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麻阳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的初步探析

来源: 时间: 2006-08-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本市境内东连辰溪县,南临芷江、鹤城两县(区),境外西与贵州省铜仁市交界,北与湘西自治州凤凰、泸溪两县接壤。全县辖17个乡6个镇、312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国土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7千公顷。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01万人,城镇人口4.3万人;按民族成份划分,苗族占78.8%,系全国五个单一苗族自治县之一。

    一、“十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麻阳苗族自治县在“十五”期间坚持走民族区域自治之路,实现了县域民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2005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亿元,农业总产值7.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6元。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与“九五”期末相比较有大幅增长,县内生产总值增长174.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30.8%;第二产业增长239.8%;第三产业增长200%,财政总收入增长127.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1.7%。

    1、民族经济稳中有进

    特色农业比较明显。新世纪以来,以产业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高效特色农业有了新的发展。柑桔、瓜菜、养殖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实现产值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3%;并立足毗邻怀化、吉首、铜仁等地级城市农产品大市场的优势,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形成了以冰糖橙为主的水果业、以商品蔬菜和无籽西瓜为主的瓜菜业和以家畜家禽为主的养殖业三大支柱产业。其中柑桔产业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量达35万吨以上。近年来,通过大力扶持柑桔协会、东坡果品公司、金穗园艺场、锦江肉联厂等协会组织和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品牌农业之路,创造了冰糖橙、脐橙、布朗李、大麻鸭、大白鹅、无公害蔬菜等一批地方名优产品,注册了“麻阳”、“东坡”等柑桔品牌,多次在省级农博会等会展上获得金奖,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冰糖橙之乡”、“湖南水果之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工业经济平缓发展。“十五”期间,我们调整思路,通过全面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民营企业,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实现7.2亿元,年均增长11.6%。民营企业实现产值4.59亿元,年均增长20 %。民族工业正在重焕生机,初步形成了水电、食品、冶炼三大支柱产业,打造了锦江龙系列酒、木糖醇、抽绣等一批主导产品。尤其是水电产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锦江流域投资2.3亿元的铜信溪电站进展顺利,其余4个梯级电站正在筹备之中,我县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将逐步缓解。

    第三产业稳步前进。多年来,我县第三产业一直以传统的百货、餐饮、服装业为主。近年来,先后改造了城北、城南两个农贸市场,新建了商业步行广场,开辟了一个水果交易市场,辐射周边三省五县的富州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正在紧张建设中,进一步健全了市场功能,推动了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消费新形式逐渐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25亿元增加到5.2亿元,年均增长9.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倍多,各项贷款余额5.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6亿元。旅游业逐步兴起。立足毗邻凤凰古城优势,积极搭凤凰旅游顺路车,着眼挤进大湘西旅游圈,加大了对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建设了漫水民俗文化村,启动了中国·石羊哨盘瓠部落建设,开发了一批旅游景点。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十五”期间,我县制订一系列发展经济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投资环境,保护县外客商权益。期间共引进项目79个,是“九五”时期的2.2倍。五年完成出口总额2755万美元,其中2005年实现出口额58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94411万元,其中2005年达到34640万元的新高。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十五”期间,我县积极培植财源,加大经营力度,可用财力增强。全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20484万元,年均增长9.98%,其中2005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81万元;一般预算支出总额为84931万元,年均增长为19.6%,其中2005年一般预算支出24034万元。2005年,我县得到上级各类转移支付补助共计12046.28万元,分项目为:一般性转移支付5222万元,各类专项转移支付239.28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资金,即“三奖一补”转移支付补助资金506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2598万元,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转移支付补助3352万元,退耕还林财政减收转移支付129万元。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在县城修建了锦江大桥,新建了75条通村公路,完成了县到乡公路砂改油3条74公里,其中硬化51公里;对209国道麻阳境内全路段进行了大修;新建渝怀铁路试行通车。完成了农网改造一期工程,全县通电率100%,提高了农村用电质量;加固病险水库38座,确保了安全渡汛。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电话覆盖率达到79.94%,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县绝大多数地方。县城区电视实现了数字光缆传输,13个乡镇实现了与县城有线电视网络联网,全县有线用户达到2万多户。全县通邮率达到100%。特别是城市建设面目焕然一新,自2001年至2005年,在财政没有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县城基本建设总投入近5亿元,完成了主干道硬化、防洪大堤一期建设、城北市场改造等一大批投资达1000万元以上工程。同时,通过实施总体规划,强化民族特色,合理划定了城北、城南、城东功能分区,建设了民俗文化一条街、锦江广场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完成了禹园小区、怡心花园、教师新村等一批小区建设,城市亮点进一步凸显。

