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芷江青少年运用网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04-08-1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快捷而颇具活力,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烦恼、忧虑,甚至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如何对待上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14岁到35岁的青少年如何运用网络?迷恋网络程度如何?迷恋网络有哪些危害?如何正确引导?这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就此我们走访了相关部门和人员,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 芷江青少年运用网络现状

    截止到2004年7月底,全县家庭上网用户有1233 家,其中电信部门1113家,铁通120家;单位上网用户为113家(不含学校),学校上网用户为14家,其中城市学校为6家,农村学校(初中部)为8家。按芷江县2003年年底青少年人口比率33.7%、每户3.4人计算,在家庭中有1413个青少年网民;单位按每家50人、从业人员中40 %的青少年比率计算,有2260名青少年网民;农村学校按每校200名青少年计算,有1600名青少年网民;城市学校按每校500名青少年计算,有3000名网民,若在其中扣除家庭上网用户外,还有约2000名青少年网民。又据文化部门统计,2004年7月底芷江县有网吧30家,其中县城22家,乡镇8家。城市按每家网吧50台机子、每天每台客流量为5人次、网吧顾客中青少年占80 %的抽样调查比率来算,青少年网民至少为 4400人;农村按每家网吧30台机子、每天每台客流量为3人次、网吧顾客中青少年占85 %的抽样调查比率来算,青少年网民至少为612人。按最保守的测算,芷江县青少年网民有12285人,占全部网民的62。5 %,占全县总人口的3.4%。若排除今年文化部门加大文化稽查力度,严厉惩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和黑网吧、规范网吧秩序、禁止网吧超时经营等因素外,青少年网民人数将更多。

    据我们走访调查,全县青少年(不含农村)中 85%有“触网”经历 。从上网时间来看,有30 %的青少年网民为30小时/周以上,有45 %为10-20小时/周,有25 %为10小时/周以下。从上网目的来看,有45 %的上网是为了查找信息、丰富知识面,有35 %的上网是为了聊天、交友、看电影、听音乐等,有20 %的是为了玩网络游戏。

    从数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芷江青少年网民人数较多。这一方面说明青少年信息意识强,另一方面也凸现了青少年过份依赖网络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青少年网民中有50%上网目的是为了娱乐,约50%上网时间过长,有沉迷网络的倾向或正在沉迷于网络中。青少年迷恋网络已成为芷江县一个不争的现实,正确引导青少年运用网络应成为芷江县以后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青少年网民迷恋网络的原因

    青少年正处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承受的压力较父辈大,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对新生事物敏感而热情,对与时代同步或者超时代的网络产品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和认同感。因为他们年龄不大,所以识辩、自控能力弱,容易沉迷于新鲜事物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就是应人们渴望成功、探知新鲜事物等心理而设计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想获得成功非常困难,而网络世界里的成功则容易得多;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与工作是枯躁乏味的,而网络世界里的生活是新鲜、刺激的。两者相比,他们会逃避现实生活而沉迷网络世界。

    从我们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芷江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原因有以上共性,也有其特性,现概括为以下几点:1、经济贫困造成了居民思想的误区和盲区。芷江是省级贫困县,虽然近几年经济增速较快,但总体上来说,社会经济文化欠发达,居民素质有待提高,人们在某些思想领域存在误区和盲区。比如说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只重视文化教育而忽视生理和心理教育,某些青少年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疑惑时无专家可以咨询等等。当社会现实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时,孩子会求助于网络,甚至会对网络产生依赖思想。2、家庭空巢、隔代教育现象造成某些家庭教育几乎空白。由于国家改革步伐的加快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芷江农村和城市均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或提高生活质量,不得不远赴经济发达的城市打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或祖父母照管,这就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空巢与隔代教育现象。孩子们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大部分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又因岁数大而自身难保,仅能勉强保证孩子们的吃穿住行,教育问题多交给学校。即使有些老人愿意教育孩子也是心有而余力不足,因为他们教育观念相当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对孩子们的教化、管束作用并不明显,这使得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当家庭不能履行主要教育义务时,孩子就会脱轨,自行其是。3、青年收入微薄,而上网费用低,使得上网成为青年休闲的首选。部分青年虽然已走上工作岗位,但其收入微薄,仅能够满足家庭基本生活消费,没有余钱去支付昂贵的卡拉OK、品荼、旅游等休闲费用,而价格相对合算(芷江网吧上网价格为2元/小时)的上网也能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同样是休闲项目,上网以其便宜的优势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年的首选。

