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今年一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上趋好。我市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6.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5%,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为3.63亿元、1.39亿元、10.53亿元、0.81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67%、2.36%、4.33%、4.09%。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化经营来势较好。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和农村稳定的"三增一稳"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历年来我市狠抓粮油、柑桔、牛羊、生猪四大品改,在种植业上以巩固提纯冰糖橙、稳定发展脐橙、积极发展无核大红和优质蜜桔为指导思路,各县市区都根据当地实际,集中力量狠抓了一批示范带、示范园和示范样本建设,有效推动了大范围的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全市10万亩稻田改制、200万亩中高档优质稻、6万亩柑桔低改换种、1.5万亩黄姜和"一线一圈"范围的5万亩无公害水果、1万亩无公害蔬菜等生产指导性计划已基本落实到乡村。从种植户的种植意向上看,种植结构也逐渐向市场化靠拢。去冬今春全市谷物、其他作物中的青饲料播种面积为减少,分别比上年同期减11.52%、2.55%,主要经济作物油菜籽今春播面为72.94千公顷、马铃薯为8.69千公顷、蚕碗豆2.71千公顷,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11%、0.58%、4.36%。据调查了解农户大多改种了黄姜等经济效益好的中药材。
(二)畜牧水产业生产在平稳中求品改,力求生产与效益相结合。畜牧业以优化更新生猪"三群一网"良繁体系,种猪规模到去年底扩大到5万头,进一步提高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去年底到现在,市场农产品价格平稳,农民增产又能增收得到了保证,养殖户积极性较高,许多养殖户为适应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品改。牧渔业在市场价格稳定的情况下,今年仍维持可持续增长势头,一季度猪、牛、羊、禽等主要牧业总肉产比上年同期增长4.33%,其中出栏肉猪122.36万头,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3.59万头,出售和自宰的羊17.44万只,出售和自宰的家禽791.9万羽,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3%,5.28%,6.6%和14.1%。渔业产量为7368吨,总量增长3.66%。
(三)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去冬今春水利建设开局早,进展快,规模大,质量好。到3月底止,我市已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1784处,完成21523处;完成土石方6015万立方米,完成劳动工日5000万个,分别占计划任务的100.2%和100.9%;完成投入15000万元,其中地方和群众自筹8005万元。通过林业分类经营规划,截止3月底,全市完成植树造林50.5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8.6万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虽然一季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上趋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农户"四缺"问题较为突出。一是缺粮。由于去年低温寡照气候影响,中、晚稻普遍减产。据民政部门调查,全市尚有60万人不同程度的存在春荒和缺粮问题。二是缺资金。有些贫困地区春耕备耕生产缺少资金的投入,某些较好的农业项目也因为缺乏资金而一时得以无法实现。三是缺"耕牛"。由于受前几年耕牛疫病的影响,部分地区至今还存在耕牛不足的问题, 加上受地理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小型农机具推广受到限制。四是缺信息技术。由于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缺乏权威性的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服务机构,加之乡镇农技服务队伍不稳定, 一些市场信息和实用技术难以及时被农民所掌握,影响了农产品的产品改良和外销。
二、田土抛荒现象有加剧之势。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田土抛荒现象,多的上千亩,少的也有几百亩,抛荒的大多是天水田、二干田。据了解,主要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投入大而产出少,特别是天水田、二干田产出更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劳力、资金不足;土地流转机制不活等因素所致。
三、农资市场亟待整顿规范。目前,全市农资经销点较多,虽然方便了农民,但因农资市场监管跟不上,个别地方卖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种子市场仍然存在无证经营、一证多营、哄抬价格的现象,一些地方对明令限制推广的金优系列品种仍在销售,而且今年种子价格较去年偏高,每公斤价在16至18元之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