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郴州市政府着力构建“一核四级多区外环”的现代的服务业产业发展格局,出台一系列政策强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全市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优化卓有成效,就业带动明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发展升级的强劲支撑。
一、“十二五”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速度加快,全面发力后劲凸显
1、速度快于二三产业。“十二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12.3%、12.2%、11.5%和12.3%,年均增长11.9%,而同期GDP分别增长14.3%、12.4%、11.1%、10.9%和8.5%,年均增长11.4%,服务业高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2015年,在第一产业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回落4.4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全市服务业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
2、贡献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796.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3.2%。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60.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15.3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19.3%达到2015年的60.8%,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3、投资占比超过一半。“十二五”时期,服务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6.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8.5%。2015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162.4亿元,同比增长25.7%,超过农业、工业,高于全市增速,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11②年的45.1%上升到2015年的53.6%,成为吸引投资的主阵地。其中,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增长最快,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649.1亿元、163.6亿元、167.1亿元,分别增长39.9%、62.7%、23.3%,三项合计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5.2%,比2011年提高11.0个百分点。
4、就业增长加快。2013年全市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112.1万人,占全市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5.5%,首次超过第一、二产业占比,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5年,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131.5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9.3%,服务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二)结构优化,行业发展齐头并进
1、生产性服务行业提档升级。201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③实现增加值276.1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38.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3.3亿元、30.9亿元、59.6亿元、44.4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7.6%、10.7%、12.0%、27.8%。
2、生活消费行业势头趋旺。2015年,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58.8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36.2%。消费市场日趋活跃,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9.6亿元,增长12.2%,“十二五”年均增长14.2%。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2015年实现增加值43.8亿元,同比增长5.8%,“十二五”年均增长10.6%,其中,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518.6万平方米,增长20.6%,“十二五”年均增长19.0%。文化体育娱乐业发展迅速,2015年实现增加值25.2亿元,同比增长34.0%,“十二五”年均增长20.7%。
3、公共服务行业稳中有进。2015年,全市公益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0.0亿元,占全部服务业比重25.2%。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实现增加值44.3亿元,同比增长16.1%,“十二五”年均增长16.2%;教育业实现增加值33.6亿元,同比增长15.8%,“十二五”年均增长10.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同比增长28.1%,“十二五”年均增长20.4%。
(三) 深度融合,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1、电子商务呈井喷式发展。2015年,全市2513家“四上”企业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51.90亿元,其中完成电子商务销售额92.81亿元,完成电子商务采购额59.09亿元。按可比口径,2015年“四上”企业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72.6%,其中,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108.6%,电子商务采购额增长169.0%。
2、“互联网+”链条式延伸。传统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生活的需要,金融、物流、房地产、教育等行业纷纷借势互联网“+”,延伸产业链条,寻求新突破。2015年全市2513家“四上”企业中,88.0%的企业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其中21.7%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在物流配送中采用信息化管理;34.2%的住宿餐饮业企业借助互联网提供客户服务;81.3%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借助网络进行购销存管理。
3、绿色旅游全域式覆盖。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着眼于生态功能区定位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推广全域旅游、绿色发展。以承办各类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创建现代休闲农庄,重组旅游产品和资源,促进本地经济发展。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828.2万人次,是2010年的2.4倍,同比增长15.4%,“十二五”年均增长18.4%;旅游业总收入达372.2亿元,是2010年的3.5倍,同比增长17.2%,“十二五”年均增长20.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横向比对。一是低于全国全省及兄弟市州。虽然郴州服务业增速相对较快,但占GDP比重提升缓慢,2015年服务业占比35.6%,从2010年到2015年仅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低于全国(50.5%)14.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43.9%)8.3个百分点,低于毗邻的衡阳(40.2%)、永州(41.7%)、韶关(49.7%)、清远(46.3%)、赣州(40.9%)5市,仅高于省内的株洲(35.1%)和娄底(34.0%)。二是远低于工业比重。2011-2015年,全市工业占GDP比重分别为:57.7%、57.9%、57.4%、56.8%和54.7%,分别高出服务业26.5、26.2、24.8、23.1、19.1个百分点。
