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郴州市财政与经济协调发展情况的分析与建议

来源: 时间: 2016-08-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二五”期间,在郴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大力实施“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大力加强财源建设,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财政运行总体情况

  (一)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同步倍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财政收入规模持续扩大,可用财力不断增加。2015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是“十一五”末2010年(下同)的2倍。地方财政收入162.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是2010年的2.6倍。财政收入总量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同步壮大。全市GDP达2012.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6位,是2010年的1.9倍(按可比价,下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69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是2010年的2.7倍。

  “十二五”期间,全市采取多项措施,强化财税在经济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五年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9.6亿元,突破千亿大关,总量居全省第5位,年均增长15.4%,增速居全省倒数第3位;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95.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年均增长21%,增速居全省第5位。五年GDP累计达8433.8亿元,年均增长11.4%,增幅居全省第3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67.6亿元,年均增长29.3%,增幅居全省第4位。财政收入与GDP、投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投资加速,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从总体上看,全市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协调增长。

  (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十二五”前四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2011~201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1.2%、12%、12.8%和12.8%;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7.1%、7.9%、8.7%和9.2%。受经济下行影响,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0.9%和8.1%,比2014年有所回落。

  (三)财政支出稳步增长,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十二五”时期,全市财政对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加大。全市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等事业财政支出由2010年的47.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3亿元,年均增长18.9%。其中,2015年,财政用于科学技术支出65.1亿元,为2010年的2.1倍;用于教育支出4.6亿元,为2010年的2倍;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等事业支出7.9亿元,为2010年的3.9倍;用于医疗卫生支出35.7亿元,为2010年的3.1倍。2015年全市财政直接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预算内支出达50.5亿元,为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有力促进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财政运行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增速逐年放缓。“十二五”时期前四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39.8%、20.8%、18.7%和11.2%,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51.5%、26%、22.4%和17.2%,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8.4%和5.3%。

  (二)税收收入占比仍然偏低。从收入结构看,主要是税收收入比重偏低,非税收入比重偏高。“十二五”时期,全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逐年降低,2011年为71%、2012年为68.6%、2013年为65.4%、2014年为60.3%、2015年为57.2%。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走低,这一现象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三)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近几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郴州工业企业停产较多,主要集中在有色、煤炭、化工等行业,财政收支矛盾开始凸显。前2年财政收支保持正常区间,2011年、201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增长36.4%和13.1%,均低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而后3年收支矛盾逐步加大,2013年、201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分别为21.7%和16.2%,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个和5个百分点, 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8.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7.7,相差16.1个百分点。

  (四)县市区财政实力发展不均。2015年,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0亿元的有资兴市(28.3亿元)、桂阳县(24.1亿元)、永兴县(21.7亿元),不到10亿元的有汝城县(9亿元)、临武县(8.5亿元)、安仁县(5亿元)、桂东县(2.9亿元)。其中最高的资兴市达28.3亿元,最少的桂东县仅为2.9亿元,最高县为最低县的9.9倍;地方财政收入仅资兴市超过20亿,苏仙区、嘉禾县、汝城县、临武县、安仁县、桂东县6个县低于10亿。最高的资兴市达22.3亿元是最少桂东县1.6亿元的9.9倍。

  三、财源建设工作建议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多管齐下狠抓财源建设。

  (一)加快转型发展,培育新增长点。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确保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家庭农场发展。加快园区建设,提高工业密集度。二是推进现代工业向精深化、集群化发展。突出发展精深加工,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郴州宝石产业园建设,推进宝石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把服务业作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性产业、全面小康建设的支撑性产业来抓。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引进和培育壮大物流龙头企业,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拓展工业地产、旅游休闲地产、养老地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体育产业,以及健康、家政、养老等新型服务业态。

  (二)扩大开放合作,提高承接水平。一是提升园区承载功能。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开展“园区建设攻坚年”活动,不断提高园区经济集中度和发展层次,使园区成为投资创业的主战场、新型工业的主平台、财税增长的主源泉。二是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突出选商引资,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百强民企和上市公司,着力引进大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提升招商引资层次和水平。加强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三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重点培育和扶持年进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出口导向型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三)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城镇化水平。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县市区要充分依靠当地的资源、区位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要立足县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做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来发展主导产业,抓好重大项目,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支持永兴特色制造业省重点县、临武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省重点县和资兴、汝城、宜章文化旅游产业省重点县建设。持续推进“大十字”城镇群“五同工程”建设,加速郴资桂、郴永宜融合发展。

  (四)创新财税管理,培育壮大财源。要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要加大对金融信贷、技术改造、名牌产品等方面的奖励力度,落实好高新技术优惠、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传统工业改造提升,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要抓优惠政策落实,坚持涵养税源、放水养鱼,认真落实好结构性减税、小微企业税收减免、营改增、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强发展活力。强化财税收入征管,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控管,抓好薄弱环节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张杰]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