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郴州经济运行呈现“稳进新好”的态势

来源: 时间: 2016-10-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大力实施“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五个郴州”和湖南“新增长极”,努力实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9月,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有好的态势。

  一、主要亮点

  (一)稳:经济运行持续平稳。初步核算,1-9月全市GDP完成148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7.7%,增幅与上半年持平,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0.1个和1.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一是服务业继续领先增长,增速有所放缓。全市服务业增加值598.3亿元,增长10.7%,比全国高3.1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一、二产业快7.4和3.4个百分点,但增幅已由上半年的10.9%下降到10.7%,回落0.2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生产稳中略升,增幅逐月上升。1-6月、1-7月、1-8月、1-9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6.2%、6.4%、6.5%,呈逐月上升态势。三是农业生产稳中略增,主要产品增产。1-9月,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累计收购烟叶100.04万担,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烤烟收购均价达到14.82元/斤,比去年增加0.93元/斤,增长6.7%;粮食产量达30.1万吨,增长4.29%;蔬菜产量达225.6万吨,增长6.87%。

  (二)进: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贡献率提升。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11.5:49.7:38.8调整为11.7:48.0:40.3,其中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4.3%,直接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已经成为郴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工业结构改善。1-9月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7.1%、9.6%,同比分别提高1.2个、0.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工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0.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呈现由低端、低附加值、低技术向高端、高附加值、高技术类型转换的良好态势。投资结构趋好。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4.6亿元,同比增长13.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28.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0.7%,同比增长9.8%,增幅比1-8月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仍然占据投资主导地位。二是需求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品质得到提升。1-9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2亿元,同比增长11.7%,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其中文化办公用品类消费增长29.0%,比上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同比增长54.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3.6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63.5%,继续保持高增长。三是区域特色日益增多。主要经济带领跑全市经济。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架”的6个县市区1-9月GDP总额占全市的8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6.9%,其中5个县市区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集聚不断增强。1-9月,全市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3家,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6.6%,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县域经济各具特色。桂阳、资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京东、阿里巴巴成功落户,农业龙头企业均实现了互联网+;临武鸭、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东江湖蜜桔、桂东玲珑茶等“一县一品”的特色规模化产业基地基本形成;资兴、宜章、永兴、临武、汝城被列为“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汝城县热水镇成功上榜全国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三)新:新兴动能加快成长。一是新主体、新成果不断呈现。1-9月,全市共新登记市场主体2.9万户,同比增长35.1%,其中新登记企业0.69万户,增长49.6%,个体工商户2.2万户,增长31.1%。创新创业呈现火热态势。据人社部门统计,1-9月全市新增创业主体2.1万家,同比增长12.2%,新增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金额2.97万元,同比增长45.0%;农民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截止9月底,全市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4614家,同比增长32.3%,总量居全省第二。二是新产业、新业态孕育成长。1-9月,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医药制造、装备制造分别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0.3%、14.7%,分别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53.8个、8.2个百分点。1-9月,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销售额增长128.4%。网络约车、在线教育等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节假经济”蓬勃发展,郴州市成功举办美丽乡村生态旅游节。国庆长假期间,全市共接待各类游客411.2万人次,同比增长20.8%,实现旅游总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23.5%。三是深化改革有新进展。去产能有成效。全市关停以煤炭开采和有色金属采选为主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5家。1-9月,煤炭开采、有色金属采选业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2.7%和19.1%,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下降到4.1%和5.7%,使得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去库存有成果。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35.6万平方米,增长29.3%,房屋新开工面积35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6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7%;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321.9万平方米,比8月末减少24.5万平方米。这一增三减的态势,加速了全市房地产行业的去库存。补短板有进展。薄弱领域投资增长较快。1-9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32.6%和16.4%,快于全部投资218.7个和2.5个百分点。

  (四)好:民生保障总体向好。一是金融稳健运行。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86.2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新增存款347.2亿元,同比增长134.9%;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63.3亿元,同比增长14.0%。二是就业基本稳定。1-9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8.4%。三是居民收入增加。1-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四是物价总体平稳。1-9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比全国水平低0.7个百分点,上涨的主要是生猪、蔬菜价格,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五是项目进展顺利。扶贫攻坚积极推进,42项省重点民生项目按计划有序进行,其中行政村通宽带、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封山育林提前完成任务;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全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新增管输天然气、中心城区学校扩容建设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3万户。

  二、存在问题

  (一)多数指标增幅低于预期。1-9月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距年初目标分别相差1.3个、1.5个、4.1个和0.8个百分点,特别是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达35.4%,与年初增长10%的目标差距较大,要完成年度目标形势堪忧。此外,规模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内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等8项指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工业企稳回升基础不牢。一是支撑指标乏力。1-9月,郴州市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8.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10位;工业增值税同比增长4.7%,只比全省高4.9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6位。主要支撑指标速度下降和增长不快,说明郴州市工业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中低速状态。二是烟厂影响较大。郴州烟厂是目前郴州市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受全国烟厂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中烟集团湖南总公司下半年调减郴州烟厂30%的生产计划,导致1-9月产值同比下降29.2%,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2.2个百分点。三是产业配套不够。存在产业链条不完善,产品关联度不高,有些初级加工的产业缺乏(比如电镀工艺企业),导致有些半成品需要送往外地加工;有的本地原材料供给不够,大部分企业原材料靠外省采购,成本无形中大大增加。四是盈利能力不足。市场需求不足、销售困难导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1-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2.5%。由于市场行情持续低迷,企业生产效益不高,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仅增长0.1%,比全国低8.3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一是资源型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从规模以上工业来看,1-9月传统产业中的矿业经济、烟草制造占比仍然为11%、4.3%,分别仅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1.8个百分点,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传统工业仍然占据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一旦矿产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将格外明显。二是第三产业占比仍然较低。尽管第三产业保持趋旺的态势,但是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差距仍然较大。1-9月,全市服务增加值598.3亿元,占GDP的比重40.3%,比上半年降低1.7个百分点,比全国的52.8%低12.5个百分点,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达到47%以上的目标还有6.7个百分点的差距,郴州服务业显然存在较大的发展、调整空间。三是新动能体量还不够大,难以对冲传统产业调整带来的压力。从1-9月的指标数据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这些领域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新动能也在加快孕育,成长很快,但现阶段体量还不够大,还难以对冲传统产业调整带来的压力,急需内生结构和动力发生深刻积极的变化。

