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郴州工业转型升级成效与问题

来源: 时间: 2016-04-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二五”的五年,是郴州工业深化改革的五年。全市上下紧密团结在市委、市政府周围,以“壮士断腕”的魄力、“一以贯之”的定力,在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结束、全球油价暴跌等影响,以资源为主的郴州工业增长速度进入新常态。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郴州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激发新动力,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实现了“十二五”郴州工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成效显著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五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逐步增加。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提高统计标准,企业个数由2010年的1212户减少至1044户。经过五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个数大幅减少,由2010年的243户减少到2015年的86户。五年间,全市不断引进战略新兴企业,201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24户,比2011年净增80户。全市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实现翻番,由2010年的1440.53亿元攀升至2015年的3235.19亿元,年均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87.13亿元增至2015年的1120.10亿元,年均增长18.1%,五年时间工业增加值上了千亿台阶。

  (二)挖潜增效提高质量。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5%,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但工业仍是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的后三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结束近十年来15%以上的高增长,增速逐年放缓,2015年全市工业增长跌落为个位数,工业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工业积极挖掘自身潜力,通过降低成本、完善管理、拓宽经营渠道等方式,确保工业经济效益运行质量。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15.03亿元,较2010年年均增长18.1%;实现利润总额177.96亿元,年均增长9.8%;全市工业企业实缴税金61.23亿元,比2010年增加11.63亿元,年均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13.4%,尽管比2010年降低 0.4个百分点,但在全省仍位居前列。

  (三)支柱产业支撑有力。有色冶炼等资源工业依然是全市的重要支柱产业,2015年,全市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总产值847.2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4%;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71.07亿元,年均增长3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产值275.62亿元,年均增长15.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47.87亿元,年均增长5.2%。“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655户,比2010年净增 228户;10亿元企业48户,比2010年净增36户。

  (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着力壮大新兴产业,不断调优产业结构。2015年,全市高技术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0%、8.9%、8.4%和13.5%;全市医药制造业增长71.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0.2%。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9%,比2010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49.6%,较2010年下降0.41个百分点。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全市工业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也为形成更大范围产业规模效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产业集聚日益明显。2015年,全市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83.7亿元,同比增长9.2%,比全市增速高4.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8.8%,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8%,比2010年提高34.6个百分点;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额达853.63亿元,同比增长11.0%,“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1.5%,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76.7%,比2010年提高45.3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园区企业完成工业投资509.5亿元,同比增长8.5%,比全市增速高4.6个百分点;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3.16亿元,年均增长39.5%;实现利润总额123.69亿元,年均增长20.5%;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3.46万人,比2010年净增8.71万人。

  (六)绿色发展逐步显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轻重结构不断改善,2015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4.2%,比201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总产值之比由2010年的13.5:86.5 调整为2015年的24.2:75.8。全市高附加值行业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附加值较高的通信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和文体娱乐制造三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收入的4.6%,比重虽然较低,但比2010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五年来,全市重视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能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2015年,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6.0%,比2010年下降2.6个百分点。

  二、 工业转型升级不容忽视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经济转型升级并非一朝一夕,工业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还未得到明显改善。

  (一)传统产业比重偏高。长期以来,全市工业过度倚重能源相关产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比过高,对资源环境的损耗严重,节能降耗任务艰巨。特别是当前,能源、原材料类产品价格处于低位,煤炭、水泥、火电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高耗能行业严重影响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也给转型升级带来压力。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49.45亿元,是2010年的1.1倍,年均增长16.2%,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0%。六大高耗能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45%以上,比全省平均高近10个百分点,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5.3%,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二)化解库存难度较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5.2%,比2014年回落5.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交货值下降16.9个百分点,大幅回落18.5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产成品年末库存198.38亿元,同比增长8.1%,比2014年提高6.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1%,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产成品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32.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0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年末存货是年初存货的3.4倍,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1倍,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9.4倍,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6.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31.1%。市场需求不足,产成品库存增加快、占比高,重点产品期末库存比期初增加较多,工业去库存压力较大。

