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怀化——怀化撤地设市1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 时间: 2008-04-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怀化地区撤消,正式成立地级怀化市。这既是怀化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标志着怀化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的前夜,怀化经济借助这股强劲的东风,张开饱满的风帆,驶入了平稳、健康、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辉煌的成就

    从经济实力来看,全市生产总值(GDP)从1997年的160.0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08.30亿元,增长1.55倍,年均增长9.8%,是怀化历史上发展最快的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3453元(约合417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8971元(约合1179美元),10年间实现了由温饱型阶段向初级小康阶段的迈进。

    从经济结构来看,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38.2:23.7:38.1转变为2007年的23.6:33.2:43.2,产业顺序由“一三二”调整为“三二一”,标志着现代工商业已经完全超过了传统农业,成为占优势地位的主导产业,10年间完成了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工商经济结构的嬗变。

    从“三化”进程来看,全市工业化率由1997年的20.8%提高到2007年的29.3%,即将迈入30%的初级工业化阶段。以怀化工业园和怀化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及泰格林纸40万吨纸浆和汇源20万吨浓缩果汁等项目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电力、矿业、林产、食品、医药、轻纺、化工、建材等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城镇化率由1997年的16.6%提高到2007年的33.1%,市区建成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加到42万,城区生产总值达到88亿元。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产品优质率达到52%,建成工业原料林、中药材、果蔬茶等产业基地380万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94家,初步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良性循环,过去“小马拉大车”的城乡格局有明显改观。

    从财政实力来看,全市财政总收入从1997年的10.4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6.43亿元,增长1.52倍,年均增长9.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7.61亿元增加到17.21亿元,增长1.26倍,年均增长8.5%。全市财政由全力确保机构运转的“吃饭型”财政逐渐演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并重的“公共型”财政。

    从生活水平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4538元增加到2007年的9217元,增长1.03倍,年均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525元增加到2480元,增长62.6%,年均增长5.0%;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45.3%和60.1%降低为43.4%和5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65.99亿元增加到281.4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1389元增加到5541元。居民生活水平由追求温饱的“生存型”逐步提高到追求享受的“发展型”。

    从消费能力来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7年的49.2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3.34亿元,增长1.71倍,年均增长10.5%。加盟、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佳惠、飞达、德友、怀仁等本土商业品牌不断崛起,肯德基、ITAT、步步高、家润多、苏宁电器等商业巨头抢摊怀化。餐饮、住宿、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方兴未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金融、保险、证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住房、汽车、通讯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万元级消费过渡到十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级消费。

    从发展后劲来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由1997年的22.1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46.72亿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20.8%。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相继落成,芷江机场开通了北京、广州、长沙三条航线,邵怀、怀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怀化没有空中航线和高速公路的历史。渝怀铁路建成通车,怀化火车站完成改造,站前广场正在改建,铁路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天星东路、湖天南路、环城路、舞水二桥以及金海广场、五溪文化广场、香洲广场、天星广场等相继开工或建成,启动了太平溪综合治理工程、医疗废弃物处理站、第二垃圾处理场、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工程,怀化正在日益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和经济繁荣的区域性“双中心”城市。

    二、历史的驿站

    10年来,怀化经济建设的成就是催人奋进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事业的发展是蓬勃向上的。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原怀化地委、人大、行署、政协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的基础,离不开新的怀化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离不开怀化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和奋发进取。
回顾10年的发展,我们认为主要的成功经验有:

    1、把握正确的发展思路。撤地设市以来,历届班子在准确把握形势和民意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带领全市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怀化实际的、加快发展的道路。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的发展,先后实施了“一个目标、三个加快”、“工业突破、西部突围”和“双中心”战略。这些阶段性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既前后衔接又层层推进,基本实现了每一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了怀化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有力推动了怀化的资源开发和经济起飞。

    2、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按照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市委、市政府先后对工业、商业、农业、林业、财政、城市管理、政府机构和要素市场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实现了战略意图,收到了明显的改革“红利”。一是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效展开,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二是以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为重点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大为减少。三是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城区规划与土地实行高度统一管理,城市综合执法与公用事业管理实现分离,城市建设融资能力大为增强。四是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土地、矿产、技术、产权等交易行为逐步规范。培育资本市场取得突破,辰州矿业成功上市。

    3、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市委、市政府立足怀化实际,提出了“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发展思路,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富民强市的重要生力军。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出台了28条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了怀化民营经济、民间投资和民办事业的大发展,涌现出了金石、金大地、武陵城、德天、东兴、海联、佳惠、步步高、飞达等民企巨子。到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20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7%。

    4、始终不渝改善民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依靠民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谋发展,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促和谐。一是全力实施“8件实事”。努力扩大城镇社保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抓好农村扶贫、“五保”、低保、移民开发、合作医疗、农网改造、饮水工程、“村村通”、“通达”“通畅”工程、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等工作,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稳定。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村民自治,持续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三是高度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社会新阶层的培育。积极鼓励支持群众的创业热情,引导规范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将之培育成怀化的龙头企业和参政议政的合作伙伴,使之成为怀化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三、远方的召唤

    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建设区域性“双中心”战略目标是怀化下一个10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引。宏图已经绘就,轮廓已经清晰。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怀化完全有可能在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上奋蹄疾驰,奔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一是经济实力上一个大的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到2010年将跨上600亿元台阶(按2007年价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3.2%;到2015年将跨上1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3%;到2020年将跨上2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3.6%。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将跨越40000元,超过7000美元。

    二是新型工业化实现大的突破。到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将接近1000亿元,工业化率达到47%,基本实现工业化。重点产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确立,其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

    三是现代商贸物流业有大的发展。到2010年全市商贸物流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10亿元、2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第三方物流在全部物流业务中的比重达到35%以上,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初步建成;到2020年全市商贸物流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480亿元、8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第三方物流在全部物流业务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形成,并具有核心竞争力。

    四是城镇化进程迈出大的步伐。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怀化中心城市辐射功能明显增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8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人口增加到60万人以上,路网结构合理,配套设施齐全;财富积聚中心初步形成,成为人们安居乐业和投资兴业的旺地。

[怀化市统计局 胡少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