(二)纵向对比。一是最高年份占比没有突破以往。“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虽然稳步上升,但总体仍低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时期占比最高年份即2015年比重为35.6%,分别低于“十一五”、“十五”时期最高年份占比的1.7%和5.1%。二是最低年份占比出现新低。“十五”时期的最低年份即2011年的比重为31.2%,分别低于“十一五”、“十五”时期最低年份的4.1%和4.2%。根据三个时期情况的比对看,“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占比呈现期初下行,之后回升,期末仍然没有创出“十一五”、“十五”时期新的高点。
(三)部分行业增速放缓。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盈利空间压缩,各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2015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速趋缓,增加值增速分别为0.2%、0.7%、1.6%、5.0%、5.8%,比2014年分别回落7.1、7.0、6.4、8.7、4.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经济增速(8.5%)和服务业增速(12.3%)。
(四)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1、主体竞争不强。服务业中以小微企业为主,2015年,全市2513家“四上”企业中,服务业大型企业④只有9家,中型企业270家,小型企业698家,微型企业283家。其中,62.8%的批发零售业企业为小型企业,88.4%的住宿餐饮业为小型企业,53.4%的房地产企业为微型企业,71.0%规模以上服务业为小型企业。
2、发展层次不高。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上的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的32.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大新兴服务业累计增加值仅占全市服务业的30.5%。
3、企业成长较缓。2014年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年报中亏损企业占29.0%,2015年占31.7%,2016年1-6月月报中占33.2%,亏损企业占比一直较高,且有持续增长趋势。201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新入库105家,其中年报亏损企业达29.8%,到2016年1-6月已有5家企业规模缩小转规下退库。
三、加快郴州市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保障政策落实。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布局,统筹部署,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量与质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头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摆脱资源依赖路径,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二要加强政府服务。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把市场诚信作为政府对服务业管理的重点,加快完善信用体系,营造讲诚信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空间。三要加强督查考核。健全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分工合作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工作信息和统计数据交流,强化服务业运行情况的监测与分析,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完善服务业各级政府考核的指标体系。四要加强统计建设。完善服务业统计考核评价,加强服务业经济监测和宏观调控;健全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大入统力度,强化部门分工合作;紧抓服务业数据质量,强化责任落实。
(二)落实税费优惠,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一要创新服务助力“营改增”。以“营改增”全面铺开为切入点,进一步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推进工作,通过网络、微信等多形式讲解“营改增”政策,消除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对税负加重的疑虑。扩大取消增值税发票认证的纳税人范围,使企业进项抵扣更为有利,在不同增值税率和适用范围既定的条件下,用好用活相关优惠政策,着力解决企业经营负担,迅速贯彻落实好,切实减轻服务业企业负担。二要进一步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广泛开展多渠道的优惠政策宣传、跟踪服务掌握各项减免税户数和减免税额,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税收信息的调查研究、开展减免税效果分析、落实跟踪问效,加强后续管理等全面落实企业税费优惠政策,搞好政策对接,做好政策服务,扶持企业健康发展、稳步壮大。三要创新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支持,建议对社会培训机构、高校等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培训的收费免征营业税,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融资渠道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优惠税率引导企业增加自有资金和外部投资,鼓励小微企业自筹资金;扩充企业亏损弥补范围,延迟亏损弥补年限,建立亏损记名制度,采取个人所得税抵减制度,允许在后续年底内进行抵减,解决后顾之忧。
(三)凸显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一要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依托城市功能定位和地方特色,深度挖掘开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一步结合地区实际,整合旅游、文化、农业特色资源,充分调动旅游景点和关联行业自主发展、互利共赢的积极性,继续完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景区交通专线,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条,进一步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二要推进区域产业物流集聚。
倚靠郴州市开放的地理区位和便利交通,转变为竞争优势,加快推进湘南国际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等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推进惠尔物流、烟草公司卷烟物流配送等配送中心项目建设,着力扶持兴义、义捷、金煌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形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物流园区集聚发展,进一步完善物流体系,打造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发展格局,建设成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三要把握电子商务发展契机。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领域,电子商务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一是政府导向,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发展框架和战略,包括发展方向、关键技术、资金投入、产业与应用链接、政府与企业结合、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二是企业参与,建立入统企业内联网,改善企业内部资源经营管理,进行项目管理,提高采购效率,加强供货信息交流,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实现产业电子化,使中小微企业获得更多后发优势,大型企业形成更有效的经济规模。
附注:
①所有表格数据均来源于《郴州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来源于《郴州统计月报》。
②自2011年起,投资口径改为5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农户投资不再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固定资产投资不对比2010年数据,而采用统一口径数据。
③生产性服务业包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包含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益性服务业包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
④大中小微企业,按照2011年国家统计局出台的《统计上大中小微企业划分办法》确定的划型标准,文中采用2015年信息化报表联网直报平台汇总数据。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郭呈利]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