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河西新区商贸物流业调查报告

来源: 时间: 2007-06-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根据市政府的安排,我们对河西新区的商贸物流产业进行了历时1个月的专题调查。通过对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个体经营户等经济主体的经营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有关企业家、经营户对新区经营环境的看法和建议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和设想。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河西新区的商贸物流发展现状
   
    河西新区成立于1995年5月, 1998年8月成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7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1万人,常住人口3万人,流动人口5万人。目前新区的主导产业是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餐饮住宿业和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商贸物流业正在蓬勃发展,已成为其支柱产业。到2006年,现已有16个专业批发市场,日成交额1790万元;3个物流市场已初现雏形,年商品交易额突破亿元。
 
    1、商贸市场蓬勃发展。到2006年末,河西新区有专业市场16个(其中已营业11个,5个还未营业),2007年在建的有2个。已建成的16家专业市场共完成投资额 25.75亿元,占地面积67.7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59.26万平方米,其中室内营业面积56.95万平方米,拥有摊位6150个,经营商品大类品种47个,主要有粮油、酒类、陶瓷、建材、家具、灯饰、百货、家电等,商品成交额64.55亿元,从业人数0.95万人。其中,年商品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有宝庆商贸城(30亿元)、河西家电城(12亿元)和河西建材市场(11亿元)。
 
    2、物流产业方兴未艾。河西作为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初步确立,已建成医药医疗器械配送中心、湖南西部商贸物流中心怀化城区货运站等3个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总投资1.4亿元,占地面积1.21万平方米,营业面积2.86万平方米,实有摊位576个,主要商品大类品种3个,年营业额1.2亿元。
 
    3、经营商户初具规模。河西新区商贾云集。2006年,工商部门登记的经营商户数为1639户,其中企业195户,个体1444户;国税部门登记的为1303户,其中企业108户,个体1195户;地税部门登记的为1250户,其中企业50户,个体1200户;我们调查所得数为2329户,其中分类型看,企业195户、个体2134户,分场地来看,市场内1834户、市场外350户。2006年区内商贸物流业完成商品成交额达73.75亿元,其中专业市场64.55亿元,物流市场1.20亿元,市场外8.00亿元。由于河西新区商机无限、人气旺盛,不少实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先后入驻,德天、武陵城、海联、宝鑫、天凯、神龙、星旗、中设、天庆、万和、润兰、环球等实力民营企业纷纷抢滩河西商贸物流产业。
 
    4、财源建设作用突出。据调查,2006年河西新区商贸物流业应缴税费5076万元,其中专业市场2849万元,物流市场273万元,市场外1954万元。应缴税费100~1000万元的市场有6个。
 
    二、几点体会
   
    调查过程中,河西新区管委会在把握时代特征、抢抓历史机遇、探索改革路径、营造发展环境方面的务实作风和奋发风貌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结合调查任务,在深受河西短短几年所发生深刻变化所鼓舞的同时,我们对河西新区的发展尤其是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也深感一些忧虑。主要是:
 
    1、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河西新区的支柱产业是以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餐饮住宿业和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工业比重严重偏低。2006年河西新区只有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只有0.55亿元。另有部分零星前店后厂式个体加工,全年总产值0.13亿元。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河西新区只能是人、财、物的中转站,缺乏其他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产业。随着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和商贸物流条件的完善,现有产业格局带来的利润率越来越低,势必难以提供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势将难以提供长久的发展动力。
 
    2、财税贡献偏低。据税务部门统计,2006年区内企业、市场和个体户共入库各种税收3892万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2.9%,同比增长38.1%。其增长幅度虽然可观,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946万元税收入库,大大低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实现税收1.8亿元)、岳阳市经济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实现财政收入0.23亿元)等先进开发区的效益水平。
 
