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级统计看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之刻不容缓

来源: 时间: 2003-07-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从我国统计发展史看,统计总是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达共荣枯,与朝代的盛衰强弱同命运。国力强,中央政府掌管和调控国家经济的力量也越强,统计事业就兴旺;国势弱,中央政府掌管国家经济的力量也弱,统计事业就衰颓。因此,从政治上看,统计既是治国工具,也是巩固国家政权的辅助手段;从经济上看,统计既是经济运行调控的监测手段,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辅助工具。这也是古人把统计学称为“政治算术”和“国势学”的道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央政府掌管和调控社会经济的能力也十分强大,统计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统计无论其作用还是地位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社会公众还是国家各级政府都越来越习惯于用统计数据来描述经济的状况,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的变化来观察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对经营方式和宏观决策进行调整。县,作为最基本的行政区划和最重要、最活跃的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政府统计“快精准”,不仅对一县一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统计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县级统计存在现行管理体制难以克服的障碍,这种障碍对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了阻力,使县这最重要的一级基层统计工作与当前强盛的国力、与当前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县域经济的改革力度和发展速度不相称,也与国家统计的影响力不相称。具体表现为四种恶性循环:

    一是干扰的恶性循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统计工作依法独立开展的机制难以完善,统计抗干扰的能力弱。抗干扰能力弱,就越容易遭受干扰,因而形成干扰的恶性循环。统计是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而在各县,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山区县,统计的干扰恰恰来自统计的服务对象。就政府这一角度看,统计部门是靠财政拨款供养的,人、财、物的安排和分配由政府统一运作,统计部门及其工作也必须服从政府的统一规划和进度,而作为被领导的统计部门及其负责人也是不可能违背政府决定的。因此,统计工作要有所发展,固然有统计法作为依据和后盾,但现行管理体制使统计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依赖政府领导对统计的正确认识和真心关注。从公众的角度看,由于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假大空”现象给人心灵以创伤,公众从对统计数据的怀疑进而转到对政府统计部门的不信任,因而随意对待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扭转。

    二是低素质人才的恶性循环。县级统计部门大多数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导致县级统计工作质量底,发展慢,不适应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县域经济工作中,统计部门就其工作性质看,是处在一个“宏观”的位置上。这一位置要求统计部门必须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法制观念较强、既具宏观视野、又具理性思维的工作人才队伍,但因为县一级整体的人才匮缺,又因为统计不象计划、财政、经贸、税务等部门处于经济工作第一线,虽然研究经济问题,但没有、也不能直接解决经济问题;又因为历史上统计工作偏重于搜集和提供数据,以至部分公众和极少数领导干部认为,统计仅只是运用算术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对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加减乘除,小学生都能做,所以对统计部门的人员进出安排比较随意。即使统计部门想招揽人才,也因待遇差、位置低、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少,“人才”也望门却步。这就形成了底素质人才恶性循环。

    三是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当前,各级权力部门存在难以克服的寻租现象,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私人化。这种不正常现象使权力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大,寻租渠道越来越多,资金筹集更加简单便捷。与之相反,非权力部门没有权力,也就没有寻租对象,没有资金“活水来”。县级统计部门作为非权力部门,只能依靠县财政的拨款,特别是财政困难的山区县,一旦人头工资难以保证时,其他开销自然紧缩,统计工作作为非当紧工作,寻求资金就更为困难。为了保证一局工作的正常运转,保证一局干部职工的基本福利,这就出现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县统计局长的主要工作就是拿着要钱报告跟在管财的县长屁股后面转。而一局干部职工衡量局长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标准,就是看局长能不能弄到钱,能不能较好地解决大家的福利待遇。因此,越是没有钱,就越不好开展工作。反之,越不好开展工作,就越没有钱,这就形成了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

    四是统计法执行难的恶性循环。应该说,依法行政实施几年,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法制观念大大增强。但由于不同的法,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方面对法人、自然人产生的影响力有轻重大小之分,法律强制力有直接间接之别,触犯有关法律的后果有严重轻微之异,因此,法人、自然人对不同的法所持的态度也大不一样。比如,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法人代表和产业活动单位的负责人对待《审计法》和《统计法》的态度就大不一样。一般的违反《统计法》,因承担的法律责任比较虚,也不对个人升迁有副作用,法制观念模糊的人根本不能正确对待。认为《统计法》是小法,规范的只是数据,而数据的危害性说到底只有那么大,报错了改过来,报迟了补报上,没有报查下来了报上就是,什么依法不依法的,小题大做。这种对待《统计法》的态度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统计部门因为经费困难,遇到愿意花钱了却麻烦的单位,钱到了手也就没有责任可追究了。如此年复一年,因为执法者和被执法者双方面的原因,形成了统计法执行难的恶性循环。

    这四种恶性循环,造成了县级统计发育不良的状况。这种状况的存在和延续,使统计系统由上而下推行的制度改革和方法改革在基层难以实行到位。因为这种仅限于制度和方法层面的改革在县级统计中缺乏体制的支撑和保障,国家局的三支调查队在基层能够成功进行的调查统计工作,如果由县级统计部门来做,即使有结果,其质量也是存在相当差距的。目前县级统计依存的体制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潜藏了巨大的危机,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危害。实行垂直管理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刻不容缓。 

[芷江侗族自治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