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时间: 2010-10-1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一、“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

  “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和影响怀化市未来5年(2011年—201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各项工作的根本规划。“十二五”规划是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酝酿产生的,为实现两个“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过渡,有必要对“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成就和亮点

  1、GDP等总量指标超额(提前)完成。2006年至2009年全市GDP分别增长12.7%、12.9%、13.0%、13.7%,预计2010年GDP增长13.5%,5年平均增长13.2%,比“十五”时期提高3.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市GDP增速稳步迈上两位数平台,上升通道更加巩固,增长曲线比较平滑。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政策措施力度最大、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增长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说明:2008年以前年份GDP数据,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进行了修订。)

  2、经济社会结构更加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9.6:32.1:48.3%预计调整为2010年的14.2:41.6:44.2%,工业增加值预计占全市GDP的36.6%,城镇人口预计占全市总人口的37.2%,非公有制经济预计占全市GDP的55%,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3、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工业增加值预计2010年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25.1%,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达604家,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4亿元,年均增长28.3%。辰州矿业成功上市、骏泰浆纸顺利投产等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怀化工业园一期建设初具规模,入园核心企业达22家。产值过亿元的规模企业预计达到112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到11%,超过目标任务。

  4、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2009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84.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6.2%,比2005年提高7.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双中心”战略和“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目标,4年来市本级相继启动交通、商贸、物流、环保、市政、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重点建设项目59个,预计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81.7亿元。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5、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25元,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166元,年均增长6.6%;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5%和58.7%。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7793元,比2005年增加3590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1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9.1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2.1部、家用电脑38.3台、手机152.3部,分别比2005年增加1.7部、15.5台、53.5部;人均旅游花费119元。

  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2009年文教科卫支出达到32.98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28.2%,预计2010年有望达到30%,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初中、高中、高校毛入学率有望达到99.5%、81.6%和23%,基本实现98%、85%和23%的目标任务;农村综合住院实际补偿率达到53%、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1.8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控制在4.5%的目标之内。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和不足

  1、经济发展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从总量指标来看,2009年怀化GDP为559.5亿元,仅居全省第12位;财政总收入41.6亿元,仅居全省第9位;一般预算收入28.0亿元,位于全省第8位。从人均指标来看,怀化人均GDP为12041元,仅居全省第12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4元,仅居全省第1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905元,仅居全省第13位;人均财政总收入913元,大大低于全国、全省的5143元、2353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950元,大大低于全国、全省的16888元、11663元;人均工业增加值4222元,大大低于全国、全省的10112元、7531元。从结构指标来看,怀化城镇化率为36.2%,低于全国、全省的46.6%、43.2%;工业化率为35.1%,低于全国、全省的40.1%、37.2%。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倍,预计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9倍,高于全国的3.3倍、全省的3.1倍,也比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3.4倍的差距有所扩大。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居高不下(50%以上),高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2.2个百分点,城乡发展不够协调,二元分立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3、投资效果、投资结构有待改善。“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速达35.2%,比“十五”期间提高13.0个百分点,投资效果系数却由2005年的0.57降为2009年的0.31(全国是0.23,湖南是0.24),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下降,投入产出效率有待提高。投资效果有所下滑的关键原因是第二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比重有所下降,2009年第二产业和工业投资比重分别占全社会投资的37.5%和35.9%,分别比2006年降低11.5个和6.2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投资所占比重不到2%。

  二、“十二五”期间怀化经济走势展望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交互显现。初步研判,“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怀化的经济发展将分别呈现如下趋势:

  (一)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发展道路曲折缓慢。在全球大规模的经济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逐渐走出本轮衰退,开始缓慢复苏。预计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进入复苏和恢复增长阶段,全球通胀相对温和,总体形势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7月8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至4.6%,而2011经济增长预测维持4.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报告中显示,201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分别增长2.3%和6.3%,2011年增速将达到2.4%和6.5%。但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仍然很脆弱,阻碍经济复苏的因素依然复杂多变,如失业率居高不下引起消费信心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房地产市场恢复尚需时日,产能过剩问题等都比较突出。

  (二)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良好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恢复增长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稳定,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背景下,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计,我国经济2010年增长将达10.5%, 2011-2014年均增长9.6%;通胀率2010年为0.6%,2011-2014年在2%左右。今后几年我国将迎来“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机遇期,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黄金调整期。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在“绿色技术”领域拥有明显竞争优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等因素,将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三)怀化经济将在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地区间激烈竞争中保持较快增长,并实现赶超发展。怀化是全国地级市中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45个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中药材、森林、矿产、水能资源都非常丰富,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的主体地带。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和丰富的资源为怀化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2009年,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全市经济仍然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全省排位有所前移。今后几年,随着中国西南(怀化)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新商业步行街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怀化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将进一步确立;新加坡工业园已进入了实质性规划建设阶段,10年内有望打造成为省内一流的产业园区,将推动怀化工业大步迈上新台阶。怀化地处中西部的结合部,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低廉,承接产业转移具有较大优势。据相关材料分析,仅粤、闽、浙、苏等地需要转移出来的产业产值就达1.4万亿元。正在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湘西地区大开发战略,以及中央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都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机遇,就能有力地促进怀化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怀化经济实力依然不强,产业发展比较滞后,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较大,节能降耗减排困难重重,未来几年与市州竞争的局面也将更加激烈。

