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来源: 时间: 2010-10-1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它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拉动消费升级,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已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目前,随着怀化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怀化为后发山区,其文化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抗御风险、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强,面对国内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必须寻找新形势下加速怀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 怀化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2009年逐年攀升,分别为5.58亿元、6.31亿元、7.49亿元、12.85亿元、15.02亿元,呈良好增长态势(见图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的1.9%提高到2009年的2.7%,年均提

  高0.2个百分点。

  (二)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一是持续多年快速发展。2005—2009年怀化市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5.4%、14.5%、18.4%、30.9%、23.4%,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二是文化产业速度一直快于GDP和第三产业增长。2005—2009年,文化产业速度分别比同期GDP快2.8、1.9、5.5、17.9、9.7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速高1.2、0.3、5.9、20.1、11.9个百分点(见图2)。

  (三)贡献作用逐步增强。首先,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2005—2009年分别为1.93%、1.96%、2.06%、2.38%、2.58%;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2005—2009年分别为3.99%、4.00%、4.21%、4.98%、5.51%。其次文化产业对我市吸纳就业的贡献快速增强。2009年,怀化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1.5亿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49%,比2008年的0.47%提高了0.02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从业人员增速达到4.5%,超过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4.2个百分点。

  (四)产业效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10.35万元,比2008年的9.25万元多增加了1.1万元,远高于2007年的7.56万元,经济效益呈逐年提高态势。

  近年来,怀化文化产业虽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果,但其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总体实力还不强,尚处于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怀化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近几年虽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增长状态,但由于我市为后发山区,文化产业增加值本身基数小。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26%,虽分别比2007年、2006年上升了0.58、0.39个百分点,但比重明显偏小,在全省排名居后。二是内部结构亟待完善。我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在文化产业的整体格局中比例仍偏低,且存在下降趋势。2009年我市文化产业中核心层的增加值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5.0%,分别比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下降0.5、6.2、7、6.8个百分比。

  二、制约怀化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旧有文化思想观念束缚,产业意识滞后。旧有文化观念使得很多人在思想上还没有认清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研究,使得全市许多文化资源领域的开发利用还不充分,特别是基于市场潜力的诸如民间文化等资源尚待合理开发。文化产业意识的滞后,导致我市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还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文化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全市文化产业目前在不断加速发展,但文化体制改革却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制约和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尽管我市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文化市场主体的行政性干预仍然过多,使得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够,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制约着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由于条块分割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有限的文化资源无法实现优化组合,文化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较小、隶属结构关系分散的不利局面,使得文化产业行业之间缺乏联合,文化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三)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政府)的文化投资、民间文化投资和外资的进入。而目前,我市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主要依赖国有(政府)的文化投资,吸引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的能力不强,使得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其建设和改造工程受到限制。如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量的情况看, 2009年怀化市文化产业中娱乐业、文化艺术业和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合计完成投资为14329万元,其中国有(政府)完成投资合计为13310万元,占92.9%,而民间和国外投资还不到1%。由于缺乏资金来源,使得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工程受到限制,文化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较缺乏。从业人员的质量直接影响其所在行业的发展,怀化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短缺,成为直接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经普资料,从学历层次看,1.5万文化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以高中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其中具有高中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合计共达69.5%,而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只占7.2%(见图3)。从专业结构来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销售领域,其占文化产业总从业人员的57%,相对而言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人才问题的制约,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内动力不足,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五)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不够,品牌建设欠缺。怀化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合理的优化整合,使得其所实现的商业价值与之不匹配。例如,怀化市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镇古村就有30多处, 可以堪称“全国最大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和“古建筑群博物馆”,并且我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63个,位居湖南省第二。但由于全市文化基地建设步伐较慢,特别是在文化、文物的搜集整理、加工以及挖掘其内涵上还远远不够,使得我市有品牌资源,却没有形成产业和企业品牌,直接削弱了我市古城古镇古村的知名度,限制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三、发展怀化市文化产业的对策

  根据《怀化市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2010—2015年,怀化将筹资53亿元,重点推进20个文化事业和产业项目的建设。且到2015年要实现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70亿元,增加值30亿元,并打造100家骨干文化企业,其中年产值过10亿元的2家,过亿元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家的目标。可见,当前怀化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认真剖析、寻找新形势下加速怀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对于正确把握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其较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观念,树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破除旧有文化观念,树立新型文化产业观,认清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关系。一方面,发展事业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文化工作者必须树立崇高的使命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事业发展要以产业发展作为后盾。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增强文化竞争力。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产业对创作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显著。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理顺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二是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加快推进出版发行、文艺院团、影视制作放映、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支持改革到位的优势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怀化市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国有(政府)的文化投资,使得资金较短缺,许多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技术改造项目难以启动。因此拓宽融资渠道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在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前景好的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实施金融介入,将文化产业纳入信贷范畴,同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彩票,缓解文化企业的资金短缺;二是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开放文化国内外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除国家规定限制进入的文化领域外,支持民资、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兼并、收购、项目招标等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在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下,扩大利用资金的规模和水平。目前,在休闲旅游方面,全市还只先后引进湖南天一、华天等少数大型旅游品牌企业投资怀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四)重视人才培养,积蓄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在文化产业中,谁拥有数量多、质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谁就能保持竞争优势。但怀化市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准备不足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之间形成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高等院校和文化艺术专业院校,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高等教育,培养本土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并继续实施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二要畅通文化人才引进渠道,创新引进高层次领军文化人才的特殊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在户籍、职称、待遇、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倾斜。并鼓励和支持文化单位采取高新聘用、客座制等方式,引进高端创意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建全人才激励机制,设立文化领域的荣誉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并创新激励机制,扩大资本、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范围和额度,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推动品牌建设,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吸引力。自主产权和自有品牌的缺少,是怀化市文化产业的“软肋”,而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和重要的战略资源,能有效地将全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凸显怀化文化特色。因此,我市需集中优势资源,倾力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为“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构筑强劲文化品牌。首先,要增强地域特色文化凝聚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弘扬地域特殊文化始终,配合省里规划建设大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进一步提升古城、古镇、古村等古建筑群的文物价值;二是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芷江和平文化、洪江区洪商文化、沅陵龙舟文化、通道侗族文化、麻阳福寿文化、新晃夜郎文化、会同炎帝文化、洪江市稻作文化、溆浦屈原文化、中方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统计显示,自2003年举办“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以来,芷江作为国际和平文化名城的形象逐渐享誉世界,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在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三届国际和平文化节期间,芷江共签约项目51个,引资15.3亿元,引进企业38家。2009年,芷江旅游观光人数达150万人,行业总收入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2%、39.7%。

[供稿:怀化市统计局杨浏熹]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  

  

  

  怀化市统计局   杨浏熹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