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怀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动力不足,增幅近几年来连续减缓,对农村经济乃之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引起了怀化上下的高度关注。可以说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新阶段怀化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
怀化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分析
一、怀化农民收入内部的构成情况
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对这一时期怀化农民收入总量的增长以及结构变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2002年,怀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40.81元,比1998年增长了15.59%。
从收入的来源看,工资性收入523.27元,其中在非企业组织得到58.11元,在本地企业得到47.47元,常住人口外出从业269.27元,其它得到148.42元。家庭经营收入1322.88元,其中农业688.32元,林业61.59元,牧业279.68元,鱼业8.31元,工业47.73元建筑业74.21元,交通运输邮电业31.39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60.44元,文教卫生业5.79元,服务业17.58元,其它家庭经营收入47.84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94.66元。
按纯收入的性质分,生产性纯收入为1846.15元,非生产性纯收入为94.66元。
按现金和实物分,现金纯收入为1225.61元,实物纯收入为715.20元。
按产业构成来源分,第一产业实现的纯收入1057.9元,其中种植业实现的纯收入为639.72元,第二产业实现的纯收入为340.59元,第三产业实现的纯收入为542.32元。
二、近5年怀化农民收入变化的的趋势和特点
1,增幅呈逐年递减,农民的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
1998-2002年,怀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依次为1679元、1796.56元、1817.14元、1884.02元和1940.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9%、7.00%、1.14%、3.68%、3.01%,5个年份中4个年份增幅呈回落态势,98年比97年回落6.85个百分点,99年比98年回落3.09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9年回落5.86个百分点,2002年比2001年回落0.67个百分点,这与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局面显得不尽如人意。这一时期,怀化农民收入的增长进入缓慢增长的阶段。
2,农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这种差距差距进一步拉大。
1998-2002年怀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是385.85 元、350.62元、 380.02元、459.44元、 457.19元,差距在这个5年间增加了71.3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是482.98元、413.77元、436.26、482.38元、534.82元,5年间差距增加了51.84元。
3,农民收入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1998-2002年,怀化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499.01元、4846.15元、5162.53元、5574.58元、6431.28元,增长-1%、7.71%、6.52%、7.98%、15.37%,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7.41%,快于农民纯收入的增长 4.4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随着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而变化,80年代差距小,90年代前5年差距扩大。1997--1999年间经济发展放缓,剪刀差缩小,到1999年后再次扩大,且逐年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在1998年为2.67:1到2002年扩大到3.31:1。
4,实物性纯收入向现金纯收入的转化中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总收入由实物性收入和现金收入组成,同样纯收入也由实物性纯收入和现金性纯收入组成。认识、研究现金纯收入中的地位、作用、来源、去向,对于正确认识增加农民收入的含义和正确理解纯收入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商品流通欠发达,农民生产生活以自产自食为主,自己吃的用的基本上是自家生产,然后基本上全部自家消费掉,仅有不多的余粮可供出售。随着农副产品的日益丰富,商品率日益提高,农民收入的货币化成为主要趋势。但怀化农民的收入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慢于全省、全国的转化速度,实物性收入占整个纯收入的比重一直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从1998-2002年5年的的时间里,现金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虽然由98年的57%提高到了2002年的63.15%,但2000、2001年两个年份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下降的幅度还比较大。
5,乡镇企业对怀化农民增收的拉动和牵引明显减弱。
农民收入来自于乡镇企业的部分主要由工资性收入中在本地企业劳务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中工业收入构成。纵观5年来的情况,农民在本地企业的劳务收入5年间增长仅7元,但前四个年份一直在下降;家庭经营工业收入则从1998年的人均93元下降到2002年的47.73元,下降的幅度达48.67%。
6,农民纯收入中来自于第一产业部分增长缓慢,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大幅增加。
1998-2002年,怀化农民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部分的收入分别为1020元、1096.67元、1034.8元、1040.93元、1057.9元,5年增长了37.9元,但最末的2002年低于1999年38.77元,特别是第一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种植业其绝对值多数年份一直呈下降趋势,5年共下降了21.38元。农民纯收入中来自于第三产业的部分则呈现出大幅增长的局面,5个年份分别为321元、357.44元、528.08元、503.68元、542.32元,5年人均增加了221.32元,增长了68.94%,成为这一时期怀化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柱。怀化农民收入变化的这种趋势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怀化整个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演变的过程。
怀化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增收潜力
一、增收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滑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减缓、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等。但从根本原因分析,农民收入增速减缓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
(一) 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受市场变化的制约。
经过多年的经营,怀化农业生产取得的了长足的发展。到2002年,怀化主要农村经济作物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粮食产量175万吨左右(人均460公斤)、水果 53.5万吨、生猪产品337.24万头、木材活立木储蓄5300万立方米、年商品材100万立方米、南竹80余万亩、立竹240000万根、中药材54730吨。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整个国民经济常态由过去的短缺转变为过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成了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同时,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总量,特别是原粮的直接消费明显下降。以怀化为例: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年食品支出为 1690.6元,比1998年减少了113.2元。居民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农业的增长越来越受到需求的制约,主要农产品的收入弹性己经出现下降。由此而产生农产品“卖难”,这种情况表明,农产品供求的矛盾在现阶段己由总量为主转向了以结构为主。从这一点更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靠增加农产品总量来提高农民收入是不现实的。
