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

--关于怀化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

来源: 时间: 2002-10-1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各级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依据,市统计局联合市农办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以进一步探索我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深化、两推进”发展战略,制定了《怀化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怀化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政策规定》,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这个中心环节,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突破口,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全市农业产业化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测算,到今年底,全市将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5家,龙头企业联结基地面积145758公顷,带动农户194287户,实现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和税利分别为341025万元、59077万元、11929万元;有农产品生产、加工或销售的专业协会66个;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98个;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大户1416个;农业产业化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547元。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总产值将比去年增长48%

    (一)以林业、中药材、水果、畜牧水产、电力等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龙头企业已经形成,并向集团化、市场化发展。这次调查表明,截止今年四月底,全市涌现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7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3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结基地面积136136公顷,带动农户总数161127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2001年为229662万元,今年1452168万元,实现增加值和利税总额2001年分别为42632万元、9875万元,今年14月分别为12594万元、2573万元。我市龙头企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到今年四月,全市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已达109个,其中年产值上1000万元的有20家,2001年农副产品加工总值61282万元,今年1429349万元,分别占龙头企业总产值的27%56%,农副产品的加工产值在龙头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得到了较快的提高,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头作用逐步明显,这些企业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和怀化区位优势,通过延长产品加工链条,以基地和流通为两翼,以科技为先导,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实现产业提升,提高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程度。

    (2)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2001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效林业基地1000多万亩,其中工业原料林775万亩,经济林100万亩,楠竹林85万亩,药材林40万亩,以林业资源为依托的加工企业500家,拥有固定资产4亿多元,年加工木材35万立方米,楠竹500万根。如洪江竹业公司通过连接竹农,将初级产品竹席、竹帘的加工放到千家万户,联结基地面积45万亩,带动临近4个县30289户农民进行竹木的生产和加工,年户均收入2000元,加工产值由2001年的1715万元增加到去年底的2987万元,企业与农户实现了双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市中药材的基地建设正向规模化和集约化迈进,全市已建立紫珠8万亩、茯苓3.5万亩、天麻2万亩、黄姜4.3万亩、金银花5.5万亩、银杏1万亩、白术2.6万亩、黄柏7.1万亩,逐步提高了我市医药企业原料基地本地化的程度,使“工厂+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得到了有机的联结,实现多次增值,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正清集团,50万亩原料药基地和六大中心建设正在实施中,已成为全市龙头企业的一大亮点。

    (3)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市龙头企业注重科技攻关和投入力度,获科研成果65项,其中38项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获专利142项,实施62项。如怀化益思特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协作攻关,成功地开发出技术含量高、营养滋补作用强的国内首创乌骨鸡系列营养食品,去年9月被评为“中国放心食品信誉品牌”,11月荣获湖南省第三届农博会金奖。

    (二)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销售的专业协会和其他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服务和开拓市场能力得到增强。到今年四月底,全市建立了楠竹、柑桔、药材、牲猪、牛羊、家禽等26个专业开发公司,建立专业协会58个,其他经济合作组织394个。这些组织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开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并按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将千家万户的农户联结起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如沅陵县正沅公司采取“政府发动、典型带动、龙头牵动、服务推动”的办法,新建用于提取甾体激素药品的黄姜基地8500亩,该县力争在近几年内把基地扩大到15万亩。洪江市养猪联合体已拥有成员养猪场102家,年出栏瘦肉型猪3万余头,生猪畅销香港、深圳、两广地区,带动了16个乡镇养猪业发展,该市家禽协会对会员实行包鸡苗、包药品、包饲料、包技术服务,包成活率、包统一回收销售、包统一结帐核算的系列化服务,推进了家禽业的产业化经营,年出笼雪峰乌骨鸡120万羽,会员户平均创收5000元。市柑桔集团、柑桔专业合作社、柑桔协会通过市政府出台《关于搞活柑桔流通工作的通知》,疏通理顺流通环节、简化手续、规范收费、提高办事效率,发挥数万营销户的作用,每年直销俄罗斯、香港、深圳、广州、内蒙、新缰、东北等地的柑桔占全市柑桔总产的60%

