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郴州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成效、问题及建议

来源: 时间: 2016-05-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截止2015年,全市拥有产业园区13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个(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园区11个,市级园区1个。现分析建议如下:  

   一、发展情况

  (一)园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占全市总产出比重超过八成。“十二五”期间,全市产业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由2011年的1079.6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4149.2亿元,年均增长43.6%,比全市总产出现价增幅高31.0个百分点;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占全市总产出的比重达88.8%,比2011年提高55个百分点。

  2、园区投资占全市总投资比重超过四成。“十二五”期间,全市园区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由2011年的234.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99.1亿元,年均增长47.7%,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快25.9个百分点;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1.5%,比2011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其中,园区工业投资509.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8.3%,比全市工业投资增幅快25.2个百分点;园区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占比达60.2%,比2011年提高20.6个百分点。

  3、园区外贸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比重超过九成。2015年,全市园区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13.3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90.8%,比2011年提高29.6个百分点。

  (二)园区已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聚集区”

  1、工业产业聚集度超过七成。2015年,全市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83.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8.8%,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6.8%,比2011年提高41.3个百分点;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额达850.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1.4%(现价),比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现价)快23.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76.7%,比2011年提高41.2个百分点。

  2、超过七成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2015年,全市园区实际利用外资由2011年的4.2亿美元增长到10.8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2.5%,园区实际到位外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80%,较2011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全市园区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由2011年的108.1亿元增加到291.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0.6%,园区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占全市实际到位内资的比重达71.4%,比2011年提高23.5个百分点。

  (三)园区已成为全市技术创新的重要“孵化器”

  1、园区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七成。2015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由2011年12.8亿增加到23.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4%,比全市规模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园区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规模工业研发经费的74%,比2011年提高2.3个百分点。

  2、超九成高新技术产值来源于园区。2015年,全市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2011年的297.6亿元增加到1241.1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50.0%,比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增幅提高了12个百分点;园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2.4%,比2011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

  (四)园区已成为全市财源建设的重要“发源地”。2015年,全市产业园区实现税收由2011年的23.6亿元增加到42.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0.8%,比全市税收年均增幅高12.6个百分点;园区实缴税收占全市税收的34%,比2011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园区税收依旧是全市税收的重要来源。

  二、主要问题

  (一)发展空间不足,用地瓶颈制约突出。全市各大园区普遍存在用地指标偏紧,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部分园区已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境。近年来,产业园区发展速度和质量日益提升,除近年来批准新设的工业园区外,其他园区均有申请扩区调规的意愿,但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园区土地的收储、报批、供地控制力度,且征地拆迁难度愈发增大,土地问题成为了制约园区发展、影响项目建设的主要因素。据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13个园区规划面积168.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4.8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占规划面积的50.4%,其中10个园区的已开发面积占比超过了50%,永兴经济开发区、嘉禾经济开发区、苏仙工业集中区、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园、汝城经济开发区占比分别达到了72.2%、71.4%、67.2%、66.7%和61.5%。

  (二)园区特色不明显,产业同质化严重。从主导产业分布情况看,全市各园区产业结构雷同,园区特色不明显,存在同质化发展现象。各园区都把电子信息、有色金属、食品加工作为主导产业,竞相发展。在园区主导产业名录表中,6家园区涉及了金属冶炼加工,其中有5家将其列为第一主导产业,5家园区涉及到食品加工,其中有3家将其列为第一主导产业,5家园区选择了电子设备制造,3家园区将第一主导产业设为专用或通用设备制造。在寻求特色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将是全市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产业集群发展不够,缺少龙头带动企业。部分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未考虑自身区域背景和产业规划,为推进项目建设和完成招商任务,存在“捡到篮子就是菜”的招商策略,导致入驻园区的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缺乏主导性产业和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链。同时,当前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我市园区急需引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实现园区及其所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

  (四)配套设施不优,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目前,先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探索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将产业园区由单一工业区向多功能社区进行转变,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均已在逐渐尝试打造产业发展集聚、生活设施齐全、城市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当前,我市除国家级园区高新区实现了园区内道路畅通,交通、教育和医疗服务配套跟上,其他产业园均存在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的问题。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较好的永兴经开区和桂阳工业园还存在公交站台少、公交班次少,交通运输及生活设施不全的情况,可想而知其他园区在配套设施建设上还任重而道远,这离投资者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我市园区普遍存在配套设施滞后、城市功能不全、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持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园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针对土地制约因素突出的问题,建议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向产业园区倾斜,确保园区发展用地需求。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制定严格的园区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门槛,控制企业盲目圈地和非生产用地,优先引进投资强度大、税收贡献多、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项目入园,重点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指标。

  (二)规划园区布局,打造特色园区。以大园区为龙头,加快推进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关联周边企业,将生产经营领域向上下游延伸,培育特色化产业链条,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园区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态。依托园区特点,整合园区资源,发挥园区优势,引导形成一园一特色的格局。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行业,永兴经济开发区着力于做大做强稀贵金属产业,嘉禾经济开发区着重发展设备制造业,其他园区要立足本土优势努力,打造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明显、资源利用程度高的产业园区。

  (三)强化技术水平,打造产业集群。规划、落实一批重大、关键性创新项目,引进全国有影响力企业来郴州投资办厂,引导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特别是要在有色金属深加工、新材料、LED产业、装备制造的关键零部件等方面改进技术,全力打造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创新,鼓励辖区内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不断改进,促使产业高端化和高新化。

  (四)优化园区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园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主力,是各方面优势集中的重要平台。一是打造舒适“硬环境”。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发展思路,以建设城市的标准打造新型园区,重点加强水、电、路、气及交通、环保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园区绿化、亮化、美化水平,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二是提升优质“软环境”。以服务企业发展为重点,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着力创建办事效率高、审批时限短、服务环境优的政务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提升郴州园区招商引资吸引力。

 

                                                                                     执笔:肖玉忠 彭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