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首先确定我们在小康坐标中的位置,弄清我们与全面小康的距离,因而需要确立一套较为科学的小康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十六大描绘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根据有关参照标准,结合怀化具体实际,我市小康评价标准可以量化为5大指标体系共25项指标:1、经济发展(含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信息化水平4项指标)2、社会进步(含人口城市化水平、就业非农化水平、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等级公路网密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公众安全感指数、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综合覆盖率7项指标)3、人民生活(含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家庭电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居住面积7项指标)4、人口素质(含初中升高中升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人均预期寿命3项指标)5、生态环境(含森林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空气质量达标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4项指标)。根据各项指标对全面小康的意义赋予一定权重:经济发展占20,社会进步占25,人口素质占10,人民生活占30,生态环境占15,总计权重为100。然后参照国家、省及其他地区的有关标准,结合怀化具体情况,给定每个指标相应的小康目标值,如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定为26900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定为48%,体现社会发展程度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定为55%、就业非农化水平定为60%等。通过计算每项指标现值离目标值的实现程度,再计算各项指标实现程度的加权平均值,得出我市2002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5.32(全面小康为100),我们离全面小康还有大半路程要走,可谓任重而道远。
综合考察各类指标离目标值的实现程度,人口素质类、生态环境类指标实现程度都在70%以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类指标实现程度都在40%以下。具体到每个单项指标,我市人均GDP、信息化水平、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家庭电脑普及率距离目标值差距较大,实现程度在20%以下。另一方面,我市人均预期寿命、森林覆盖率、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实现程度在80%以上。我市小康建设的难点在于既要尽快壮大我市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又要尽量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生态资源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尽管怀化总体上达到了小康阶段,但我们的小康水平是初级的和不平衡的,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仅人均GDP就与全省平均6565元相差1844元,与全国平均7997元相差3276元,落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4年和8年。怀化如果按照1978年以来7.4%的平均速度发展,从现在起需要近25年才能达到人均GDP26900元。作为后发展地区,只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步伐,才能在经济社会人文发展方面逐步赶上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最终实现全面小康。市委市政府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思路,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将我市全面小康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07年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人均GDP基本达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之前翻两番,人均 GDP超过3000美圆,其他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建设经济富庶、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生态秀美的新怀化。这个规划目标明确、步骤稳妥、催人奋进,是我们的物质基础、环境资源、社会结构能够承受的,是经过艰苦奋斗能够实现的,代表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走好每一步都关系全局,关键是能否长期保持平稳高速增长,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要实现2007年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计划,即2007年GDP要在2000年198.6亿元基础上达到约400亿元,则2001——2007年必须每年平均增长10.5%以上,其中2003——2007年必须至少达到 11.7 %。第二步目标是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即1600美圆,则2001——2010年必须至少达到12.4%的平均增速,其中2003——2010年必须年均增长13.8%以上。第三步目标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圆,则2001——2020年平均增速应为9.4%,其中2003——2020年必须年均增长9.7%。从人均GDP考察,2002年我市人均GDP4721元,离小康标准26900元相差22179元,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有年均增长 10.1 %才能如期实现目标;折合美圆计算,2002年我市人均GDP571美圆,2020年预期目标是3000美圆左右。由于人民币长期稳中有升,只要我们如期达到人均GDP26900元人民币,将大大超过3000美圆的预定目标。从恩格尔系数考察,2002年我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4.6%,离2020年小康标准34%相差20个百分点,从现在起必须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市全面小康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曲折的过程,有些年份可能达不到既定的增长目标,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负增长。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属于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问题。然而有些同志却产生悲观畏难情绪,看不到我们的成绩和潜力,对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信心出现动摇,甚至对小康规划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他们打消顾虑,振奋精神,坚定信念,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经过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持续不懈的努力,怀化的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全市实现GDP230.5亿元,人均GDP达到4721元,恩格尔系数降为54.6%,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温饱有余的小康阶段,全市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我们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日前完成一项名为《2001年我国地级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研究》的课题报告,该报告指出怀化在全国26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综合实力排第73位。在全省14个参与排名的地级市中,位次仅居长沙(12)、湘潭(67)、株洲(72)之后排第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市经济增长方式和动力发生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年提高,由80年代前忽冷忽热的粗放型走向90年代以来平稳高速的集约型。根据《怀化统计年鉴》的资料,从1978年到2002年,我市GDP总量从10.8亿元增长到23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5倍,平均增速达到 7.4%。GDP总量从10亿元跨上100亿元台阶用了16年时间,从100亿元跨上200亿元台阶用了6年多,再用7年时间我市GDP总量有可能跨上400亿元台阶。这是因为我们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更加深入,科技教育更加发展,人才资源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市场秩序更加规范。随着主客观条件越来越配套完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宏观调控能力越来越强,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高,我市经济有可能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01年我市扭转了前几年增速逐年下降的局面,GDP增长8.7%,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增长周期;2002年全市国民经济加速运行,GDP增长9%,创1998年以来最高纪录;2003年头两月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的强劲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26%,财政总收入增长18.3%,投资完成额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2%,合同利用外资增长72.1%,实际利用内资增长220.1%。种种迹象表明经过几年的积累和调整,新一轮增长周期正在到来,目前我们处于这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
