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业基本特点
2016年,农业迎来了“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郴州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实施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种植生产积极性,郴州市种植业发展呈现4个基本特点。
(一)种植业产值占比最高。郴州农业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导,其中种植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内部结构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所占比重超过一半,且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53.4%。
(二)粮食生产稳中有增。自2008年冰灾之后,粮食生产受天灾影响出现了继2000年后的历史新低,郴州市政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扭转下滑的局面,确保粮食总产量恢复发展。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174.32万吨,2009-2014年粮食产量始终在180余万吨之间徘徊,2014年为187.1万吨,2015年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90万吨,比上年增长1.56%;粮食播种面积为353.1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8%。
(三)经济作物全面增长。2008年全市油料产量为5.4万吨,到2015年,油料总产连续七年增长,达到了12.4万吨,实现了翻番。与此同时,烤烟、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单产逐年提高、总产量不断增加、品质进一步优化,实现了量增质优的种植目标。2015年全市烤烟、水果、茶叶播种面积分别为 26.1千公顷、57.1千公顷、13.43千公顷;产量达到6.55万吨、 77.19万吨、0.67万吨。
(四)规模专业化种植增多。一方面,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保障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等功能在全市日益得到强化;同时,随着土地确权政策的实施和土地流转制度的逐步规范,更多农民愿意耕地流转出去,促进了农业生产大户快速增加,加快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的步伐,2015年全市3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6598户,比上年增加1345户,同比增长25.6%,带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7万亩,流转农村土地513.29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19.39%,其中耕地流转103.45万亩,占总耕地33.62%。另一方面,种植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2015年全市培育六大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万家,其中农业庄园1140个(省五星级农庄24家、四星级41家、三星级57家),投资总额47.4亿元,实现营收42亿元,同比增长20%。农民专业合作社3587家,同比增长16%,增幅位于全省第一,实现盈利1.4亿元。
二、种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种植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看,还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变阶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病虫灾害防控任务加重。众所周知,农业生产还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农业生产风险很大。受天气气象的影响,近年来我市多次遭受低温冰冻、暴雨等灾害天气侵袭,病虫害严重发生,疫情防控工作任务重。加之,我市所处地理位置,水资源不足,农田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农业风险保险机制尚不完善,有的地方机械化生产难以运行,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增加,这些不利于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顺畅,规模化生产难度加大。目前郴州市土地流转还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土地流转的无章可循伴随诸多问题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相当部分农户在转让承包土地时,既不通过发包方同意,也不报发包方备案,擅自将土地流转给第三方;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对国家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了解不够,部分农民自觉流转意识不强,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意流转出去。
三是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产业化水平偏低。在资源日趋紧张、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生产的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但是,规模农业投入大,回报期慢长,用于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科技贡献率低。随着轻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离开农村,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老龄化严重,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低,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经济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动
三、 发展种植业发展的工作建议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十三五”期间全市种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个部分。技术创新。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低,不仅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势在必行。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加强监管督导。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等活动,培育一批农业生产科技示范重点户,切实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育锻造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制度创新。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降低银信部门贷款门槛、简化手续,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适度集中,扩大单位生产规模,依靠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这“三化”来解决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改变传统的家家户户小规模种植模式,带领种植户共同富裕。商业模式创新。当前是经济信息时代,利用“互联网+”提高竞争力是在市场新格局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种植业要走向产业化,需要在农业企业的引领下共同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理念,成立专业的技术和服务的队伍,设计多种软件和手机APP,与种植户建立即时的服务联系。通过与市场的实时对接,让种植户“足不出户”,在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及时掌握市场的供求问题,提高育种转化率、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协调。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按照“一村一品”、“一县几品”做好产业基地布局,培育各区域各板块特色农产品品牌,打破我市农产品出现了产品相似度较高,区域差异优势不明显局面,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林业、渔业、服务业,壮大服务体系,实现农林牧渔业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三)绿色。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配置效率,合理确定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推广节肥、节水、节药、节工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种植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产量波动,增强种植业发展的稳定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种植业与自然协调发展。
(四)开放。要认真分析我市农产品与外市农产品竞争主要考虑三个指标,即成本价格因素、品质质量因素、有机环保因素。只有在这三个方面拥有了竞争优势,才能取得消费者的青睐。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单产,改善质量,保持豆类、糖料、油料等原料作物合理的自给水平。另一方面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以满足市民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同时努力开拓市内以外市场,确保特色农产品市外销售快速增长。
(五)共享。如何让生产者共享产业红利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过去,产前、产中、产后在产业上虽有链接,但是在利益机制上不协调。一般情况下,最强势(利益最大化)的在终端、消费端,例如超市、菜贩。利益最受损的还是小农户、生产者。”所以,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要求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流通业、餐饮服务业等不仅仅要协调发展,更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一起,。通过抓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引导市城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与市内外农产品优势产区的协作。加快农产品平价直销店建设,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对接超市、酒店、单位食堂和社区菜店,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营销成本,让生产者、普通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红利,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张盛军 何艳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