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现状
怀化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沅水中上游,地理位置跨北纬25度52分22秒--29度01分35秒,东经108度47分13秒--111度06分30秒。东倚雪峰山脉,与邵阳市、益阳市、娄底市接壤,北靠武陵山脉,与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界,南与广西桂林市、柳州地区相连,西接贵州苗岭,与黔东南自治州、铜仁市毗邻。历史上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而今湘黔、枝柳两条铁路和320、209两条国道成"十"字型交汇于怀化市,战略和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全市南北长353公里,东西宽229公里,总面积27624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3%。
怀化历史悠久,古称"荆楚之地",俗称"五溪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就进入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秦朝统一中国后,在此设置黔中郡,开始了国家的行政治理,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怀化分设会同、沅陵两个专区。1952年撤销沅陵专区,以会同专区为基础成立芷江专区,将原沅陵专区的沅陵、辰溪、溆浦、麻阳等4县划归芷江专区,形成现在怀化市的雏型。1953年改名黔阳专区。1968年改称黔阳地区。1981年改称怀化地区。
1998年撤销怀化地区,改设地级怀化市。现辖12个县(市、区),包括鹤城区、洪江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通道侗族自治县,全市共229个乡、88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有300个居民委员会和4040个村民委员会。怀化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侗、苗、土家、瑶等46个少数民族,2003年末总人口为492.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84.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0%左右。
全年气温正常偏高,全市年平均气温在17.1-17.7℃,比历年偏高0.5-0.7℃,冬季(12-2月)比历年偏高2.3-3.6℃。年雨量偏丰,全市年雨量在1027.6-1701.3毫米之间,汛期雨量在771.4-1378.5毫米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普遍偏多2-5成。全年日照时数较足,全市年日照时数在962.0-1452.1小时之间。怀化市是南方重点林区,全市现有林地面积2490万亩,森林蓄积量543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8%,自然环境清新优美。2003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下文批准将怀化市列入全国生态示范重点地区,标志着怀化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工作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据抽样调查,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9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8‰,死亡率为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计划生育率为96.1%,与上年持平。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市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5956人,具有高中文化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3940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口14800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162254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万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由7325人增加到8624人,比1990年增长17.7%。其中,每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由1990年的52人增加到144人,增长176.9%;拥有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人口由785人增加到956人,增加21.8%;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由2359人增加到3589人,增长52.1%;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由4129人减少到3935人,下降4.7%。
怀化为矿产资源大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历史悠久,矿种、储量、开发规模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已发现矿产64种,可供开发利用的38种,已找到各类矿产地410处,其中特大型矿床1处,大型矿床20处,中型矿床45处,其他为小型矿床或矿点。累计探明资源总量28.9亿吨(保有储量24.22亿吨),潜在经济价值5628亿元,人均占有11.7万元,每平方公里占有2000万元。煤、金、铜、铅、锌、锑、钒、铁、锰、磷、硫铁、钾、重晶石、硅砂、石灰石、白云石、花岗石、高岭土、金刚石、矿泉水等资源储量尤为丰富,开发价值大。其中金、铜、钒、重晶石、磷、硫铁、电石灰岩、白云岩、金刚石的储量位居全省前五位,为怀化市优势矿产。全市12个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地蕴藏着矿产资源,尤以沅陵、辰溪、溆浦、麻阳、新晃、中方、洪江、会同、靖州等县(市)居多,为资源大县。经过各个时期的勘查开发,全市矿产资源已基本形成10大基地:辰溆能源基地(煤为主)、官庄黄金基地、雪峰山黄金基地、沅麻有色金属基地(铅、锌、铜为主)、"华中"综合建材基地、黄茅园花岗岩基地、怀化磷硫综合化工(轻工)原料基地、新晃钡化基地(重晶石为主)、洪靖黑色金属基地(钒、锰、铁为主)、怀化天然矿泉水基地。
怀化生态环境良好,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民俗风情迷人,是湖南省的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万佛山168平方公里丹霞地貌、五强溪170平方公里浩淼泽国、神奇瑰丽的借母溪原始森林、有"第二兵马俑"美誉的秦代"黔中郡"古城、赞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芙蓉楼等等无不钟灵毓秀,令人流连忘返;龙底河和夜郎谷的漂流惊险刺激,撩人心魄;新晃夜郎文化游、芷江龙津风雨桥、通道皇都侗文化村、芷江侗文化城等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特色鲜明,令人回味无穷;洪江古商城、会同高椅民居、中方荆坪古村等古色古香,民风古朴;芷江抗战受降城、沅陵凤凰山张学良故居、通道红军转兵遗址、会同粟裕故居等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200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48.3万 人,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9.5亿元,增长15.6%。
怀化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比较突出,素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誉。国家重要铁路动脉湘黔铁路和焦柳线及在建的渝怀铁路呈"大"字在城区交汇,全境有11个县(市、区)通有铁路,境内铁路通车里程499公里。始发客运列车已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贵阳等地,怀化编组站(怀化南站)是全国九大编组站之一,货物吞吐能力居全国第九,在建的怀化新编组站(怀化东站)的吞吐能力将更高。目前,每天由怀化始发和终到的客运列车有10对,过境客运列车13对。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的芷江军民两用机场,是怀化唯一的空中枢纽,预计于2005年通航。
怀化公路交通十分便利。209国道与320国道在城区呈"十"字交叉,另加上319国道及10条省道公路纵横全境,县乡公路通达城乡。全市公路总数581条,通车里程达7666公里,其中国道长705公里,省道628公里,县道2440公里,乡道2676公里,80%的行政村通有公路,全市公路密度达23.45公里/平方公里。继怀黔(怀化-黔城)高等级公路竣工通车后,邵怀高速公路、怀新高速公路、常吉高速公路怀化段相继开工,怀化的高速公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预计到2010年全市建成以上瑞高速公路、常吉高速公路为骨架的"一纵三横"干线公路网,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7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100-1300公里。
二、近年来经济发展概况及现有开发优势