    (二)民族社会和谐稳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顺利通过了“普九”验收复查,撤并中小学47所,改扩建中小学3.96万平方米,启动实施了一中、民中改扩建工程,创办了4所民办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升学率由198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5年的80.6%,民族地区后备人才逐年增加。到“十五”末,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户)60余家,文化艺术表演团体(队)40余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设齐全。到2005年底全县无线广播覆盖率达到75%,无线电视覆盖率达到60%;有线广播覆盖率达到25%,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20%。体育工作打造了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皮划艇精品项目,多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夺金摘银。卫生方面,2005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5所,医院床位数48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13张/千人;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236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0.64张/千人。2005年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总支出为230.44万元。计划生育工作“十五”期间的5年皆被评为全省先进,苗族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真正的转变。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优秀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2005底,全县干部总数7423人(含离退休人员),在职干部总数5123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数4816人,占干部总数的94%;县处级干部总数50人,少数民族的占总数的82%;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4246人,其中少数民族4135人,占总数的97.4%;少数民族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115人,占总数的99.1%;少数民族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数1454人,占总数的96%。

    (三)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自治县成立以来,我们抓住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湘西大开发等历史机遇,加大扶贫力度,加快了苗乡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2005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倍多,各项贷款余额5.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6亿元。截止2005年全县贫困人口已下降到7.02万人,比1994年贫困人口10.1万人减少了3.08万人。近年来,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7.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5.6%,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1元,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28.4平方米,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商品在普通家庭中较为常见。

    二、目前我县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

    1、民族经济发展制约因素重重

    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值偏低。2005年,我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4亿元,人均值为4177元,工业总产值6亿元,人均值为1622元,农业总产值7.69亿元,人均值为2061元,农民人均纯收1666元。我县经济总量不足沿海发达地区一个村的年产值,财政收入甚至比不上一个中型房地产项目的利润。

    经济素质差。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05年,我县三次产业比为35.5:25.6:38.9,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偏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于偏低,第三产业得不到充分发展,从而形成结构层次低、效益差、关联度不高的产业结构。二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应变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工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拳头产品,处于粗放经营、外延式发展阶段;第三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层次不高。三是科技水平低,运行机制落后。我县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人们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先进科学技术推广缓慢。同时,经济运行机制较为落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缓慢。

    贫困问题严重。2005年末,全县还有贫困村11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5.3%;贫困人口7.02万人,占总人口的19.9%。全县至今还有80个村没有通公路,110个村没有通自来水,有42个村230个组3.5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有87个组1.7万人缺医少药,有1763户存在住房困难。

