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郴州市农业经济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这个工作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
一、农业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农村经济继续发展
201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5.3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农业增加值199.7亿元,比上年增长3.9%,增幅位于全省第二位。
(二)农业生产全面丰收
1.种植业稳步发展,喜获丰收。粮食产量增加。2015年,湖南省率先实行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市认真贯彻落实,有效扶持了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户;同时随着土地确权政策的实施和土地流转制度的逐步规范,更多农民愿意耕地流转出去,促进了农业生产大户快速增加,加快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的步伐。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53.1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8%;实现粮食产量190万吨,比上年增长1.56%,其中3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6598户,比上年增加1345户。果蔬生产稳定。近些年全市高度重视保障市民“菜篮子”,大力推广无公害和优质特色蔬菜种植,加大力度积极拓宽销售渠道。2015年全市蔬菜产量达到284.5万吨,比上年增加4.51%;蔬菜播种面积扩增至104.2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49%,其中无公害生产基地7个,绿色生态基地3个,有机食品基地1个。同时,全市狠抓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品牌提质,特色果、茶的扩园和连片开发。2015年全市瓜果播种面积扩增至13.18千公顷,比去年增长3.05%,瓜果产量实现了31.5万吨的目标,比去年增长9.5%。水果优质率达到70%,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资兴蜜桔、宜章临武乌梅、北湖草莓和葡萄等特色水果在全省、广东甚至是全国已经稍有名气。
2.养殖业有升有降,喜忧并存。生猪产量下降。由于受近年来禽流感、生猪价格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数583.96万头,比上年下降-0.3%;生猪存栏数332.81万头,比去年下降-1.4%,其中能繁母猪31.71万头,比去年下降-4.3%。全市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规模场达2227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45个,生猪规模养殖率为70.5%,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草食牧业异军突起。肉牛、羊价格近些年一直成上升趋势,养殖草食动物利润非常丰厚。同时,国家草食动物发展战略由北向南扩大,已在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广试点。比如对能繁母牛突破3万头的县市区纳入能繁母牛扩房基地县笼子,给予1500元/头的补贴,极大促进了草食动物的发展。
3.林业快速发展,成效突出。生态建设效果显著。2015年,全市始终以提高造林质量、打造造林精品为目标,组织开展了植树造林“百日攻坚”及领导办点示范等活动,并重点加大对“三难地”、裸露山地、秀美村庄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退耕还林、世行项目造林等方面的造林绿化工作,成功建设森林生态景观提质示范点222个;重点打造11个市级秀美村庄示范村;完成绿色通道管护(提质)6249.78公里。安仁、永兴、资兴、桂东、汝城等5县完成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0.75万亩,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植树造林任务超额完成。对照省里下达的造林任务,全市共完成造林43.1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19.9%;完成裸露山地造林9.23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8.6%;完成油茶新造面积5.9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19.3%;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面积12.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3.9%;完成石漠化治理、长珠江防护林和中央财政森林抚育等项目13.9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完成世行贷款项目造林11万余亩,占计划任务的110%,超额完成省里造林任务。
4. 渔业生产良好,发展平稳。近年来,全市水产健康养殖、冷水鱼养殖、名特优仿生态、流水养殖、高海拔稻田养殖等一批养殖技术不断推广,重点打造现代渔业、特色渔业,鲟鱼、鳄龟等一批效益高的特色品种得到加快发展。东江鱼冷水鱼养殖和以特色鱼养殖为依托的休闲渔业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特大鲟龙鱼、游水三文鱼年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7.5%和69%。资兴良美鲟龙科技开发公司继打通鲟鱼鱼籽酱出口欧盟通道后,首次出口鲟鱼产品到东南亚,出口销售2800万元。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1.06万吨,比上年增长3.5%。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1.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继续坚持龙头带动,积极培育行业标志性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5家,总产值达488.6亿元,从业人数2.5万人。其中全市年产值过亿元龙头企业达50家、过5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2家。截至2015年底,培育六大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万家,其中农业庄园1140个(省五星级农庄24家、四星级41家、三星级57家),投资总额47.4亿元,实现经营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20%。30亩以上种粮大户6598个,同比增长25.6%,带动粮食播种面积67万亩。流转农村土地513.29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19.39%,其中耕地流转103.45万亩,占总耕地33.62%,林地流转298.3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16.58%,为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有效保障。
2.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根本出路。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以培育壮大临武鸭业、裕湘食品、玲珑茶业、生平米业、宜章福鹅等一批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按照“一村一品”、“一县几品”做好产业基地为支撑,注重培育全市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出舜华鸭、东江鱼、栖凤渡鱼粉等有郴州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截至2015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6家,其中省级以上33家,国家级3家。新开工永兴、汝城两个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建成了资兴市罗围食品工业园、桂阳县芙蓉食品加工园、临武城东农产品加工园等一批农产品加工园。涌现出了临武鸭业、裕湘食品、玲珑茶业等一批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舜华、裕湘面、永兴冰糖橙、济草堂、玲珑王、狗脑贡等6个中国驰名商标。资兴、永兴、宜章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初加工定点县。全市30个农业重点产业项目开工率达到100%,累计完成投资25.22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104.4%,超额完成任务。完成农业招商引资签约12.18亿元。