  三、“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和怀化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设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符合国家规划的整体要求。在全面把握国家“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与时俱进,用开阔的战略眼光和创新的理念来进行指标体系设置。在吸纳以往中长期规划编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增强指标体系的战略性、准确性和前瞻性。通过深入开展调研,获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民情民意。

  2、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结合当前怀化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构筑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和“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阶段目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目标值的确立上,应充分研究怀化市现实基础,体现战略意图,符合经济运行长远态势。指标体系在设置上应着重突出:坚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培育新型战略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关注就业形势,保障人居环境等。

  3、全面、科学、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立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要求,能够反映经济、社会、环境等全方位,综合体现全市实力。指标的确立要运用专业分析方法,确保准确性、指向性、可靠性;指标数据的测量和考核既不能仅从方便测量出发而加以简化,也不能为求新求异而过于复杂以至无法量化。数据采集采取听取汇报、查阅材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考核的数据为市级数据,其来源是国家、省、市统计年鉴及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遵循上述编制原则,分经济、社会、生态3大类、10个大项、30个小项对“十二五”规划的指标体系设置如下: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因其重要性位列指标体系首项,主要分三个方面:①总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额。②结构指标。用以反映社会发展的质量以及改善状况,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化率、恩格尔系数。③人均指标。主要反映全市平均生活水平和整体生活质量,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

  2、社会指标。选取人口、教育等5个二级指标来综合反映社会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效地弥补经济指标在衡量科技、民生发展方面的不足。①人口指标。包括:人口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率。②教育指标。从反映怀化市教育的普及程度及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出发,选取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项主要指标。③医疗卫生指标。用于衡量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水平。包括:农村综合住院实际补偿率、医疗保险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医生数。④就业指标。作为广受关注的民生焦点之一,选择两个方面的指标加以衡量:新增从业人员数、城镇调查失业率。⑤科技指标。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R&D经费占GDP比重两方面来综合体现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科技创新能力。

  3、生态指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源消耗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应作为反映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性指标。①能源指标。主要通过能源的消耗量来衡量经济发展付出的能源代价,反映城市的生态状况。包括: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②环境指标。主要衡量一个地区的环境受保护程度以及环境质量,分为:森林覆盖率、活林木蓄积量、空气质量达标率、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经济增长目标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怀化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波浪式上扬趋势。自1998年以来,在经历了2000年的低谷(7.4%)之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9年更是逆势而上实现了高位增长(13.7%),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积累了一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经验。“十一五”前四年(2006-2009年)GDP年均增长13.1%。

  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在考虑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基础上,如能认真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经济建设,预计2010年全市GDP将实现13.5%的增长,“十二五”期间GDP增长速度将达到13.0%左右。实现上述目标有着充分的必要性与较高的可能性。

  1、实现经济目标的必要性

  第一,是实现赶超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为保证怀化市“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同“十五”末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益阳、邵阳、娄底、永州四市相比,怀化“十二五”发展是百舸争流,慢进亦退:

  ——在规划速度与完成情况上:“十一五”规划中,与怀化(11%)同一方阵的邵阳(10.8%)、永州(11.5%)、益阳(12%)以GDP代表的主要指标规划速度均高于怀化。从完成目标情况看,“十一五”前四年,益阳(13.3%)的GDP年均增速高于怀化(13.1%),永州(13.0%)、娄底(12.7%)、邵阳(11.7%)略低于怀化;

  ——在国民经济总量与排名上:2005年,怀化GDP总量(289.18亿元)少于娄底(302.3亿元)、益阳(307.2亿元)、永州(341.2亿元)、邵阳(360.1亿元);2009年,怀化GDP总量(559.5亿元)全省排名12位,少于娄底(568.3亿元)、益阳(591.6亿元)、邵阳(600.7亿元)、永州(640.0亿元),实现后发赶超,经济发展必然要保持高速增长;

  ——在产业结构与比重上:“十一五”前四年,娄底呈现“二三一”产业格局,怀化、邵阳、益阳、永州四市均维持了“三二一”的格局,与后三市相比,怀化略有结构优势;2009年,怀化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40.1%,高于益阳(37.7%)、邵阳(36.0%)和永州(34.0%),但与娄底(50.8%)相距较大;

  ——在地方财力上:2009年,怀化财政总收入排名全省第9位,对永州(第10,高1.42亿元)、邵阳(第11,高1.97亿元)的优势不大,对益阳(第12,高7.5亿元)的优势扩大,被2008年居后的娄底(第8,高3.94亿元)赶超;