    财政运行十分困难。一是财政收支矛盾大。2005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为4181万元,加上上级财政补助可用财力12046.28万元,实际可用财力共计16227.28万元,而当年我县同意预算实际支出为24034万元,支出缺口达7806.72万元。二是吃饭财政特征明显。从多年实际看,我县财政增长速度远不能满足财政供养人员经费增长的需要。尤其是为了缓解干部职工工资逐年增加等一系列刚性支出压力,前几年,我县采取了一系列节支措施,包括只发职务、级别、基础、工龄四大块工资并对四大块进行压减,不安排生活补助、降温、防寒等政策性经费,不安排单位公用经费。直到2004年,财政才取消对四大块工资压减,但其他政策性经费仍不安排。同时,长期以来,为了能发四大块“排骨”工资,还挤占了不少专项,并向金融部门举债678万元。正因为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运转十分困难,依靠上级财政补贴过日子,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2、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交通方面。县到乡公路目前已经改造了3条78公里,正在改造的有2条36.35公里。其他情况是:全县有233个村800.8公里实现了通达但末达到通畅标准;县到乡有10条240公里末改造,其中包含断头路7条;此外,目前全县还有70个村271公里至今未拉通公路。同时,县内主干道公路桥梁少。锦江河贯穿麻阳全境,将麻阳一辟为二,全长117公里,但全境内跨锦江河桥梁仅3座,桥与桥之间间隔距离太远,交通极不方便,全县有3个上万人的大集镇都没有跨河大桥,多年来成为民族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水利方面。农田水利建设停步不前,实行民族自治以来全县没有修建一座水库,农田水利都还在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本,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处于超期限带病运行状态,目前全县有病险水库54座,病险工程多,安全隐患大。城市防洪压力大。麻阳锦江河源于贵州梵净山,流经贵州省江口、铜仁等山区县,流程长,集雨面积广,加之我县重要集镇全部处于锦江河沿岸,汛期防洪任务繁重。尤其是县城,源于凤凰境内的尧里河与锦江河交汇于城市中心,两河上游共有5座电站,其中一座是中型水库,汛期泄洪给下游防洪巨大压力。为此,我县经过多年积极争取,终于在2001年启动并完成了投资达1000多万元的县城防洪大堤一期工程,但目前由于规划投资达3700多万元的二期工程资金未能到位,工程无法开工,原规划设计的防洪效益未能得到体现,且一期工程因缺少二期工程配套在汛期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电力方面。全县没有一家火电站,县内的锦和、黄土溪、马颈坳3个小型电站均系小型径流电站,网内装机容量仅2.78万千瓦,年供电量1亿度左右,且丰枯矛盾十分突出,全县全年缺电量在1.5亿千瓦时以上,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因供电能力不足,我县的金山钢铁公司、铁合金厂、硅厂等几家大的骨干企业年开工时间只有4-5个月。

    文教卫体等方面。一是负债多。由于全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极其有限,导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欠帐多、负债累累,严重制约了我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展。二是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办学条件差,目前全县仍有危房78处,面积34774平方米。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医疗用房、器械设备严重缺乏,装备严重滞后。特别是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装备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20多年来仅进行了部分翻修,42%属于危房。有些乡的乡村广播站、文化站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没有进行任何投入和建设,办公场所缺乏,设施装备简单、老化,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讯方面,目前全县百户电话在入户率为9.76,全县还有101个村未通程控,有50%的地区移动信号覆盖不到。

    3、人才缺乏

    一是各类人才总量趋少。目前,我县各类人才不足1.17万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3.3%,且大部分分布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仅有366人,占人才总数的3%;农村实用人才1109人,占人才数的9%。人才总量的偏少、分布的不平衡和不合理性,给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学历偏低,素质普遍不高。从文凭来看,大专以上学历不足0.4万人,仅占总人口1.1%,其中本科514人,只占4%,中专以下各类人才共有0.82万人,占70%;三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偏小。从技术职称来看,目前全县有专业技术人才0.4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仅92人,占2%,中级职称1458人,占34%,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当缺乏。同时,长期落后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人才外流、“孔雀东南飞”现象十分严重,高素质人才的普遍外流,给我县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资源相对贫乏,吸引外资能力差

