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对辰溪县农资价格的调查分析

来源: 时间: 2009-02-0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为了及时跟踪中央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了解目前农民生产负担,2008年末市局农调队赴辰溪县对该县的农资市场以及农资连锁机构的销售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走访了中南门码头、沅水桥头、辰州市场几个较大的农资商店情况,有关情况调查如下:

    一、农资价格全面上涨

    调查发现,农资市场价格从2007年11月起价格逐渐上涨,各种农资的价格都比上年有明显上涨,绝大部分农资价格居历史最高水平,农资价格上涨持续时间长,而且上涨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明显的遏制。由于世界金融风暴冲击,2008年8月后部分进口品种起价格略有下降。

    1、肥料方面:农用复合肥、进口钾肥、尿素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其具体价格水平为:
⑴资江尿素每吨零售价格2300元 — 2400元,比2007年同期1950元 — 2000元上涨13% — 16%,比当年8月的价格3000元下降了20%。⑵碳铵每吨销售价700元 — 720元,比2007年同期560元 — 600元上涨20% — 25%,比当年8月的价格750元下降了7%。⑶进口钾肥每吨销售价3100元 — 3200元,比2007年同期2200元 — 2300元上涨40.9%,比当年8月的价格3300元下降了6%。⑷25%国产复合肥每吨销售价1700元,比去年同期1460元上涨14%,比今年8月的价格1800元下降了6%。⑸40%国产复合肥每吨销售价2500元,比2007年同期1900元上涨26.9%,比当年8月的价格2600元下降了4%。⑹国产钾肥每吨销售价2400元,比2007年同期2000元上涨17%,比当年8月的价格2600元下降了8%。⑺地膜每吨销售价1340元,比2007年同期800元上涨41%,比当年8月的价格1400元下降了4.3%。⑻棚膜每吨销售价1400元,比2007年同期1200元上涨14.3%,同当年8月价格持平。

    2、种子价格一般性上涨。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常规稻种目前种子供应量相对充足,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稻种“两优培九”32元/公斤、“金优207”14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0.9%、2.9%;“Ⅱ优58”10.3元/公斤、“Ⅱ优838”10.5元/公斤,同比分别下跌2.8%、3.6%。棉种“湘杂棉3号F1”160元/公斤、“湘杂棉3号F2”16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10.3%、14.2%;“湘杂棉5号F1”101元/公斤,同比下跌30.4%。油菜、白菜、辣椒、茄子等品种的种子价格都有所上涨,但平均一包的涨幅在0.2到0.5毛之间,大多农民都可以接受。

    3、农药方面价格上涨或变相上涨。从目前市场行情看,今年农药价格大部分上涨。怀化市农药价格整体水平上涨10%左右。其中,杀虫双3.81元/公斤、草甘磷6.03元/公斤、敌敌畏19.2元/公斤,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19%、34.6%、4.3%;氧化乐果价格为18.65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跌3.4%。

    二、价格上涨的原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资料受国际、国内大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人工费上涨等诸多因素,其价格上行指数较高。怀化市属外源性市场,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商品均需从地外调入,受制于外市、外省厂商,因此市场价格呈现“水涨船高、水落船低”的态势,销售价格水平取决于进货价格的高低。目前,造成化肥尤其是复合肥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一)进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主要销售的肥料如资江尿素现行每吨进价2100元,碳铵每吨进价640元 — 690元,进口钾肥每吨进价2900元 — 3000元,25%复合肥每吨进价1300元 — 1350元;40%复合肥每吨进价2400元,;国产钾肥每吨进价2200元

    (二)运输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受成品油价格上涨、货物运输过路、过桥多重计费等因素的影响,农资运输费用进一步增加,如怀化至辰溪县城运杂费由原每吨37元增加到55元,增长48.6%,辰溪县城到各个乡镇由每吨55元增加到65元,增长18.18%,各个乡镇至农民家里由每吨65元增加到72元,增长9.7%。

    (三)销售的中间环节过多。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各县农资进货渠道主要是怀化,因受资金、经营场地、经营规模、生产季节等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经营企业或个人没有足够的农资储备调剂能力,无力直接从工厂进货,只好从代理商进货,从工厂 — 代理商—批发 — 零售 — 农民,实际上巳经过了三至四道流通环节,从而导致化肥价格高位运行,价格层层加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用肥的经济负担。