历届地委、行署为改变怀化贫穷落后的面貌,先后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积贫积弱的状况,为怀化的大发展、大变化、大超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怀化撤地设市,给怀化市的全面振兴和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中心,三个加快"发展战略,即将怀化建设成为湘、桂、川、渝、黔五省(市、区)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加快怀化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建设经济富庶、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生态秀美的新怀化。在这一宏伟战略的指引和鼓舞下,近5年来怀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具备了发展成为周边五省中心城市的底蕴和实力。近5年来(1998-2003年)怀化市GDP年均增速达 8.7%。2003年全市完成GDP249.6亿元,比上年增长9.8%,为1998年的1.5倍,绝对额排名全省第10,速度排名全省第10。2003年人均GDP为5080元,增长9.1%;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6282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32元,增长4.7%;城镇化率为25.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总收入13.7亿元,增长9.8%;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2亿元,增长11.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3亿元,增长9.9%;实际利用外资1922万美元,增长5.5%;实际利用内资19.3亿元,增长61.4%;外贸进出口总额2450万美元,增长23.1%;其中出口2400万美元,增长28.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3.3亿元,比年初增长19.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9.4亿元,比年初增长17.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6亿元,比年初增长12.9%;其中消费信贷余额8.4亿元,比年初增长65.1%。2003年全市使用国债资金2.4亿元,其中国债拨款资金1.9亿元,国债转贷资金0.5亿元。1998-2003年全市共使用国债资金8.1亿元,其中国债拨款资金5.4亿元,国债转贷资金2.7亿元;共安排国债建设项目136个,其中市本级项目21个。
2003年怀化市的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25.4:27:47.6调整为22.8:28.4:48.8,呈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第三产业独占全市GDP近半壁江山。为了加快怀化工业的发展,依托丰富的林木、药材、矿藏、水电等资源及优越的地域、交通和市场环境,怀化市逐渐确立了医药、竹木、食品、电力及电化学等4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轻纺、建材工业,加强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头作用。全市逐渐崛起一批重点企业,如医药行业的正清、正好等,竹木行业的金裕、洪竹、洪纸、瑞邦等,电力行业的五强溪电厂、凤滩电站、怀电集团等,食品行业的怀泰、运春、雪峰等,纺织行业的金丰等,建材行业的华中、金大地等。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15.6%,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7.5亿元,增长19.6%,拉动GDP增长3.1个百分点。医药、竹木、食品、电力及电化学等4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2亿元,增长24.5%,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
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当地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及举措
2003年5月怀化市委办、政府办颁发了《关于鼓励外来投资促进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怀发[2003]2号),就优惠外来投资者、奖励招商引资有功单位和人员、优化外来投资有关环境等做了具体规定,2003年3月,为促进怀化市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的发展,市政府印发了《怀化市本级招商引资及企业自营出口奖励办法》(怀政发[2003]1号)。
(一)明确领导干部联系项目职责,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项目工作制度。
按照"建设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要求,市本级精心筛选了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又有利于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优势、重点项目,抓紧研究、论证,加大汇报衔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对已经列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的项目,加快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实施。对新开工、在建的各类项目,加强资金调度,认真搞好协调服务,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确保项目尽早完工。投资总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市级领导负责联系,对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市本级基础建设项目,实行部门负责制,由市直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分管的市级领导负责督促检查。各县市区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选择联系一批对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搞好了协调服务,确保了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二)积极突出产业跟进与发展,构建具有怀化特色的产业格局。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产业跟进与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来认真研究和把握,采取得力措施,加快产业发展,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具有怀化特色的产业格局。一是围绕推进山区工业化,做大做强工业支柱。集中力量培育对壮大怀化市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医药、林产、食品、电力及电化学等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2亿元,增长24.5%,着力培育了正清制药、怀化电力、蓝伯化工、金石矿业等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抓好产业配套,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发展专、特、优、精产品,延伸和拓展产业链。二是围绕农民增收,做优做特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区域、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抓好"一线一圈"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和四大品改工程,提高农产品优质率,"一线一圈"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完成投资1.87亿元,增长23.8%;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3.7亿元,增长17.2%。积极扶持大康、怀泰、金裕等本土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努力搞好农产品流通。三是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心城市四大组团控制性详规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武陵北路改造基本竣工,环城路二期、湖天大道二期、神龙大道、城东新区道路等项目建设进展较快;银湾小区、云龙花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7.3亿元,建成面积48.4万平方米。中方县城、洪江市治建设完成和开工了一批新项目,县城扩容提质出现新亮点,全市城市化率达25.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四是围绕构筑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良好的商贸流通业基础,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改造传统商业和重点批发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提升传统商业档次,商贸流通、文化娱乐、信息通讯、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1.9亿元,增长9.7%,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优化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怀化旅游品牌,旅游业克服了非典影响,实现总收入9.5亿元,增长15.6%。