  ——在政策条件上:至目前,湖南已有岳阳、益阳、郴州、永州4市入选商务部确定的31个“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而怀化却不在其列。

  综上所述,目前怀化的经济规模处于同方阵的末位,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质量弱于娄底,未来赶超的压力很大,但怀化发展速度和第三产业规模比娄底有优势。因此“十二五”期间怀化经济发展必须在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地区间激烈竞争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发展必须在全省排序中前移,才能保证以后发赶超的姿态向“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这一战略目标迈进。

  第二,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人均GDP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怀化市人均GDP(2009年12041元)与全省人均GDP(20226元)差距较大。按人均GDP18.0%(全省2006-2009年的年均增速)发展速度假设,忽略人口增长因素,预计2010年全省人均GDP为23870元,如需实现这一平均水平,至2015年6年间,怀化市人均GDP年均增速需达12.1%,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实现并保持相应高速。

  第三,是提升就业水平、实现社会稳定的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和谐,菲利普斯定律就揭示了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的正相联关系。奥肯法则也说明了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2、实现经济目标的可能性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从经济结构指标来看,近年来怀化市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固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相对稳定。三次产业格局由2000年的“二三一”(30.6:26.3:43.1)向“三二一”过渡,至2009年呈现出“三二一”(15.5:40.1:44.4)的良好局面。经济增长由第三产业独大、第一、二产业平分秋色,转为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关于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相符合。

  第二,消费结构日趋合理,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需求动力。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支出也随之上升,同时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日趋合理。2009年,怀化市的城镇恩格尔系数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9%、59.2%,相比2001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消费支出由以往注重“吃、穿”开始向“住、行”方面倾斜,其他发展资料的消费也不断增长,如教育、体育娱乐等支出上涨幅度比较大。消费结构整体呈现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从而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进器。

  第三,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支撑。怀化市作为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从本世纪十年以来的数据显示,怀化市的城市化率从18.6%上升至36.2%。城市化率的提升,促进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直接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等需求,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工业化进程,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支撑。

  第四,刺激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宏观政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强后盾。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提振了经济发展的信心,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如增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农村现金补贴等措施,在促进增收,增强实际购买力的同时就有效地促进了消费。

  3、经济增长的预测方案

  根据近几年的居民收入和投资情况,按照GDP13.0%的增速设定,现以GDP支出法对“十二五”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作出预测。

  (1)假定条件

  ①轻度上涨的价格空间。消费价格年均上涨幅度不超过1.5%;

  ②以不形成产品积压为代价的良性库存。社会库存增加年均增长5.0%;

  ③投资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0%。

  (2)方案:经济年均增长13.0%

  该方案的特点是:充分考虑了经济运行中的困难与向好因素,根据怀化市投资、消费、财政、外贸进出口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综合运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进行合理推定,在通货膨胀预期的前提下,符合新核算方法制度规定,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契合怀化市中期经济增长战略要求,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指导性。

  4、实现经济预测目标的支撑条件

  (1)产业结构要优化升级。按照方案的预测,2015年工业化率达到44.7%,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为9.3:49.6:41.1。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产业结构需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仍需加强,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三产业保持稳定趋势。

  (2)消费市场要更加繁荣活跃。消费支出以收入增长为前提,实现“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2015年达27075元。城乡居民收入需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0%,2015年达19688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0%, 2015年达5334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2015年达120亿元。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0.2%,2015年达731亿元;其中居民消费年均增长7.5%、2015年达401亿元,政府消费年均增长15.0%、2015年达330亿元。更加繁荣活跃的消费市场,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有力保证。

  (3)投资规模需进一步壮大,投资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作为后发展地区,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是必然的选择。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投资必须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十二五”期内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911亿元,年均增长25.0%。在保持投资增长速度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强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4)政府预算支出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加,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2015年政府预算支出需达到277亿元,年均增长15.0%。政府支出中要提高居民生活补贴,加大医疗卫生保障性支出,加大力度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四、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建议

  (一)要全力捕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机遇,深入把握在怀化市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只有全力捕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机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才会拥有先行之利,占据竞争的制高点。今年,中央继续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不变,但同时将增强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后特别是“十二五”后半期将有收紧“地根”、“银根”的可能。对此,我们一定要正确研判形势,把握好政策机遇,用足政策优惠空间,切实做好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文章。

  (二)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资源利用由高能耗向高效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作为后发地区的怀化来说,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格局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必须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的重大举措来抓,突出抓好交通、城建、能源、水利、生态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城乡面貌,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四)要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要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更大空间和更深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要引导广大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先进实用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为主要着力点,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把怀化市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变到既抓量的增长、更抓质的提高上来。

  (五)要着力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要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合理编制“十二五”期间教育、卫生等涉及民生的规划,扎实推进教育强市、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使之与怀化市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解决好事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促进和谐怀化建设。

[供稿:怀化市统计局 刘立新 米军霞 刘湘英 胡少华 张义湘 陈叶]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