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不难看到畜牧业发展的迅猛之势,从99年到2002年四年间,怀化市生猪产业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主要是当时猪牛五号病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连续多年价格低迷产生不了效益的制约,除此之外还有市场和来自其它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近两年受价格、市场和政府引导等因素的刺激,在恢复性生产的基础上,怀化市生猪发展有了新的面貌。主要发展方向和特点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概述
1994年到2004年十年间,怀化市肉猪出栏从249.07万头发展到年出栏肉猪350.51万头,平均每年增加10万头肉猪出栏,年平均增长1.45%,排除四年无增长因素六年平均增长1.85%。2004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618.33万头,出栏363.44万头,其中出栏二元杂交猪231.61万头,三元杂交猪96.52万头。生猪养殖小区36个,年出栏肉猪51.6万头,存栏二元杂母猪15748头。成立养猪协会17个,吸纳农户1782户。全市实现生猪产值约26.43亿元,占养殖业产值的67%,占农业产值的26%。生猪产业在畜牧业中依然占主导地位。
(二)生产特点
1、由原来千家万户小规模散养逐渐向大户大规模集中饲养转变。据调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相对农村生猪养殖户在逐渐减少,但令人欣慰的是生猪规模养殖户却在逐年增加,并且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4年,全市年出栏肉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发展到16000户,年出栏肉猪量达200万头,占全年出栏肉猪总量的一半以上。
2、由传统的饲养方式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饲养过渡。近两年来,由于生猪价格好,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许多养殖户已渐渐重视标准化栏舍的建设(过去由废木搭建的临时低矮棚舍逐渐被采光通风良好的水泥砖栏舍所取代),注重按照饲养标准来饲养,标准化养猪小区层出不穷。如溆浦县的谭家湾养猪小区,该养猪小区共6个村3140户,其中养猪户有2670户,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有87户,存栏二元杂母猪20头以上的大户有32户,存栏二元杂母猪800头,存栏三元杂交猪6690头,土杂猪2400头,2004年底出栏生猪23600头,其中出栏杜长大三元杂交猪16000头,户平出栏7.6头,人平出栏2.1头,整个小区内人平养猪收入达1780元,比2000年增加1100元,年均递增220元。象谭家湾这样集中连片开发的养猪小区,怀化市还有35个。养猪小区的建设在促进怀化市生猪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生猪生产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就对几个小区养猪大户的调查,干部、职工非农业户占整个养猪大户的47%,溆浦县的卢峰养殖小区更是高达81%。养猪户有市县级领导、退休老干部,有各单位在职干部、职工,有下岗工人,厨师、理发师、教师,还有打工返乡人员,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行业,农民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办猪场,全市掀起了养猪热潮。
4、生猪品种逐渐良种化,由脂肪型肥猪向瘦肉型商品猪发展。据测算,饲养三元杂交猪平均每头可比土杂猪多获利40-60元,且三元杂交猪瘦肉率高,肉质好,屠宰率高,销路好,农民愿意养,杜长大三元杂交组合模式在全市得到了广泛的推广。2004年全市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纯种猪1271头,建立猪人工授精站(点)291个,全年完成猪人工授精19.2万胎次。出栏杜长大三元杂交猪96.52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7万头。
二、主要措施
在市场和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结合山区养殖特点,怀化市的生猪养殖业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
(一)制定优惠政策。
多年来,市、县各级政府在生猪引种、品种选育、栏舍用地、贷款贴息、技术推广等方面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这对怀化市生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溆浦县建立了良种补贴制度,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对生猪品改进行补助,规定农户每饲养一头纯种公母猪补助200元,每饲养一头良种二杂母猪补贴150元。另外,还实行了由政府拿钱免息贷款给养猪户和养猪户贷款政府贴息的政策。芷江县政府1号文件规定,凡农户淘汰一头劣杂公猪,引进良种公猪奖100元,改良母猪30头以上的每头奖300元,年出栏三元杂肉猪30头、50头、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分别奖给200元、300元、600元。县政府每年还评选出优秀养猪大户、科技人员及发展生猪生产先进单位,在全县农村工作会上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些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大大地促进了生猪产业发展。