    (四)经营规模小,连锁超市少,农资储备量少。

    从辰溪调查的16家经营户来看,目前只有一家连锁超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储备仓库,其余15家基本上是以店代库或前店后库,农资储备的数量明显不足,这15户中最多的每户库存20吨,最少的只有2-3吨,如遇上化肥资源紧张和农民集中购肥时,往往容易出现市场供应脱节,根本无力对市场价格进行有效调控。

    (五)农资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管理不规范。

    根据农资经营户反映,农资市场的监管政出多门,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农业局等部门多头监管,容易造成管理盲区和漏洞,形不成监管合力。农药、种子、化肥市场放开后,拓宽了化肥等农资的流通竞争渠道,丰富了农资产品的供应,给农民的购买带来了便利。从价格管理形式上看,化肥出厂价格是以政府指导价来控制,零售价格(尿素、复合肥除外)是流通企业、个人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没有价格约束,因此对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很难调控。职能部门又因人力、物力限制和本位利益的考虑,重收费、轻管理,农资市场监管往往不到位,种子、农药、化肥等品质、价格得不到保障。

    三、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带来的影响

    (一)增加了种植业生产成本,不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农资价格一路攀升,到2008年已经是连续十二年上涨。尽管农副产品的价格同样一直呈上涨趋势,但就2008年而言,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更大,农民实际收益已经受到一定的影响。据农业部门调查测算,因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成本同比增加20元-40元/亩,大棚瓜果菜种植成本增加40元-70元/亩,导致农民种植和养殖成本进一步上升,增加了农民的支出,加大了农业的生产投入。化肥、饲料等农资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增收空间。

    (二)弱化了中央各种财税惠农政策效应,影响了农民增收。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连续多年下发“1号文件”,并出台了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从调查情况看,这些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有相当一部分被农资涨价所抵消。据调查统计,辰溪县由于价格上升,仅冬耕用肥一项较2007年就多支出2000万元。

    (三)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影响了农业生产规模。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为了减少成本的投入,减少施肥用量。特别是进口化肥今年以来价格上涨较高,一些农民为降低成本只好转向购买国产或是非品牌、低含量的农资产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影响。另外,对于部分销路不好、价格行情低迷的农产品干脆放弃了耕种,造成耕地荒芜。

    四、几点建议

    从长期来看,农资产品的价格上涨不可避免。从供给来看,农资的主要生产原料如天然气、煤、石油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从需求来看,随着种养技术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资消费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供求两方面共同作用,必然会拉动农资价格的上涨,可以说农资价格难回“廉价时代”。农资是生产的源头,农资价格上涨,势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也会造成来年农产品价格的上扬。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升幅继续加大,将直接制约农民生产投入规模的扩大,农民有可能会缩小生产规模。因此,农资价格的上涨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1、加强对农资价格监测和调控。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农资价格的监测,密切关注农资市场的价格动态,及时了解农资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严厉打击流通环节的囤积居奇行为。同时,要落实对农资生产企业在税收、运输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如:免征化肥生产增值税政策,确保供给。价格主管部门要及时抓好化肥价格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化肥价格违法行为,确保农资价格基本稳定。
    
    2、切实落实对农民的优惠政策,保障各项“直补”到位。2008年国务院决定再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每亩粮食种植面积的农资综合补贴达到100元,基本上可弥补目前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支出,使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高于化肥价格上涨影响农民增加的支出,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3、积极推广科学使用农资技术。在化肥施用上,要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契机,指导农民合理用肥,尽可能地减少用量,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在农药施用上,要严格按照用药程序,掌握用药时机,避免浪费;在农机使用上,鼓励专业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等。
    
    4、培育大型农资批发市场。在怀化以及有条件的县(市)可建立一定数量具有一定规模的农资批发市场,实现采购、运输、销售一条龙运作,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使化肥、农药等农资低价、快速的到达农民手中。

    5、要继续加大“打假护农”力度,还可考虑控制化肥出口,鼓励进口。同时建立健全农资淡季储备制度。利用淡季农资价格较低的优势,增大淡季储备量,并建立政府储备,有效平抑市场供应价格。

[供稿:怀化市统计局 曾军 郑丹]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