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郴州市农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来源: 时间: 2016-08-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6年,农业迎来了“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郴州市农业经济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工作主线,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抢抓机遇,扎实有效推进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1-6月全市农业增加值为87.23亿元,同比增长3.2%。

  一、农业生产基本特点

  (一)种植业保持平稳,结构优化 。1、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1-6月,全市春夏粮食播种面积19.51万亩,同比下降1.3%。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54.1万亩,下降0.2%,中稻面积70.78万亩,增长5.6%,玉米播种面积60.32万亩,基本持平。2、秋冬种作物单产下降。去冬今春,由于雨水天气较多,光照时间少,在播种面积略增的情况下,油菜和马铃薯单产下降。截止到6月底,油菜籽总产量为8.6万吨,同比基本持平,单产92.47公斤/亩,同比略下降1.63个百分点;马铃薯总产量为5万吨,同比下降 2.1个百分点,单产为291.38公斤/亩,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3、烤烟、茶叶丰收在望。1-6月,全市烤烟面积达到42.01万亩,同比增长7.2%;全市累计茶园面积达27.8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达到20.2万亩。全市春茶总产量4366吨,总产值6.89亿元,分别较同比增加10.3%和16.8%。4、蔬菜产销稳中向好。据统计,1-6月,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1.26万亩,同比增长 7.84%。其中,根茎类11.37万亩,增长7.98 %;叶菜类 11.19万亩,增长7.34%。上半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111.6万吨,同比增长11.12%。其中,根茎类23.14万吨,增长10.92 %;叶菜类 18.42万亩,增长9.58%。目前,全市共有大型专业蔬菜种植企业19个,农村合作社417家。全市共有蔬菜销地批发市场60个,产地批发市场47个,城镇农贸市场171个,摊位5591个,蔬菜零售店364个,超市蔬菜柜108个。全市已初步建成集有机绿色高端蔬菜生产、蔬菜种苗培育、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蔬菜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蔬菜产业示范样板。

  (二)主要畜禽行情较好,效益凸显 。1、生猪价格上涨较快,养殖户效益良好。今年生猪行情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上涨,猪粮比持续升高,养殖利润不断提高。今年3月下旬以来生猪出栏价格持续在20.5元/公斤的历史高位水平运行,同比增长8元/公斤,比今年1月增长2.5元/公斤,增幅分别达64%、13.9%;种猪2300元/头,同比增长900元/头,比今年1月增长500元/头,增幅分别达64.3%、 27.7%。小猪价格也是一路上涨,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从2015年4月360-460元/头,到2015年7月560元/头,到目前960元/头。同时,饲料价格则相对下跌,以育肥猪全价料为例,目前价格约为2650元/吨,同比下跌超过10%,预计还将继续下跌。目前出栏1头肥猪利润可达600-1000元。1-6月,全市猪出栏299.25万头,同比下降4.6%;猪存栏288.17万头,同比下降3.9%,其中能繁母猪27. 5万头,同比下降3.8%.,生猪养殖供不应求,养殖户收入好。2、牛羊价格保持高位,发展势头较好。1-6月,全市羊出栏23.62万头,同比增长3.7%,牛出栏8.32万头,同比增长4.8%,牛存栏36.69万头,同比增长2.1%。牛羊肉价格保持总体平稳,其中羊肉价格从近年高位略有下降,养殖牛羊效益处于较好时期。目前市城区牛肉价格保持在38-40元/斤左右,羊肉价格在32-33元/斤左右。

