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速怀化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来源: 时间: 2010-09-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信息和信息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方向起着决定作用。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国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推进,走“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

  信息化是建立在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具备高素质运用人才的基础之上,在怀化这样工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实现“两型”融合,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困难重重。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怀化应采取何种与经济现状相适应的具体措施,来推动信息化产业发展,有力推进我市“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进程,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值得我们进行认真探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深入溆浦湘维、辰溪中盐株化顺达、洪江区华光生物等10家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了调研。

  一、目前怀化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一)信息化基础总体薄弱,工业企业信息化状况参差不齐。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542家,其中:拥有计算机网络的企业为101家,占18.6%;有电子商务采购企业43家,占7.9%;有电子商务销售企业11家,占2%;电子商务采购金额与销售金额分别为1034万元、6237.4万元,与当年393亿元的工业总产值相比更显微小。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相关指标则更是低得让人触目惊心,2008年全市1869家规下工业企业拥有计算机的仅228家,占12.2%,拥有网络企业仅6家,不足1%,而其他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为0;而这次调研情况与经普数据得出的情况总体上大致相仿,例如员工规模达百人的鹤鸣精细陶瓷厂的财务账目仍是手工记账。由此可见,怀化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基础薄弱,工业企业信息化运用程度及实现信息化的条件参差不齐问题突出,除极少数规模大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外,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数量庞大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在硬件和应用方面都处于极低的水平。

  (二)本地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尚未起步。截止目前,怀化市达到限额以上条件的软件服务业企业数尚为零,能够承接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本地服务业企业寥寥无几。在调研中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极少能够在本地得到专业支持,所有的信息化建设大项目都不得不与发达城市的信息服务公司合作。

  (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综合运用能力偏低。在调查中发现,少数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是上级作为任务安排下来,由极少数技术员承担,信息化的外在设计多为专业的ERP系统加OA加网站加电子商务的模式,表现形式时尚、先进。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员工,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高,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使已建成的信息化手段多空置为企业的装潢和摆设。其它一些规模较大独立的工业企业的信息化,由于受到资金、人员素质和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等方面的制约,多数只是进行了互联网接入,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信息或网上发布信息的简约信息化建设,极少将信息化技术用于工业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

  (四)信息化推进方法不够细致完善。近年来,怀化市加大对信息化投入力度,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制订并实施了多个信息化试点方案,但总体效果却差强人意,全市工业企业在信息化水平上呈现高低分化的明显特征。大型国企在国家政策的直接扶持下,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例如溆浦的湘维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建成一个硬件平台过硬,软件平台成熟的信息化体系,并切切实实地尝到了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该公司目前的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已由2005年的403天,下降到191天,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一倍多,库存物资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2000万元,减少了物资的积压。而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直接拉低了怀化整个区域的信息化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由于信息化投入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加之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操作人员应用新建立的信息化系统会耗费一定的磨合时间,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就是政府信息化建设进程步伐较慢,没有针对行业特点进行细化和分类指导,行政的示范、推动作用发挥不够。

  二、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的建议

  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要重点从企业外部环境入手,政府先行、企业互动,技术与人才并重,做到“纲举目张”,具体说来:

  (一)加快政务信息化,带动区域信息化进程。相对于企业的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建设更容易实施。政务信息化建设应当起到示范、引领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推进工业信息化进程乃至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领头作用。因此,政务信息化建设,要发挥好宏观调控与引导职责,建立健全协调一致、职责明确、运转有效的管理机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工作监管、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日常事务处理、上下工作联系、横向工作往来等方方面面,处处表现出直接、方便、快捷、高效、准确的优越性;在性能上要与全社会各行业信息网络相联接,迫使各行各业加速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跟上政务信息建设的步伐,自觉融入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之中。

  (二)优先打造区域性工业信息港。建立功能完善的政务信息网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同时运用和管理人员素质也不是一蹴而就,有一个培养过程。在现有条件下,政府有限的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分类众多的各行业多样化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因此,可以考虑集中有限的资源,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工业企业为服务终端,构建一个集工业产品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技术经验推广、生产指导、促进校企合作的综合性服务工业信息港。在这个信息港中不仅使众多的工业企业体验到信息化的优越性,同时也带动了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发展。构建这一服务平台应注重以下三方面特点:

  1、经济性——以互联网为平台。互联网接入模式简单可行,以此为依托建立的网络平台投入相对较少,运行、维护及企业登陆成本相对低廉。

  2、效率性——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在平台的推广上,辅以相应的行政手段和措施,将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其影响度,扩展其服务覆盖面;从技术上,可在电子政务系统预留接口,将便于逐步完善的部门职能服务及时跟进,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内容和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3、集成性——综合性服务平台。一是工业产品供求信息统一发布功能。在区域内,可促进企业供求信息有效对接,增加工业品市内交易份额,提升企业抵御外界市场风险能力;在区域外,统一平台将有效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升全市企业整体竞争力;二是技术经验推广功能。相对与传统的技术经验推广,网络平台上的推广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方式更经济便利。主办方不需要租场地举办推广会议,参与企业也不需要派人到现场赴会,在节约了资金的同时也减少了人力物力耗费,降低了新技术进入生产的成本和门槛,提升了成熟技术的普及广度及速度;三是产学研结合功能。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交流平台的建立,使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项目经费,实现以产促研;另一方面也使企业能够获得更贴身的技术支持,使新技术能够更快地转变为生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以研增产,最终实现双赢。

  (三)扶持一批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政府可以选择一批基础好的企业进行示范,以资金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预见,一方面示范企业在资金节约、成本压缩、销路拓宽等方面切实尝到信息化建设的甜头时,会自觉地增加信息化投入。另一方面,业内企业在看到示范企业信息化效益时,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也会进行信息化建设。在这一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还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每年开展检查评比,对信息化技术很重视并且运用得好的企业,给予宣传推介、表彰奖励,从而形成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仅能够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有意识地扶持培养地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服务业企业落户怀化。这样既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我市信息服务业的水平,又能够促进本土信息服务业企业与先进企业的交流,为我市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后续动力。

  (五)重视人才培养,努力提升全员信息化素质。全员信息化素质的提高是靠积淀的,必须依靠教育和培训。政府主管部门要将提高企业信息化运用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根据怀化市工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教育方案,有效地培养企业信息化使用人才,提高信息化运用能力。

[供稿:怀化市统计局郑竹韵 杨钦]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