(二)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的多少,将直接影响生猪产业的发展。九五以来,怀化市财政在生猪品改、养猪龙头企业扶持等方面共投入 678.5万元发展生猪产业。财政的扶持资金尽管不多,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充分调动了人们养猪的积极性,带动社会力量吸纳资金20亿元投资养猪业,促进了产业的大发展。
(三)大力推广有效的生猪生产经营模式。
近几年来,怀化市在实际生产中探索出了几种适合现阶段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模式。通过推广这几种模式,使怀化市在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疫病防治、技术推广服务、养殖小区建设、养猪协会建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六种模式:
1、以洪江市养猪联合体为代表的“联合体模式”。它的基本运作方式是联合体+农户。洪江市养猪联合体成立于1999年11月,该联合体是由原来3家个体养猪场发展到现在的372个养殖户(场),由起初饲养二元良良母猪80头到现在存栏二元良良生产母猪12万头,年饲养量达23万头,年出栏量达18万头,销售额达12亿元的民间养猪机构。具有以下特点:(1)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疫病防疫,统一配制科技饲料,统一销售牲猪产品,统一缴纳和使用养猪业发展基金”的五统一制度,适用于生产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即:养猪联合体统一给养猪个体场、专业户成员调配种猪和种猪内引外销。统一严格消毒措施,定时定阶段的进行疫菌苗接种、药物预防。统一由养猪联合体推荐质量可靠、稳定,饲喂效果好的饲料,由饲料经销商按配方配好全价料运送到养猪场、专业户。根据市场行情及养猪联合体所有成员的生产情况,同质同价、合理安排统一销售。养猪联合体每年按每头生产母猪统一收取养猪发展基金15元,统一用于经验交流活动、简报等支出使用。(2)开展统一供种的“三包”服务。凡是由养猪联合体统一提供的种猪都可享受“包配种(配不上种重配或换种),免费包技术指导,包肉猪销售”的三包服务,有效的解决了初学养猪者技术差,母猪不发情、难配种,商品猪销售难等问题,增强了初学养猪的农户建设自繁自养场的信心和决心,为其养猪成功提供了基础和保障。(3)重视技术培训。开展普遍的养猪培训,对养猪场、专业户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如邀请饲料、兽药生产厂家的专家教授到现场指导;有经验的养猪技术员,老板进行经验介绍和交流;另外还自编养猪科技简报,为所有成员提供技术交流和获得新技术的平台。在养猪联合体中,任何一种成功的科学饲养管理经验及一个疑难疫病的成功防制方案,都能通过简报迅速推广和普及。简报还提供各种信息,使各成员的信息量得以增加,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目前,该联合体已带动洪江市(辖25个乡镇)22个乡镇,2000农户和周边四县区30多个村组的农户发展养猪生产,安排城镇下岗职工近300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
2、以溆浦县单位领导干部职工领办养猪企业为代表的“带动型模式”。溆浦县农办、畜牧局、教育局、税务局、财政局、民政局、供销社等一大批单位领导、干部都先后投资创办了养猪场,他们或个人投资,或与亲朋好友合股投资,有借款的,也有贷款的,融资方式较多,投资规模也较大。如县税务局副局长刘绍平2002年投资40万元,在桐木溪建猪场,年出栏商品猪1200头,年获利18万元,2005年,又追加投资30万元,扩建猪场,饲养二杂母猪65头,在其带动下,桐木溪养猪小区内建成规模猪场79个;县畜牧局尹定福于2000年投资20万创办二元杂母猪养殖场,养母猪103头,年纯收入20万元以上,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技术,积极引导、扶持周边专业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为养猪户赊购仔猪,带动周围区域发展专业大户14户。
3、以芷江土桥生猪养殖为代表的单位实体型模式。土桥生猪养殖是在乡畜牧站猪场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事业单位人员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有家庭成员参与的方式去运作一个经济实体。它的成功给事业单位创办经济实体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该猪场现存瘦肉型良种母猪146头,种公猪5头,仔猪260头,并在广东设立“窗口”,还在广东四会市办有养猪场,存栏肉猪650头。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生猪生产,猪场将良种能繁母猪赊给有养猪能力但又较为困难的农户饲养,并与他们签订技术服务和生猪购销合同。猪场负责提供饲料、药品、防疫、治病和和饲养技术等服务工作,并回收商品仔猪统一外销,在收仔猪时再收回成本,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和称赞。几年来,已先后向农户赊放母猪500多头。由于猪场的带动和支持,土桥生猪养殖小区年饲养量达到25000多头,其中出栏肉猪16000多头,存栏母猪1400多头,产仔猪30000多头。
4、以通道周安华的隆联牧业公司为代表的“隆联模式”。它的运作方式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产品质量服务,统一饲养技术服务,统一物料供应,统一产品销售服务。2004年隆联公司所属的农户就发展二元母猪2000头,向广东、长沙等地销售仔猪10000头,实现产值过千万元,每户饲养户增收4000元以上。