    三、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危害

    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危害主要有:1、人格的异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均源于西方国家,网络世界里大力宣扬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黄、赌、毒”,这对青少年形成误导,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受到了摧残,使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人格异质。2、道德感的弱化。在网络世界里是不需要家长、教师、朋友的监督和教化的,青少年会无所畏惧,形成不尊重人、理解人、同情人的坏习。3、角色的混乱。经常在虚拟世界里云游的青少年,会不自觉地用虚拟世界的标准来审视现实生活,因而得到更大的失落和不满,意志消沉,丧失斗志。4、身体健康的损害。青少年如果一味地沉迷网络,必然会打破现有的生活规律,三餐不定,睡眠更少,长此以往,会使体质虚弱。5、学业和事业的荒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青少年将主要精力用于上网游戏,那么他们的学习与工作将被荒废。6、青少年网络犯罪日益突出。某些青少年利用所学的网络技术和知识来从事犯罪活动,有数据表明: 在中国计算机网络案件中,犯罪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青年占80%,罪犯平均年龄为23岁。7、引发人间悲剧。由于网络管理不完善,网络知识良莠不齐,这给黄、非网站提供了生长土壤,某些青少年阅读这些内容后,盲目轻信和效仿,由此而产生悲剧。

    四、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

    芷江县委石书记告诫身边的同志们:不要玩车,不要迷网,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临界点,物极必反。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技术,以丰富其知识面,更好地指导其工作和学习,这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一)社会、学校、家庭各司其职,三管齐下,正确引导青少年运用网络技术

    社会给青少年创造宽容的成长环境。广东省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80.6%的父母考虑孩子前途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学到知识”,56.8%的父母认为好孩子的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好”。可见,“重知”已成为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共识,这也给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增加了压力。社会给孩子加压,有的孩子可能会以此为动力而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些孩子会因此而选择逃避现实,而沉迷于没有压力的网络世界。为了不让孩子迷网,笔者认为社会应开辟一个伸展个性的空间,创造一个宽容的成才环境。

    学校要综合地做好青少年网络知识教育工作。为了使青少年正确地等待网络,摆脱“网瘾”,学校可设立多个兴趣小组,吸纳青少年到这里来发挥才智,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课堂,告诉青少年怎样在网络世界里获取有益的知识,如何扬弃地对待网络;学校应开设生理课程,使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男女生理现象,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学校应该正确引导青少年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的健康。

    家庭要致力于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首先自己应率先垂范,致力于建立和谐、文明、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对孩子负责,积极疏导、沟通父子或者母子关系,建立畅通的亲子通道,以预防和戒除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对于已经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家庭应积极取得与社会、学校的支持和配合,学校、家庭、社会要三管齐下,耐心与网迷们交谈和沟通,找出他们沉迷于网络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二)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网络管理,为青少年运用网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虽然全县青少年迷网问题堪忧,但值得我们颀慰的是,芷江县委政府已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工作目标,即“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主管部门真正主管,职能部门联合联动,网吧业主立即觉醒,学校家庭紧密配合,通过整治, 使全县网吧经营秩序根本好转,让人民群众满意”,并围绕目标做了详细规划,已于6-7月完成了动员部署、清理整治工作。目前,全县网络管理已得到了初步规范。但从长远来看,芷江要做的网络管理工作还很多,需要各部门精诚合作来完成。具体可概括为这几项:1、政府法律部门要建立和健全网络法制化管理,注入网络伦理导向机制,规范网络内容;2、文化部门要坚绝贯彻执行中央、省市网吧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严厉查处非法营运的网吧及用各种方法利诱未成年人上网的业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3、公安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知识的过滤和监控,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4、共青团要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与青少年的血肉联系;5、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切实关心青少年成长,为青少年答疑解惑,进一步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6、宣传部门要传播时代主旋律文化,以迷恋网络和网络犯罪作反面教材,提醒青少年适可而止。

    (三)单位要加强青年工作者的教育工作,引导其合理利用网络

    网络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迅速推广,主要是因为它能使人们近距离地看世界、快速地获取信息,从而对工作和学习有所促进。为了让已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正确对待网络,其所在的单位应承担起教育和引导的责任。笔者是一名青年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网民,在对“正确引导青年对待网络,单位应做些什么” 这一问题上有几点希望和建议:1、单位要鼓励青年工作者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这是党的政策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工作需要;2、单位要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以控制工作人员停留在网络上的时间;3、单位要加强对青年工作者的思想教育,促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取舍、扬弃观念;4、单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情感沟通,以消除某些误会和障碍,使工作人员心境舒畅,心态健康,把沉迷网络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5、对于已沉迷网络的青年工作者,单位要及时挽救,与家庭、社会一起做工作,使其迷途识返;6、单位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对由网络引发的不安定问题要严肃处理。

    (四)互联网应增加青少年心理教育内容,用专业方法解决“网瘾”问题

    “解铃还需系铃人”,网络引发的问题可以靠网络来解决。在互联网上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栏,这为很多想获得帮助但又不愿求医的人找到了合适途径。针对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网络要提供专业的救助信息和方法,开导青少年对于人际关系、生理知识、工作学业上的困惑,使他们辩证地认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关系,从而建立新的心理平衡机制,促进青少年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芷江统计局 杨建中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