  (三)县域产业结构趋同。各县市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内部结构层次较低,工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以资源消耗型、粗放经营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多,产业结构相似,产业布局雷同,重复建设项目多,区域之间的增长差异拉大。资兴市、苏仙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21.1%和19.0%,同比分别增长7.1%和7.7%,分列全市第4和第8位,发展质量有所下滑。相比之下,北湖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尽管排在全市第2位,但经济总量较低,占比仅为7.8%;临武、汝城、桂东和安仁四县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为73.0亿元,占比仅为6.5%,比2010年还下降0.1个百分点。新增企业数量方面,宜章县新增15户,苏仙区新增14户,两地新增企业数量占比29.6%,临武、汝城和桂东三地合计占比14.2%。

  (四)园区产业定位不明晰。目前,全市共有工业园区 13个,入驻园区企业达35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5户。从管理权限看,国家级工业园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10个,市级工业园区2个。近几年来,全市工业园区功能定位不清,产业交叉、产业雷同现象比较普遍,无序发展,重复投入,争抢项目,对产业不加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园区的特色发展,很难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配套成本优势,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全市工业园区总体存在数量较多、规模偏小的现象,2015年主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40亿元、30亿元、20亿元、10亿元企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0.3 %、0.6%、0.9%、2.3%、7.6%,过百亿企业目前还没有。特别是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企业个体规模普遍偏小,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仅8家,占该行业全部企业个数的13.1%,占比较低且总体规模偏小,不具有行业带动作用。

  三、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市要围绕落实“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组织开展好“兴产业、促发展、惠民生”专题活动,力求在工业的发展方式和内涵上有突破,在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产业中有新亮点。

  (一)提升产业链延伸的新思维。当前,全市重化工的产业现状很难改变,重化工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接近七成,要想完全放弃而追求新兴产业并不现实。因此,怎样将传统的重化工产业链延伸与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显得较为重要。通过产业链延伸来化解产业过剩,通过产业链延伸来谋求新的动力源,通过产业链延伸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对于煤炭、有色冶炼等产能过剩行业,要在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投资效率上下工夫,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通过“腾笼换鸟”、“两化融合”等方式来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消除产能过剩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二是对产能过剩企业可以拓展行业领域,向服务业延伸,实现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化解产能过剩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二)做好实体经济帮扶“加减法”。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为确保实体经济实现稳增长,市委、市政府把帮扶实体经济放在首位。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不该收的坚决杜绝,能够减免的全部减免,可以补贴的全力支持。加法,就是要能为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和生产需求提供保障,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给企业输血,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要雪中送炭;减法,减的是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包含用工成本、物流成本、生产成本,给企业减负,带给企业直接的经济效益。要抓紧稳增长配套细则的出台,并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及时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提升”。

  (三)、推动工业区域布局合理化。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跨区域产业转移中,应通过机制建立和政策引导,使产业转移向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方向发展。一是建立产业转移的协调机制。要着手建立各个县市区之间产业对接及转移协调机构,要建立日常工作联系,定期和不定期就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合作发展、产业转移对接、共同投资开发、重大项目推进等加强协调与沟通。要建立稳定和高效的操作协调机制,促进转出地区和承接地区的产业对接。二是引导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从当地的主体功能区定位、资源禀赋条件、主导产业特征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招商引资。使产业转移建立在资源节约、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之上,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产业的转移也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方面规制措施,控制“三高”企业和项目的转移。

  (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实效。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继续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引进一批产业内的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凝聚力和竞争力,达到引领产业发展和产业化效应的目的。同时,鼓励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攻克领域内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创新水平,提高创新绩效,从而通过技术外溢形成本地的骨干企业。要坚持扶大扶强和育小扶优并举,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在装备制造、化工、食品行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在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领域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企业。要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工业科]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