(三)加大改革力度,努力突破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在改革中破解难题,在创新中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1%。按照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积极引进各种优势企业,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制改革,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主辅分离和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采取股份合作、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切实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引导企业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财务、成本、质量、安全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体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率的有关政策规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引导和促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征用土地。认真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促进农民进城兴业。
积极发展要素市场。重视培育资本市场,满足投资者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需求。规范土地市场,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加快发展技术市场,提升劳动力市场层次和水平。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四)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
把开放带动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适应国家宏观政策适度调整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确保投资不受影响,广泛吸引外资参与怀化市企业改革改造、农产品加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行以商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拓宽外引内联渠道。去年是怀化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站在实现"一个中心,三个加快"的战略高度看待招商引资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成功举办了"民洽会"、"汽博会"、"花博会"、"农博会"和"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等有影响的展会活动,积极参加省政府举办的"深洽会"、"西洽会"等招商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以岳阳林纸集团30亿元林业开发项目为代表的重大投资项目落户怀化市,为加快怀化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922万美元,增长5.5%,市外境内资金19.3亿元,增长61.4%,实现出口总额2400万美元,增长28.5%。外来投资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怀化市国有企业改制、农业产业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岗位等工作。
四、加快大湘西开发政策和配套措施建议
大湘西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界的大力支持,因此我们建议:
(一)尽快编制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
在已实施的湖南省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和四市州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针对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能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领域,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原则,组织编制一个中长期的湘西区域发展规划,在有关大湘西开发统筹机构的指导下组织实施。
(二)制订大湘西开发配套政策,比照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由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大湘西开发的权威性文件,制定加快实施大湘西开发的具体政策措施。
1、继续实施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进行的对口支援。采取以工代赈、开发贷款、国债投资、转移支付、希望工程等多项扶贫办法,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增加财物投放量,增强扶贫力度,使部分贫困地区尽早脱贫。
2、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国家和省财政建设资金包括基本建设投资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大湘西地区的比例。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在坚持贷款原则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安排大湘西地区项目,提高用于大湘西地区比例。对于国家新安排的大湘西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投资主要由国家和省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和利用外资及企业自筹资金解决,不留资金缺口。
3、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依据大湘西的经济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大湘西优先安排一些建设项目,包括水利、公路、铁路、机场、电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水电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项目。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和对地方专项资金补助方面,对大湘西地区给予适度倾斜。在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方面,国家和省在安排基建投资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和对地方财政减收补助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在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过程中,因改革而造成乡镇财政困难,自身无法克服的,国家和省按照规范的转移支付办法适当给予补助。
5、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对大湘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生态建设的信贷投入,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
6、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大湘西地区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2001-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定期减征和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减征或免征地方所得税;对在大湘西兴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调高大湘西地区增殖税返还比例。
7、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和对外经济贸易。放宽大湘西地区利用外资条件及对外贸易经营和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标准,鼓励优势产品出口。
[怀化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