3.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各类投资48.45亿元。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426万千瓦,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年来,郴州市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郴州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依旧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质量监管较难,潜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农业生产经营点多面广,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大,加上农田重金属污染、农资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治,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依旧存在。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农村经济缺乏活力。规模农业投入大,回报期慢长,银信部门贷款门槛过高、手续繁琐,规模农业户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因为融资贷款等原因造成与现实生产经营不配套,制约了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家务农劳动力老龄化成为农村普遍现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推广滞后,农村经济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动。
(三)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稳产压力较大。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全市农业基础设施老旧失修较为严重,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业整体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虽然2015年的气候适宜,风调雨顺,大宗农产品实现了增产,但由于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走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农民从事农业积极性不高。同时,耕地地力呈下降趋势,地力退化,耕地质量下降,种植效益下降,农业增产增收难度加大,粮食稳产压力依然存在。
三、推进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稳抓农业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
1、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始终要坚持“稳面积、保增长”的原则,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有灾不减产,旱涝保丰收;大力推广早稻集中育秧、水稻合理密植、晚稻安全齐穗及全程机械化等高产综合技术;抓好湘米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稻等。
2、全力推进蔬菜提质增效。认真抓好2万亩新扩蔬菜专业基地提质改造和北湖区、资兴市、汝城县共1.8万亩的供港蔬菜基地建设。抓好桂阳、宜章、临武、汝城、永兴等5县的国家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抓好蔬菜产销对接,引导市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加强与省内外蔬菜优势产区的协作。加快蔬菜平价直销店建设,鼓励蔬菜生产经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对接超市、酒店、单位食堂和社区菜店,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营销成本。
3、继续提升果茶生产经营潜能。继续开展“三品”提升行动,推进品种改良,加快建设一批果树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和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推进品质改进,通过完善生产设施,改造老果茶园,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推进品牌创建,启动有影响力的水果、茶叶品牌培育和创建,搞好产销对接,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抓好柑桔、茶叶优势产业带建设和特色水果产业基地建设,开展果茶标准园创建,加强技术服务,推进标准园由“园”到“区”拓展,在水果、茶叶专业村实施标准园集中连片推进,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果茶标准化示范区。
(二)狠抓主体培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制修订地方标准和农业技术规程40项。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继续巩固发展北湖区、宜章县、汝城县、安仁县等4个产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成果,支持其他县市区开展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全市农业标准化实施规模突破300万亩。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新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75个。
2、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科技的过程。一抓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全市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开展超级稻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全市超级稻示范推广种植160万亩以上,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全市土壤和气候的新品种,做好新品种展示示范,全市推广水稻、玉米、油菜等良种200个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提高农产品新品优质率。
3、培育锻造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积极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好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研究出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配套扶持政策措施;真正使全市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和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扩大农民创业就业。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何艳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