    (三)以山区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为经营的各类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方兴未艾,带动和辐射效应日益显现。到今年四月底,全市已建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7个,年购销总额可达20亿元。按照“市场+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是解决我市农副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多产不能多收的有效途径,是农民的迫切要求。靖州县综合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集制种、加工、储运、销售于一体的茯苓专业批发市场,场内有专业经营户320多户,6个专业联合体,每年加工销售的茯苓达1.5万吨,其中外销0.70.9万吨,带动了靖州、通道两县3.4万农户12万人从事茯苓的生产、加工、销售和运输,还辐射到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安徽5省的茯苓生产。芷江么家坪牲畜批发市场、家禽批发市场和土桥仔猪批发市场等已具一定的规模,在怀化、新晃以及广东等地建立了市场中转站,购销两旺。

    (四)以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生产、加工、流通经营大户迅速发展,不断壮大。到今年四月底,全市拥有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经营大户824户,2001年实现销售额44711万元,今年14月实现销售26716万元。这一批经营大户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以经营灵活见长,并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如“造林状元”林跃、尹松柏;“柑桔大王”钦万有;“鸭司令”路必和等带动一方,颇具影响。沅陵县官庄镇的张干发,先后研制生产的“官庄银针”、“官庄毛尖”、“兴楠春茶”、“芙蓉茶”、“壮阳绿茶”等十多个“干发”牌系列茶叶,已远销到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他拥有的“兴楠茶行”年销茶叶4万斤,销售收入已逾百万。洪江市硖洲乡柑桔销售大户向孙祝,年贩运柑桔400万斤,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年外销柑桔4800多吨,占洪江市柑桔销量的一半左右,全村仅柑桔贩运一项获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并出现了好几户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五)以传统特色和科学种养相结合的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集约化、优质化程度有所提高。到2001年底,全市龙头企业联结的基地面积为125113公顷,今年1-4月为136136公顷,比去年增长8.81%。按照区域布局,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实行集中连片、科学种养,我市已经建成了一大批有山区特色的主导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正在逐步形成“一域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如沅陵的木本草木药材和板粟;溆浦的枣子、金银花;洪江的乌骨鸡和天麻;麻阳的麻鸭和无籽西瓜;靖州的杨梅和茯苓;通道的食用菌;会同的山羊和柴珠;新晃的烟叶、蚕桑和牛;芷江的柑桔和芷江鸭等,其中板粟、枣子、紫珠、柑桔的规模超过10万亩。天麻和茯苓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全市正在形成26万亩中熟密桔和普通广柑品种改良基地;90万亩国外松、马尾松基地;50万亩楠竹基地;5个瘦肉型猪基地县、5个商品牛基地县和6个商品羊基地县;18万亩模式化稻田养鱼基地;20万亩中药材基地;1.5万吨高能耗产品基地等。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到去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9%。在全市177个龙头企业中,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仅占11.3%。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难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承担起龙头作用。生产、加工的产品难以形成知名品牌,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经济效益低下,个别企业难以为继。

    (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分散、结构调整慢,优特品牌少。到今年4月底,全市农产品基地规模超10万亩的只有板粟、枣子、柑桔和紫珠。年产值超亿元的只有柑桔、中药材、西瓜。基地建设小型分散,由于产品销售难,多产不能多收,农民的参与意识不强。如我市柑桔年产量达22万吨,居全省第一,主要品种有30多个,但不少品种已衰退,品质和口味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需要加速调整和改良。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的市场引导,农民参与无所适从,结构调整极为缓慢。

    (三)市场建设滞后,小型集市、市场多,大型专业市场少,市场的导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全市已建立的27个农副产品市场来看,大部分是小型地域性市场,由于信息不灵、流通不畅,无法形成大宗交易,大部分农副产品只是在地域内流转,“货到地头死”,农副产品的出路问题得不到解决,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机制就难以建立,农民卖难这一多年沉疴是影响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所在。

    (四)利益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经营层次不高,企业与农户经受双重风险。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一体化经营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风吹草动,企业与农户将双双受损。