(二)农业生产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受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制约。
怀化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经营单位,农户经营土地数量较少,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过于分散、效益相对较低。2,怀化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对劳动力数量依然庞大,比重偏高。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2002年五年的时间里,怀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在260万的水平,其在社会就业总量中比重为67-68%之间。而同一时间,农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从来就没有超过30%。庞大的产业人口和产出形成了反差,必然导致每个劳动力的低效率。
(三)农产品价格潜力释放殆尽,近期内提升空间扩大无望,农民增收受价格下降的制约。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轨迹可以看出,农产品短缺状态下的价格变动是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性因素。我市农民收入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保持大幅度的增长,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靠国家再度大幅度提价的可能性很小。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市场力作用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经开放,农产品的价格高低变化已主要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第二,受国家财力的制约,目前,国家财力并不宽裕,加上直接调控的农产品不断减少,再难以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入WTO后,不论是从有利出口考虑,还是从防止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考虑,农副产品价格都应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况且目前怀化主要农产品的价位并不低,如大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20%左右,柑桔是国际市场的几倍。因此,今后农民增收要靠价格支持持是不现实的。
(四)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就业能力减弱,农民增收受农村工业化发展缓慢的制约。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民的收入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速度和数量,以及来自非农产业收入部分的增减,会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乡镇企业发展越快,经济效益越好,农民收入来自其中的增量部分就越多,份额就会扩大;反之,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低落,经济效益不好,农民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的部分就会减少,份额就会下降。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取消、市场需求的减少、机制优势的逐渐弱化、容资渠道的限制,怀化的乡镇企业的速度明显放缓。近年来,国家关闭“五小”企业,乡镇企业又首当其冲。因而,在今后的一段时期乡镇企业不可能再象以往那样支持农民收入的增长。
(五)农村城镇化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增收受农业人口过多的制约。
90年代以来,怀化的城市化率的步伐明显加快,自1998-2002年五年间城市化率由原来的18.58%提高到23.97%,平均每年以超出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快于同期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原来的水平太低,目前我们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低于全省约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农村沉积大量的人口,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农业人口的转移和流动的制约性因素仍然很严峻。据统计,目前怀化城市登记的失业人口约为3.5万,下岗职工为 7万,每年城市新增加的劳动力约为2万,加上沿海城市新近出台对外省农民务工的限制性政策,市内和市外接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空间都不宽裕。
(六)贫困覆盖面广,农民增收受贫困人口多的制约。
目前怀化13个县、市、区中有6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贫困扶持县2个(沅陵、通道),省级贫困扶持贫困县4个(芷江、辰溪、麻阳、新晃),贫困县的个数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比重15.78%,贫困县的数量在全省仅少于自治州,列第二;6个贫困县的农业总人口为196.54万,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49.75%;2002年6个贫困县农民纯收入为1495.97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45.24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01.95元。另外还有2个市级贫困延伸县;省定贫困村314个,市定的贫困村247个。全市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45万,占农业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1.39%,其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特困人口为14万。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将在今后20年的时间内从总体上影响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二、农民增收的潜力分析
作为后发展山区的怀化,虽然目前农民收入比较低,但土有土的特色,穷有穷的潜力,只要我们拓宽思路,把农民收入增长置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全局来考虑,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着眼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跳出单纯在农业内部寻找农民增收途径的小圈子,农民增收仍有很多潜在的增长点。
(一)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增收潜力大。
从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可以看到,农业经济结构不优,限制了农民收入增加。那么,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则蕴藏着农民增收的巨大潜力。近几年,各县、市、区都在抓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分析,农业生产结构仍然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供求结构矛盾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目前怀化优质水稻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的面积仅 20%,优质品种柑桔栽培率只有12%,竹木、牲猪品改的潜力也较大,对此,我们要继续加大调整力度,真正使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加,向寻求品种改良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非农产业的增收潜力大。