    3、税收征管存在一些薄弱环节。①税务部门统计数据与调查情况出入较大。2006年,河西新区实现入库税收3892万元,其中河西国税部门征收1380万元,占35.5%,同比增长68.5%;河西地税部门征收2079万元,占53.4%,同比增长39.9%;正好公司缴税433万元,占11.1%,同比下降15.7%。而从此次调查推断情况看,2006年河西新区仅商贸物流业应缴税费就达6076万元,如果再加上正好公司、明珠大酒店的实缴税金(分别为433万元和48万元),河西新区2006年应缴税费就达5557万元,与入库数相差1665万元,占应缴数的30%。②存在税收流失现象。调查数据表明,河西新区市场外经营户每百元销售收入提供的税费只有2.44元,比2005年下降0.53元,也大大低于4%的税率标准。其中股份制企业由2005年的2.71元下降到2006年的2.65元,私营企业由3.10元下降到2.01元,个体则由1.84元提高到2.04元。③税负不公现象较为严重。一是税收“双定”征管施用范围过宽,相当一部分非个体工商户的一般纳税人,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双定”执行,而且核定的营业收入大多大大低于实际。二是在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业态之间的纳税负担差别很大,而且在一些相同性质、相同行业、相同业态的不同经营户之间的纳税负担差别较大。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河西新区从单位性质来看,股份制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的税费负担是2.65元,私营企业是2.01元,个体是2.04元(略高于私营企业);从行业来看,批发行业为1.77元,零售行业为4.52元,其他行业为7.53元;从经营业态来看,连锁店为2.33元,专业店为1.25元,专卖店为5.40元。专业市场之间的差距更大,平均每百元销售额的税费负担最高的前三位是3.33元(天凯装饰市场)、1.87元(农产品市场)和1.85元(万和灯饰城),最低的前三位是0.14元(宝庆商贸城)、0.21元(粮油市场)和0.25元(河西家电城)。
 
    4、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组专门就河西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总的来看,河西经营户对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满意,尤其是对河西管委会在积极招商引资、维护经济环境、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满意度很高。但也提出了一些不满意的意见,比如河西市场发展的规划性、协调性较差;河西以及市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建设的规划、质量、工期和施工环境不理想;个别部门存在乱收费现象(比如普遍反映的气象部门强行收取避雷设施安装费等)等。
 
    5、调查难度相当大。河西市场的主体基本上是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他们对统计调查的配合程度十分低,尤其是涉及其经营状况统计数据的提供十分敏感、顾虑重重,使得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大打折扣。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优化河西产业结构。河西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河西应该在立足商贸活区、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商贸物流产业的同时,密切结合大力推进新兴工业化的总体战略,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现代商务。我们建议适时启动小商品加工区,满足一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的强烈愿望和现实需求。条件成熟的话,我们建议将鹤城区鸭嘴岩工业园并入将来的怀化经开区,充分挖掘沅水流域的航运潜力,为打造沅陵——辰溪——溆浦——怀化——芷江沅江工业带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加强与规范河西税收征管。在切实维护企业和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他们的经营积极性和维护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和省政府规范税收征管的政策。一是对管辖范围内的纳税对象进行一次清理,严格区别对待一般纳税人和个体经营户,不得将一般纳税人作为个体经营户对待实行税收“双定”;二是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文明素质。三是适度增加河西税务部门收入征收计划任务,使河西的税负达到较为正常、合理的水平。
 
    3、扩大开发区范围,调整管理体制。我们认为,河西经济总量的积累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发展正处于突破前的临界阶段。2006年仅商贸物流业的成交额已达65.7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从业人员已达1.16万人。可是河西目前的可开发空间十分有限,严重制约其飞跃式发展。因此,有必要扩大开发区的空间范围和职能范围,建立更为坚强的开发区领导机构,和更为有效的、开发区与行政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
 
    4、进一步优化河西经济环境。建立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进一步规范河西新区管委会目前职能管辖之外的有关市直部门的行政行为。
 
 
[怀化市统计局 综研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