    (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优惠政策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存有诸多桎梏。到去年底,全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为27.3%,对全市财政的贡献率为24%,但同期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到20%,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没能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作为农民融资主渠道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因贷款门槛高,多数农民求贷无门,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向外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慢、难度大,外资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瓶颈。此外,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没有形成以农业产业化所产生的产业链来调整管理和隶属关系,受条条块块和区域界线及所有制界线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部门多头管理,服务职能尚未完全转变等,使得已经出台的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济环境需要重点整治。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必须要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针对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建立健全以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将年度目标层层分解到县和有关市直部门,特别是要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各县、乡镇党、政一把手每年必须亲自抓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企业、一片基地的建设,真抓实干,一年抓几个回合,连续抓几年,抓出成效。这一条可以作为硬指标,由市、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并严格按量化考核。农业产业化考核统计指标体系由农办与统计局联合制定,要加强基层统计基础网络建设,将农业产业化情况列入日常统计工作,按季提供统计快报,按年考核评比。市、县各部门领导要按产业分工,深入乡村和企业调查研究,帮助各乡镇集中力量抓好名优特新产品开发基地示范区和示范性龙头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产业化出现的问题,协调利益调整中出现的矛盾。同时,要加大组织力度,抓好宣传发动、计划落实、检查督促和年度总结评比,以此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大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把怀化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拥有山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五省周边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利用这二大优势,立足西南地区面向全国,把怀化建成一个年销售超100亿元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把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商品优势、把商品优势转变成市场优势,加速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最重要、最具潜力的举措,市场所带来的产业链更是不可估量。市场可以命名为“西南山地货大型交易市场”,地址可选择在适宜仓储、运输的城郊结合部,占地200亩以上,政府可以作为发起人,由市财政部分出资,各县财政出资入股,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股,也可以吸收社会资金入股,不足部分可向农发行申请农业开发贷款,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市场可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市场建成后实行现代化的市场物业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可以先期举行一个专家听证会,对建立大型市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报请省政府批准,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市场建设和发展的优惠政策。我们认为建立这样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市场是大势所趋,怀化处在西部开发的边缘,可以捷足先登,莫失先机。

    (三)多层次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组织和大户,促进科、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是提高农副产品比较效益、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的关键,建立一大批上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群,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升的有效途径。在目前我市工业基础尚显脆弱以及引进外资不多的情况下,主要应在内部挖潜上下功夫,对现有涉农加工企业要进行分类排队,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改造重组,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实行政策倾斜,利用其原有生产设备、车间、场地、科研技术、加工能力、销售渠道和信息网络等,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快企业改制和技术改造,重新整合生产要素,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把“蛋糕”逐步做大。同时,要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市场、基地及其它产业化经营实体与农民依法签定合同或契约,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以调动广大农民投入产业化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各类经营组织和大户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由零打碎敲到拧成拳头和合力,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价格,培育名特优产品,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外向度。

    (四)依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优化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实现规模经营。农副产品基地是支柱产业立足的根基,是龙头企业的依托和生存发展的条件。我市山区的比较优势在于非耕地资源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经过合理开发,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副产品,但与之相适应的基地建设离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在结构调整中得到提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为促进基地的规模生产和经营,应鼓励实行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有偿流转,采取对山地、耕地经营权租赁、入股、倒包等多种形式,向生产经营能手流转,做到集中连片,方便生产、管理和经营。广大山区农民最缺的是信息和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和部门把握市场的定位和趋势,把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适用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通过信息和技术服务贴近农民、引导农民。

    (五)多渠道拓宽投资,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我市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不对称的,首先必须要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地方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周转金,重点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开发,多次循环使用,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其次要增强龙头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收购、导入嫁接等办法,使企业真正得到改制,加快资本营运,规范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积极帮助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务;三是要加大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力度,建议市政府按季召集由市人民银行牵头的全市金融协调会议,掌握各家银行可用资金的使用情况,能拿出多少资金用于信贷支持 以及贷款的投向和投量,市政府和部门可以制定企业目录,对那些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信誉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请各银行给予重点支持,要允许这类企业到不同银行交叉开户,打破独家垄断,鼓励银行间开展正当的竞争和合作,银企之间可以实行双向选择,对大型龙头企业可以实行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拓宽企业的信贷渠道。农行和信用社要在防范农村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农民贷款的手续,将农民急需的生产资金及时送到农民手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农民办实事;四是积极引进外地各类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对我市农业开发和加工的投入。利用外资今年呈下降趋势,我市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为何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主要原因并非是我市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差以及投资环境不理想,问题在于我们对外宣传做得不够,特色牌打得太少,外面的关系利用得不多。在此我们建议年内召集一次原怀化籍在外工作的人才联谊会,由市委、市政府出面邀请,通过这些在外的人才,为家乡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并利用他们的各种关系牵线搭桥,引进资金和技术,作为一种偿试,争取在引资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