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怀化市财政执行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政策,市委、市政府下大力狠抓经济发展,地方财政连续增长,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连续两次调资得以落实,对全市工资总额的上升和人均工资上一个新台阶起了大力拉动作用。2006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报酬为3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单位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为15097元,增长15.3%。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4.1万人,比上年增加0.57万人,增长了9.7个百分点。2006我市工资增长从业人数上升与现实大环境有一致性,劳动工资各项指标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单位从业人员同比增长
2006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41045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673人,增幅2.4%,其中在岗职工22516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733人,增幅0.8%。从业人员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我市经济持续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就业岗位的增加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分析2006年全市从业人员的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从经济类型分组看:国有经济从业人员178280人,比上年增加354人,增幅0.2%;集体经济从业人员16566人,比上年增加17人,增幅0.1%;其他各种经济从业人员46199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302人,增幅13%。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171257人,增加1039人;集体经济在岗职工14004人,增加251人;其他各种经济39908人,增加2521人。
(二)从企业、事业、机关分组情况看:企业从业人员99048人,增加3768人,增幅4%;事业单位从业人员99040人,增加1641人,增幅1.7%;机关从业人员42957人,增加272人,增幅0.6%。其中企业在岗职工86157人,增加106人;事业单位在岗职工96520人, 增加1386人;机关42492人,增加241人。
(三)从行业分组情况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建筑业,水利、环境,房地产业,居民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制造业是增幅较大的行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采矿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一定幅度的减少,详细情况见表一:
(四)从产业结构分组来看: 单位从业人员集中于二、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为4803人;第二产业为67037人;第三产业为169205人,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例为2:27.8:70.2。2005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例为1.9:27.02:71.0。与2005年对比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缓解就业压力有其特殊优势,是未来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产业。
二、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加
(一)劳动报酬总额增幅较大。受从业人员数量增加、政策性增资、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怀化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35654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0971万元,增幅16.7%,其中在岗职工劳动报酬总额342379万元,比同期增加46782万元,增幅15.8% 。
1、从经济类型分组看:国有、集体及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分别为277624万元、18680万元、6024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7863万元、1475万元、11633万元,增幅为15.8%、8.6%和23.9%。
2、从企业、事业、机关分组看: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分别为135216万元、151974万元、69356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4%、16.9%和21.9%。
(二)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稳中有升。2006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15097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05元,增幅15.3%,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3368元增加到15425元,增长15.4%。
1、从经济类型分组看:国有经济增幅最高为16.2%,年平均工资15806元;其他各种经济平均工资1349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9%;城镇经济平均工资1175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
2、从企业、事业、机关分组看:机关年平均工资最高,为16244元,比上年增加2771元,增长20.6%;事业单位其次,为15530元,增长15.6%;企业为14141元,比去年增长12.5%。
3、从行业分组看:除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年平均工资下降以外,其他十八个行业平均工资全部增加,详细情况见表二。
三、行业间年平均工资排位有所变化
从表二可以看出,十九大行业中,从业人员人均工资高居前三位的首次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其次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传统的具有垄断性、新兴行业或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行业位居其后。
四、思考与建议
尽管我市在劳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就业问题仍是我市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怀化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只有不断的拓宽就业渠道,增加人民收入,才能保证全市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解决就业问题靠发展。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提高收入的火车头,只有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解决就业问题靠调整。一是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注重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增加和扩大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较多的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劳务输出,鼓励非正规就业,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进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三)解决就业问题靠政策。一是扩大政策扶持范围,扶持对象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长期失业人员、青年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二是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困难群众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援助。三是向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免费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四是加大政府财政对促进就业的投入力度。
(四)解决就业问题靠服务。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举办的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劳动力买卖双方提供一个畅通的双向选择的渠道。
[怀化市统计局 李松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