农民非农收入主要来源是两个方面,即工资性收入、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通过对怀化近几年农民收入的项目结构历史动态的分析以及和全国、全省横向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市农民纯收入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主要在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较低,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市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仅为478.83元,比全国的771.9元低293.07元,比全省的840.11元低361.27元,占了当年纯收入与全国差482.4元的60.75%,与全省差距元86.96%。因而,我市农民外出劳务的潜力很大,它不仅是我市农民增收的希望之所在,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从家庭经营收入来讲, 我市农民的经营纯收入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部分年份的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了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但是相对于怀化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言,由于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这种资源优势并没有全部转化为相应的经济经济优势,进而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方面,怀化的竹木、牲猪、中药材、水果等产品加工的潜力非常巨大。
(三)减少农业人口的增收潜力大。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速实现城镇化,将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明显优势。第一,加速农民变市民的进程,减少分母数量,即减少农村人口。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5%的世界平均水平,那么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亿,这就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会增长15%。如果考虑剩下的农业人口占有资源量的相对增加和由此可能增加的规模效益,则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将会更快。第二,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减少了农村人口,剩余的农村人口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将推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加速劳动方式的创新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第三,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农村人口数量,缩小城乡差别,减少了因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城乡不平等一系列矛盾。第四,能够扩大内需,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农村人口进城,剩余的农村人口变富,能够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五,能够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节约耕地资源。总之,无论是从提高农民收入角度,还是从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速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推动农民变市民的伟大进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经验表明,在现代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化率往往超过工业化率的,而目前怀化的现状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据统计,2000年底我市怀化的工业化率为26.2%,而当年的城市化率仅为22.9%,比全国和全省分别低13.2和6.9各百分点,怀化的这一市情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还具备相当的潜力。据测算,怀化目前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减少农业人口将近5万人,即使全市农民总收入不增加,但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5元左右。
(四)山地综合开发增收的潜力大
我市属于典型的山区,还有不少荒地和草山草坡、滩涂等尚待开发的资源,木材、南竹、柑橘、中药材等产业发展还有广阔的空间,加上中低产农田占现有耕地的2/3,综合开发的潜力非常大。只要我们通过合理垦殖、综合治理、技术改造等多种形式,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以增加大量的劳动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五)依靠科技进步的增收潜力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怀化一直在实施省委、省政府的科教兴农战略,但农业经济增长总体上仍然难以摆脱我国传统的以资源消耗和劳务扩张实现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目前怀化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化肥当季使用率都很低,只要我们认真抓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依靠科技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来剔除劣质产品,依靠科技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就从科技贡献中获得发展,农民就能从科技贡献中得到实惠。
(六)平衡发展增收的潜力大
怀化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悬殊相当大,2002年农民纯人均收入最高的鹤城区和最低通道县相差1390.14元,二者的比例为2.02:1。有些自然条件基本相同、地理位置毗邻的县市差距也很大,如靖州高出通道1018.52元,芷江高出新晃432.05元,辰溪高出麻阳376.25元。因而,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发挥好每个地方的特色,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通过扶贫,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了较快提高,有利于全市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七)拓宽农产品市场的增收潜力大。
怀化农民纯收入中实物性纯收入所占的比重高,说明怀化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怀化农产品卖难问题既有市场供求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后过剩的问题,也有农产品专业市场缺乏,农产品产销信息网络不发达,专业性的产业化组织不活跃,市场环境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问题。目前我市综合性的市场不少,但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农林土特产批发流通市场,这与怀化农业大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农业产业化组织仅105个,带动和连接的农户数为35720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为 3.3%,产业化的龙头企业48个,其中产值超过一亿元的仅一个,全省经省政府认定的60家龙头企业中怀化只有洪江竹业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90%以上的农民还游历于市场的大门之外。只要我们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搞好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开拓,使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及时变现和获得投入的补偿,对农民增加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后一段时期怀化农民增收的途径选择与对策建议
从今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来看,怀化农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如何提高怀化农业竞争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必须要跳出过去主要依靠提价、增产、政府补贴的定式,在新的起点上,必须以新的思路,应对新的问题,寻求农村经济新的突破。
(一)继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搞好产品结构调整。