  (三)林业发展全面推进,绿色生态。 1、超额完成造林任务。截止到6月底,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1213公顷,占计划任务的102.65%,新封育林35659公顷,(其中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育林20068公顷,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新封15591公顷),森林改培1287公顷,森林抚育46467公顷。2、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今年来,在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市积极开展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单位)创建工作,经全国绿化委员会评选,郴州市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稳步前行。1、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6家,实现销售收入197.2亿元,同比增长16%,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770亿元,同比增长15%。2、农民合作社发展不断规范。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农民合作社4352家,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占全省总数的10.2%,入社农户18.4万户。目前全市有市级示范社201家,省级示范社82家,国家级示范社67家,带动农户26.8万户。3、土地流转机制不断理顺。全市共流转农村土地513万亩,占农业地面积的19%,其中耕地流转103万亩,占总耕地31% 。目前,已成功推广石角塘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经验,带动农户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25家,有力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全市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50家,占乡镇总数的81%,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6月底,全市共启动66乡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县市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2066.71万元,培训工作人员20298人,发放宣传资料超过26万份。全市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18.6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20%。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气候复杂多变。去冬今春,虽然全市未出现极大灾害性气象天气,但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天气频繁发生,局部地区甚至遭受突发性气象灾害,致使部分农作物受灾,农民收益受损。例如去年中稻和晚稻生产由于长期受雨水天影响,农民无法收割和晒稻谷,造成农民部分中稻和晚稻没有收割而烂在田里,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劳动用工,农民种粮积极性更是受到严重的打击。 进入3月以来,全市范围内发生多次强对流天气,晴天少,雨天多,降水量比往年同期偏高,3月、4月局部地区甚至遭受突发性气象灾害,冰雹、强降雨致使农作物受灾、农民受损。比如3月20日至21日,临武县遭遇暴雨、冰雹夹击,临武县大冲乡1200亩梨花打落无收成、马铃薯1000亩被淹,南强镇230亩烤烟被淹,楚江乡冲头村300亩果树受灾;4月17日桂阳县遭暴雨冰雹袭击, 13万余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损,冰雹袭击过后,温度也比往年同期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甚至是造成直接毁灭,农作物病虫害也偏重发生。

  (二)养殖风险难控。受各种因素影响,今年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不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随着动物防疫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几年我市虽未发生重大生猪疫情,除部分养殖场因养殖保温设施不完善出现仔猪腹泻疫情外,全市生猪疫情平稳。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都会发生区域性的生猪疫情。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服务养殖生产的配套设施滞后,如“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违禁药物的监测、动物疾病实验诊断,免疫抗体检测等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疫病防控风险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受市场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全市生猪生产仍然受到一定的冲击,尽管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我市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适应市场、调控市场的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型、风险型、低效型、振荡型的产业中彻底解脱出来。据初步估算,2012-2015年上半年由于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生猪存栏大量增加,导致饲料价格上涨,生猪价格下跌。这三年平均每出栏一头肥猪,亏损达200元左右。不少养殖场亏损严重,不得不退出养殖行业。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是农村合作社规模不大。农村合作社数量虽然增长很快,但有一部分合作社还偏小,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程度不高,带动能力弱,甚至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家庭合作社、空壳合作社。二是家庭农场发展有待优化。截至6月底,我市有家庭农场1819家,其中种植型1091家,养殖型297家,种养结合型329家,休闲观光型101家。家庭农场发展刚刚起步,发展氛围还不浓厚。三是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进展较慢。受1:2000的工作底图到位慢和撤乡并村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进展不平衡。其中镇村试点除永兴、资兴、安仁、苏仙四地外,其它县区的试点还处于摸底调查阶段,要等图纸到位后才开始后段工作。还有9个县市区没有完成技术公司招标,大部分县市区还没有召开全县工作动员会,也没有开展全县范围内的业务培训。四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家务农劳动力老龄化成为农村普遍现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推广滞后,农村经济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动。

  三、工作建议

  做好2016年农业经济工作,确保农业健康快速发展,要严格落实政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农业发展。

  (一)加强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提高农业应对灾情能力。农业生产遭受灾情不可避免,关键是要提高应对灾害水平。要不断完善灾情应急机制,建立完善农业专项灾情应急机制,提高农业气象预警水平、强化应对灾害管理能力建立、提高抗灾补损技术含量,将灾情损失降低至最小。

  (二)加强农业保障,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建议各类职业学校开办种植、养殖等专业,结合农民工自身特长,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等方面知识培训,培育种养等实用技术人才,缓解农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积极实施培训工作,开展技术交流,实行岗位培训。二是做好信息服务。因信息不对称、信息缺失、信息滞后造成农作物受灾加重、农产品滞销、效益下降等情况依然不少,给农民带来不小损失。为此,各部门要积极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市场价格、病虫害、动物疫情等信息,使广大农户能有效规避种植、养殖等风险。三是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合理的土地流转,有利于适度规模种植,有利于提高种粮效益,有效减少耕地抛荒现象。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同时,做好我市土地流转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指导县市区土地流转供需双方信息及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发布,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三)加强农业创新,提高农业服务水平。一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继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涉农服务社会化程度。二是探索农村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大力培育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重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品创新,广泛开辟农村融资渠道。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不断提升金融支农服务水平。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何艳艳 张盛军]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