  (四)民间投资增速明显下滑。1-9月,全市民间投资仅增长3.1%,同比回落11.2个百分点,集中民间投资领域的房地产业更是下滑明显。1-6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8.0%,到7月只增长8.0%,再到8月零增长,直至9月同比下降8.6%。其中占全市房地产市场近一半的北湖区,房地产投资增幅三季度比上半年下降58.3个百分点,下滑幅度之大令人担忧。房地产开发项目不足成为主因,1-9月全市房地产企业在库项目共434个,但目前在建的项目仅179个,只占全部房地产项目的41.1%,而多达255个项目已经基本竣工或者今年内不打算动工。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特殊产业,涉及众多行业,它的下滑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三、工作建议

  1-9月全市经济运行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大,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造湖南经济新的增长极增添难度。展望四季度,全球经济有望继续复苏,增长新动能日益凸显,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和“宽财政”的政策导向没变,人民币入篮、工业品价格回升、煤炭和有色金属及国际成品油价格上涨、公车改革对全市汽车消费和租赁的拉动等积极因素,均将为郴州加快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全市上下务必进一步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瞄准问题,精准发力,力争后两个多月迎头赶上。

  (一)盯紧目标,破解软肋。必须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全年工作目标,强化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支撑。一是抓牢关键指标。要重点抓好规模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集中体现于财政八项支出)等影响GDP大的重要指标跟踪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波动,应及时做好预警。二是补齐短板指标。针对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持续下降的状况,要深入分析,找到根本原因,切实扭转继续下滑的趋势。三是稳住回落指标。1-9月财政八项支出增长24%,但回落较大,低于全省2.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0位),比上半年下滑5.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3.9%,但比上半年降低17.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6位)。这两个指标是GDP的重要支撑指标,其大幅度回落对GDP的拉动较上半年降低了0.38个百分点。

  (二)突出重点,增强动力。一要稳定工业发展。重点加强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货运周转量等重要支撑指标的研判和调度。同时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监测预警指导,特别是对我市工业影响大的烟草、有色行业必须重点指导。要整合资源,强化多点支撑。立足郴州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链条配套产业,弥补产业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提高产品关联度。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支撑郴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快递业是郴州重点服务行业的,目前面临快递专用车交通“中梗阻”问题,快递企业干线货运车进城要经过多次转拨,快递电动自行车经常被扣缴、查没,快递专用车辆配送停靠困难,严重制约影响了全市快递业的发展。建议交警、城管、运管等相关部门规范快递车辆管理,统一标志,划定停靠点,为邮政快递收货、送货车辆开辟绿色通道。要着力抓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矿物宝玉石、湘南物流园、温泉康养园、快递产业园建设,吸引龙头服务企业落户郴州。同时,围绕打造千亿旅游产业和全域旅游目标,加快建设长鹿、飞天山等旅游项目和小埠、桂东等重点康养项目,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格局。三要稳定发展房地产业。要保持政策稳定。目前国内多地出台限购政策控制房价,但从郴州仍居新三线城市房价偏低和去库存地区,目前全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额度)呈现收紧态势。建议继续保持房地产市场宽松政策环境,继续发挥住房公积金房贷作用,确保住房公积金的使用率。同时要积极推进不动产登记。自6月实施不动产登记后,相当一部分购房户因遗留问题有房产证无土地证,或者因房产企业分期开发未能办理抵押登记贷款,对全市商品房办证、二手房交易、抵押贷款造成明显影响。建议国土、房产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提速推进落实市政府关于不动产登记过程中遗留问题处理意见,加快商品房不动产登记换证,妥善处理好各类房改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房屋的不动产登记换证难题,促进全市各类抵押贷款继续保持良好态势。此外,要更加科学供地,科学合理引导存量用地开发,加强闲置土地合理使用,切实消除无序开发,化解去库存压力。

  (三)狠抓入统,凸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需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对此,各地和相关部门领导一要重视统计。大体熟识和了解统计相关制度和体系,既要了解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也要重视相关支撑指标体系,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做到如实统好。二要抓好部门统计。部门的指标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是息息相关的,部门指标不好,必然会拖累GDP等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综合治统要求,依据各自职责,抓好自己份内的经济数据统计,做到“数出有源,数出有据”,切实强化部门数据的协调与匹配,不断提高部门统计数据质量。三要抓好“四上”企业清查申报。没有“四上”企业,就没有经济增长的支撑。建议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认真梳理好本地、本行业企业情况,分类整理“准四上”企业,建立档案库,加快推进“个转企”,大力扶持,促进快速壮大,力争早日达到“四上”企业标准。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