁路货运量同比仍下降2.2%。从经济后行指标看,1-9月,全市工业增值税同比下降31.2%,下降幅度居全省第l。

  (二)内生动力不够强。一是重大项目进度不快。据统计,全市部分重大项目受资金筹集难和征地拆迁难以及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影响,导致工程进度缓慢或者还没开工。1-9月,全市纳入全省“511”重点投资计划项目53个,已动工仅23个,完成投资46.7亿元,仅占年度计划投资38.2%;纳入统计的363个亿元项目完成投资413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比全部投资低6.5个百分点。二是大宗消费增长放缓。受近年来经济放缓和油价持续大幅走低影响,全市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也随之出现持续下降,降幅由1-2月下降12.4%扩大到1-9月下降18.8%。汽车消费近两年正处于周期性放缓阶段,这对当前全市消费品市场造成了较大影响。1-9月,全市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3%,增速同比回落9.9个百分点,汽车类商品对全市消费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减弱。

  (三)发展质量不够高。一是税收增幅下降。受经济下行及有色金属和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等影响,1-9月,全市税收收入90.2亿元,同比下降1.8%,今年以来已连续7个月下降;全市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52%,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煤炭、有色、电力、房地产等支柱行业税收增长难度明显加大。二是工业效益欠佳。1-9月,全市37个大类行业中,煤炭、电力等10个大类增加值增速呈负增长,其中纺织业、煤炭等两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66.1%和22.0%。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达75家,比去年同期多8家,亏损面达7.0%,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纺织等8个大类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

  (四)宏观环境不够优。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发展环境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需求疲软、价格下滑、出口不振、增长乏力的不利态势。一是大宗工业品价格过快下降。9月份,工业生产产品价格继续呈下跌趋势,当月工业生产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4.3%,累计同比下降3.4%。全市工业占比大的有色金属价格下跌幅度大、影响深。如白银、黄金、铋、铅、钯、碲、铟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7.7%、9%、48.7%、6.4%、4.2%、65.5%、58.2%。二是外贸进出口大幅下降。1-9月,全市外贸进出口21.2亿美元,同比下降35.7%,其中出口11.6亿美元,同比下降29.5%。

  (五)扶持措施不够实。据最近对全市300户小微型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反映没有享受过减免行政费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减税降费、信用评估、劳动用工、电力供应、土地使用和准入登记等扶持优惠政策的企业分别占65.7%、63.0%、54.3%、72.2%、78.0%、80.7%、70.0%和74.0%。对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反映“没有渠道了解扶持政策的内容、办理条件、流程”占35.4%,“享受政策所需要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太多”占26.5%,“企业很难达到扶持政策的要求”占22.5%,三项合计占84.4%。企业最希望能享受到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金融支持”占31.0%,“优质的公共服务”占24.6%,“减少审批和资质资格认证”占23.3%,三项合计占78.9%。

  三、工作建议

  当前我市经济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经济指标与全年预期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仍有可能通过努力实现提升的空间。全市上下务必进一步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瞄准问题、精准发力,巩固和扩大当前经济回稳基础,力争后两个多月迎头赶上,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破解软肋,明确主攻点。一是提升园区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全市园区总收入利税率仅5%,与先进地方比仍然偏低。因此必须进一步引导产业布局,加强优势产业集群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聚集发展能力,提高园区经济发展效益。二是挖掘工业投资潜力。1-9月,全市工业投资仅增长7.3%,增幅同比回落19.3个百分点。要引导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提质升级工程集聚,发挥工业投资的主体带动作用。三是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充分利用全市已建成的各类会展、场馆,鼓励企业利用重大节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品牌展示和主题营销活动,实现企业产品销售和居民消费需求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二)梳理政策,找准发力点。一是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切实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盘活存量资金,用好资金增量,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保证在建重大项目、重大企业资金需求。二是落实好住房消费政策。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快省市出台的相关进一步加快住房消费政策措施的落实进度,加强住房消费金融服务,大力开展楼市年末促销,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落实好小微企业政策。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渠道、发展的生力军。1-9月,全市规模工业中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7.8%,增幅比大中型企业快2.5个百分点。要全面落实国家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切实扩大享受范围和期限,减少企业负担。要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贷款担保等政策,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三)统筹兼顾,挖掘发展点。一是统筹好湘江流域(含东江湖)治理与转型升级的关系。湘江流域治理涉及9个县市区的一、二产业,使我市养殖业、采掘业、冶炼业及其他重化工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初步匡算至少影响GDP约30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以上。因此,全市必须以整治为契机,化被动为主动,加快推进湘江流域内相关行业、企业的现代化进程,以此寻求全市经济社会新的发展能量。二是统筹好“三创”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三创”工作覆盖全社会,让全社会受益,但尚未充分发挥好其实施过程中对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例如,为了创建交通模范城市而实施的“限摩规电”工作深受百姓的欢迎和支持,但据调查反映,支撑电商发展的快递行业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请求允许电动三轮摩托车有限制地进入市区,但未得到满意答复,使全市中心城区的电商及其相关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诸如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都应该统筹考虑和发挥好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以创造新的全市经济发展极。三是统筹好财政增收与减税降费的关系。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为小微企业免税降费的政策,使部分企业逐渐成长起来,但资本趋利避害的天然本性使这部分企业仍然停留在免税降费之列,使政策执行失去了公平的基础和培植财源的本意,必须采取更加精准、科学的征税措施,依法对这部分企业征税,以增加财政收入。

  (四)狠抓入统,反映增长点。1-9月,全市“四上”企业申报78户,比全年目标少198户。分县市区看,永兴24户,北湖、嘉禾各8户,苏仙、临武各6户,资兴、桂阳、宜章、汝城各5户,安仁4户,桂东2户;分行业看,工业20户、建筑4户、房地产25户、批发零售8户、服务业21户、住宿和餐饮仍是0申报。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及中省驻郴单位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工作职责,夯实工作基础,加强督促检查,强力推进各类市场主体中新达标的“四上”企业清查申报工作,如实反映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谋划明年,开启新起点。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有效投资。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是反映投资效率的经济指标,即年度投资增量与当年GDP产出之比。一般而言,ICOR越高表明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越低。据测算,全市2014年的ICOR值为1.8,明显高于全国1.1和全省1.5的平均水平。因此,招商引资和谋划重大项目时,必须坚持产业集约集聚,避免重复投入,突出优势定规划、上项目、争资金、创品牌和抓考核,大力实施优势产业及项目优先发展战略。二是更加注重转型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各地区谋求转型发展的有力推手。必须进一步加大措施,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引导全市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向着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度低、人才利用度高的方向转型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三是更加注重培植财源。首先是工业抓集群,壮大支柱财源。要积极争取用好用足国家、省一系列支持郴州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重点税源企业把握政策机遇,加快产业聚集,重点培育一批年产值过50亿或税收过10亿元的标志性工业龙头企业,确保主体税源的稳定增长。其次是“三产”抓提升,培植后续财源。要加大文化旅游、健康休闲等新兴三产业建设开发力度,形成多头并举的后续财源。最后是农业抓特色,做强基础财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品牌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规划和引导好“一村一品”、“一县一品”、“数县一品”产业格局,继续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充分利用叠加省级“两型社会”建设示范点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力度,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加速城乡共融步伐,深入实施“城乡环境同治”工程,打造全市生态高地,全面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