5、以大康牧业公司为代表的“大康模式”。湖南大康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公司+基地+养殖大户+农户”的双赢经营模式,通过发展良种商品猪生产,带动了4000多农户发展生猪生产,吸纳了50余户养殖大户。其中养殖大户石磊加盟大康牧业三年,饲养二元种猪三百多头,年产商品猪仔猪和活大猪5000余头,年获利八万余元。
6、以“猪—沼—果”为代表的生态养殖模式。借着怀化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的契机,怀化市大力推广“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既可解决农户的照明、生活用电问题,节约能源,又能减少生猪粪便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一种值得推介的养殖模式。到2004年为止,全市累计建沼气池6818个,容量达61184立方米。这种模式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怀化市规模化养猪生产。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项目带动。资金缺乏是制约怀化市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市本级真正投入生猪产业的经费相对较少,怀化市几个生猪生产基础较好的县市也一直没有被列入省生猪优势产业带建设基地县的范畴,争取不到项目资金,上级财政对怀化市生猪产业建设的资金支持较少,而下面县里投入的资金也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怀化市生猪产业化进程。
2、良繁体系建设跟不上,生猪品改步伐不快。存栏母猪年龄老化,急需要新血缘,良种母猪数量少,种猪供应能力有限,每年需从外地大量引种,既增加了养猪成本,也容易带进传染性疫病,不利于防疫,增大了养猪的风险,影响经济效益和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不利于生猪产业的发展。
3、防疫体系十分薄弱。防疫体系不健全,防疫基础设施较落后,生猪疫病监测和诊断能力较差。难以及时准确的诊断动物疫病,由此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养殖成本。
4、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产品加工销售滞后。虽然沅陵、麻阳、鹤城等地有一些小型的肉制品加工厂,但多数都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式加工,不能满足大批量加工的需要,因而对生产的拉动力还很弱,影响了养猪效益的提高。
(二)建议
1、省级部门把怀化市生猪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溆浦县、洪江市、芷江县等县市列入全省生猪优势产业带建设基地县的范围内,在项目的立项和资金安排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2、继续扶持怀化市原种猪扩繁场的建设,以便解决怀化市种源严重缺乏的问题,加快怀化市生猪品种改良步伐。
3、建议将怀化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列为重点项目并予以立项,以增强怀化市对生猪瘦肉精的检测、疫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能力。减少生猪养殖业的损失,提高养殖业效益。
4、在怀化市扶持1-2家大型肉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提高生猪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生猪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让农民得到实惠,调动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5、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要建立生猪产业化发展基金,用于良种引进及推广、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牧科技推广、防疫体系建设、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建设、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贷款的贴息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生猪产业。
6、增加用地支持。在生猪产业区内,用于建设养殖小区、扩大圈舍、饲料生产和加工贮藏设施的用地,应视为农业用地或临时用地,合理规划,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收费。
7、重视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使生猪养殖户与市场能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养殖户产品难卖的问题,让农民能放心地去养而无后顾之忧,以促进生猪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8、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并下发相应的政策性文件,让政策落到实处,让养殖户真正得到实惠。
[怀化市统计局 一产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