作为农业大市的怀化由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整体水平不高,从事农业生产获得收入,仍是绝大多数农户的基本选择,农民纯收入中有54.51%来自农业,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有78.45%来自农业。因此,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仍是增加怀化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结构性、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经形成。农产品生产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由于消费结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要求农产品生产多样化和优质化;二是随着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价格的逐步接轨,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三是由于怀化小麦、玉米、大米、家禽、柑桔等大量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我国加入WTO以后,不可避免的对怀化农产品市场带来冲击。这种情况迫切要求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方式,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品种优质化,多样化,来适应农产品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怀化农产品在结构调整上要有重大突破,总体思路应该坚持:调特、调优、调大。对水稻、生猪、柑桔等大宗传统生产项目,继续进行品种改良改造,提高现有农产品的优质品率,促使产品品种的优化;加快优质牛羊、竹木山货、中药材、干鲜水果的生产发展;建设好优质畜牧水产基地、优质水果基地、优质中药材基地、优质蔬菜基地、优质花卉园艺基地、优质南竹和速生产林商品基地,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有特色的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全面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
(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非农行业就是二、三产业,.对于怀化的的现状,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怀化的资源丰富,但农产品的加工还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竹木、食品、中药材加工等行业,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与怀化的资源禀赋极其不相称。为了使其在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作好如下几点:一是大力招商引资,借助发达地区的资本、人力、技术、管理来开发,提高怀化农产品加工的覆盖面,增加怀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经济总量。二是是要把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的各类企业当作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等企业和组织。在加大农业投入的过程中,要把这部分企业和组织作为农业投入对象的一部分,帮助支持他们扩大和提高生产经营规模和能力,进一步发挥他们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三是是要把发现、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生产、经销流通企业、组织以及个人列为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加以重点保护,使之健康发展。四是是重点支持和保护那些与农民生产联系密切、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企业,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三)加快体制创新,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1)通过完善农村地租价格的方式,促进农户之间的土地自由转让,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实现土地资源的适度集中,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为农村企业家阶层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2)各县、市、区要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形成一个覆盖当地、各具特色、经营规模适当、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形成龙头带动农户联动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3)加快农业利用和引进现代产业组织形式的步伐。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带技术和资金进入农业,发展工厂化农业,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经营。
(4)目前,要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专业协会等,将农民培养成农产品市场的主体。
(四)进一步做大做强劳务经济
目前怀化农村外出从业的人员已经达到了68万,近几年来向省外输出的人数在迅速增加,还有近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是做好如下三点:
1, 建议市政府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考核机制,实行有利于劳动力开发就业、创业的发展政策。要将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强化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虑,把农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加以部署,把农民的转移就业率作为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促进农民就业的调整政策落实。
2, 下大力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增强劳动力转移的竞争能力。怀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大量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关系,一般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速度要快于劳动力素质低的地区,同时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层次也较高。因怀化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如何将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败。为此,今后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现状,通过各种渠道和现有的教育设施,大力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扭转我市中、小学辍学率上升的状况;提倡并积极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并重的劳动用工制度,制订岗位培训标准,加强职业证书的考核和管理,使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培养和储备一技多能的人才,实施人才品牌战略。
3, 继续支持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加快劳务输出这一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从组织机构、教育培训、劳务信息的供需接转、就业安置、权益保障等方面规范劳务输出,使之成为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和合法权益保护的服务网。要加大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软、硬件的建设,加大农村人口接受技能培训的覆盖面;以保护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为重点,规范管理,创造一个有利于劳动力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五)以促进平衡发展为着眼点,帮助好贫困地区农民脱贫。
一各地要把扶贫攻坚任务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二是要落实好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引导和扶持贫困地区大力开发当地资源,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要落实扶贫资金的投入,抓好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四是要落实好对口扶贫的部门和党政机关下乡帮困的措施。
[怀化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