    土地资源少。人均国土面积仅为6.6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672亩,比全省低0.21亩,比全市低0.12亩,剔除高寒山区与和因缺水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土地面积,全县可用土地资源更少,进行农业规模开发潜力有限。矿产资源贫乏。在怀化市探明的15种矿种中,我县仅有铜矿,且经过多年开采,目前已基本枯竭。其他矿种储藏量不多,品位不高,开采难度大。森林覆盖率低,我县共有林地10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3%,活木蓄积量102.08万立方米。人均林地不足3亩,比全市低1.87亩,森林覆盖率比全市低7.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县近几年出口的产品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能耗、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加上我县缺乏外经贸方面的专门人才,对我县扩大外经贸工作成果形成直接的制约因素。

    三、加快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全面实施三带动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即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区域带动、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开放步伐,借助外力实现麻阳跨越式发展;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开放带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创造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不断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加快产业发展,以优质资源、优良资产和优势项目为重点,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引导外来资金重点投向资源开发、城市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商业旅游等服务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歧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扩大经营领域,在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大力推进城市带动。“十一五”期间,县城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总体要求,抓住高村镇列入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机遇,不断加快扩容提质步伐,推进农村城镇化。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好城市建设。创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水平。坚持城镇建设项目布局与环境资源保护、空间管制并重,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的完善和报批工作。以锦江大桥建成为契机,按照近期以江东开发为重点,远期向岩门方向扩容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围绕“一城三区”的总体格局,改造城北,提升城南,开发城东,基本形成“一带、二园、四区”(尧里河生态休闲风光带、文明山森林公园、漫水盘瓠文化公园、行政中心区、工业园区、老城商贸区、花园式居住社区)三大规划结构。加强规划管理,落实临街门面和小区建筑外观造型审批制度,鼓励发展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各类建筑,突出城市建设的民族特色。结合撤乡并镇,着力构建以高村镇为龙头,锦和、吕家坪、江口墟为重点,兰里、石羊哨、郭公坪、尧市、板栗树为支点的城镇网络,努力形成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小城镇群体。以科学的理念经营好城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将城镇土地使用权、公用事业设施经营权实行公开竞价出让,探索将城区广告使用权、路街冠名权等无形资产推向市场,最大限度地以地生财,以资生财,盘活城市基础设施资产。通过“向上争”、“县外引”、“财政挤”、“民间筹”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县青少年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中国苗族文化长廊、县殡仪馆和公墓地的建设步伐;利用国债资金贷款,逐步实施县城滨江大道、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供水管网配套改扩建等一批项目;积极跟踪209国道和308省道县城段绕城改造、县城防洪大堤续建等项目;争取在县城下游建一座拦水坝,改善县城生态环境;继续做好城市供电、供水、通信等管网改造,完善部分小区、主次干道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以科学的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抓好县城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努力提高公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为市民营造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坚持依法管理城市,进一步规范城区经营、交通、建设秩序;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城市人性化管理;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让“城市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意识,让尊章守法、爱护环境、美化城市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继续落实“门前四包”、环卫保洁等各类行之有效的市容市貌管理措施,调动各部门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努力创建全省卫生城市。通过全面加强城市管理,使城市既充满活力和生机,又协调有序和健康地发展。

    大力推进区域带动。立足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优势,充分发挥“两路一江”(公路、铁路沿线和锦江沿岸)区域带动作用。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焦柳铁路、渝怀铁路、209国道、308省道沿线以及锦江沿岸乡镇,着力构建八个经济区域。在农业方面,构建以隆家堡、岩门、高村、谷达坡、绿溪口、兰里等乡镇为重点的冰糖橙和优质小水果生产区域;以兰村、绿溪口、兰里为重点,构建麻阳鸭和锦江白鹅为主水禽养殖区域;以岩门、高村乡、锦和、绿溪口和兰里的部分重点村为主,构建商品蔬菜生产区域;大力实施工程造林,全面封山育林,构建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经济区域。在工业方面,以锦江河为主,构建水电工业开发区域;以吕家坪、江口、长潭、尧市为主,构建矿产品加工工业区域;以县城和锦和为主,构建农产品加工工业区域。在旅游方面,以县城、石羊哨、兰里为主,构建旅游经济区域。

[麻阳苗族自治县统计局  龙开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