全面推进小康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许多矛盾和困难有待我们解决,许多经验和规律有待我们认识。我们必须充分估计这一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辨证地理解它与“三化”的关系,必须与推进我市“三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脱离“三化”而谈“全面小康”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着眼小康目标,扎实推进“三化”进程,以“三化”促进“小康”,以“小康”突出“三化”。与全国一样,我市也面临着城乡、地区和阶层差距逐渐拉大等问题。从城乡差距看,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9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1%;人均消费性支出4438元,实际增长9.8%;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1232元,增长11%;交通与通讯支出增长46.7%;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4.6%;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8.1%,下降1.48个百分点,总体上达到发展型、享受型水平。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40元,实际增长3%;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元,增长2.8%;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636元,增长4.8%;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093元,增长7.9%;农村恩格尔系数为57.5%,下降2个百分点,总体上处于温饱型水平。从地区差距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产业分工、经济结构的不同,全市大致可以分为4大经济板块。第一板块包括鹤城区、洪江市、芷江县、中方县,第二板块包括沅陵、辰溪、溆浦,第三板块包括洪江区、会同、靖州,第四板块包括新晃、麻阳、通道。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线以上的有洪江区、鹤城区、靖州县,其中洪江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通道县的2.5倍。从阶层差距看,2002年全市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接近12万,低保金发放总额3161万元,人均263元。我市城镇人口中10%的最低收入者(主要是困难企业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人均可支配月收入167元,同比下降10.1%。10%的最高收入者(部分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及电信、电力、银行、烟草等高收入行业从业人员)人均可支配月收入1427元,同比增长22.1%,收入差距由2001年6.3:1扩大到去年8.5:1。与城市相比,农村贫困面更大,贫困度更深,收入差距正在加大。2000年我市有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3个,市级贫困县2个,全市贫困人口有40万人。561个贫困村中有336个村尚未越过基本温饱线,当年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420元,分别比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低417元、777元。根据抽样调查,2000年全市农村低收入户年末人均拥有存款和现金605元,高收入户人均拥有存款和现金1325元。
加快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差距,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紧迫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除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也要让农民大规模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实现社会结构的转变和优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消除对进城农民的歧视和限制,帮助他们在城市中生存和创业。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关键是各地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的主导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取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逐步缩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待于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扩大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保体系的覆盖面。同时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破除行业垄断,消除垄断暴利,拉近收入差距。总之,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对怀化这样落后的内陆地区来说更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因此我们应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小康社会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各地围绕发展这个核心任务,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有益的经验。以溆浦为例,该县是我市第一人口大县,农业产值占全县GDP一半以上,在别人看来负担和压力很重。但是溆浦却充分利用了别人眼中的“劣势”,集中精力打好农业产业化和劳动力输出两张牌。一方面大力发展劳力密集型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农业加工业,培育龙头加工企业,扶持种养大户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造了一种成功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农民从产销加等环节获利较多。同时,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全县30万农村劳动力,有半数在全国各地打工,约占全市劳动力转移总数的1/4,大大减轻了人口压力。以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估计,每年创造财富起码有6个亿。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后,外出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一定提高,他们掌握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营销渠道等为当地“三化”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低庄镇就是全市仅有的几个验收达标的小康镇之一。这些措施使溆浦获益很多,突出表现在农民增效、财政增收、市场繁荣等方面。2002年溆浦农民人均纯收入2481元,全市仅次于鹤城;财政总收入1.35亿元居全市之首,增幅为全市第2;消费品零售额11.3亿元,是全市唯一过10亿的县;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得分全市第1。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头脑冷静,思路清晰,扬长避短,把握机会,每个地方都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加快“三化一优”进程和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弘扬“燕子垒窝”精神,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富庶、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生态秀美的美好家园。各级政府立足当地实际,紧扣发展主题,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开局良好,为实现全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切实按照胡锦涛同志所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争取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怀化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