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实现怀化后发赶超

来源: 时间: 2011-02-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经济体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经济外向度,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这一背景下,要促进怀化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必须正确分析评估怀化市经济外向度发展情况。前期怀化市统计局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共抽取了第一、二、三产业917家(户)样本单位,重点调查访问了市直12家相关单位,对该市2008年和2009年产品外向度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将依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怀化市开展外向度调查的现实意义

  经济外向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外向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以及利用外资的能力。经济外向度的提高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扩大开放、融入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循环的过程,包括产品、资金、要素的流出、流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外向度越高,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就越紧密,经济活动的空间就会越大,发展的速度就会越快,经济竞争的实力就越强。我们以“怀化市”为内、外界点,对产品的流出、流入情况进行外向度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提升经济活力,实现赶超发展的需要。怀化地处湖南西部,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综合排名一直落后,经济发展愿望十分迫切。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发展目标,怀化市在跻身第二方阵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吸引外来资金,引进先进企业,促进本土企业和产品积极走向市外,走出国门,实现经济后发赶超。

  (二)是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怀化市商贸物流业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要建设成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需要强劲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速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建设,促进本土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准确把握区域定位,提高发展水平的需要。开展经济外向度调查,可以有效了解区域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产品竞争实力的强弱及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的大小,摸清外来产品、资金进入怀化市的领域、层次和怀化市产品、资金外销或外流渠道、范围和规模等情况,及时监测、预警产品方面的相关信息,从而准确把握地区经济的定位,参考制定经济政策,达到加强宏观管理,提升地区经济实力的目的。

  二、怀化市产品外向度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测算,2009年怀化市对外销售总额312.77亿元、较上年增长30.1%,占GDP55.9%、提高7.8个百分点;市外购进总额351.1亿元、增长25.7%,占GDP62.8%、提高7个百分点;产品净流入38.33亿元,规模较上年略有缩小。2008、2009年怀化市产品外向度分别为和-7.73%和-6.85%,净流入比重有所缩小,表明怀化市产品竞争力逐年有所提升,但作为商贸物流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亟待提升。 

  (一)第一产业:自给自足为主,外购外销规模小、比重低,区域集中于周边。数据显示,怀化市农产品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状态,农产品外购、外销特别是外购份额少,外销产品中,除柑橘、楠竹远销江浙、辽宁等地外,销路主要集中在长沙、贵州、广东等周边地区。从抽样调查结果推算看,第一产业产品对外销售额26.9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18.6%,其中农、林、牧业三大主产品外销分别为15.33亿元、4.14亿元、6.86亿元,占比分别为56.8%、15.4%和25.4%,具体外销产品及地区为:

  1、农产品外销以柑橘为主,范围较广。2009年全市农产品对外销售额为15.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8%。按销售额由大至小依次为:柑橘6.69亿元,占第一产业外销额比重26.8%,主销辽宁、云南;蔬菜4.24亿元,占17%,主销广州、长沙;烟叶1.09亿元,占4.4%;西瓜0.50亿元,占2%。

  2、林产品外销品种单一,范围狭窄。2009年林产品对外销售额为4.14亿元,占林业总产值29.2%。外销林产品中绝大部分为楠竹,主销江浙地区。

  3、畜牧产品外销份额较低,销路单一。2009年对外销售额达6.86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12.4%,主销地为广东省。生猪和家禽几乎包揽外销产品全部份额,其中生猪5.23亿元,占畜牧业外销额76.2%,家禽1.12亿元,占16.3%。

  4、渔业产品产量少,外销比重小。2009年,渔业产值为4.37亿元,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仅为3.0%,渔业产品外销较少,仅为0.65亿元,增长7.0%,占渔业产值比重14.9%。

  (二)第二产业:外购外销规模大、占比高,市场范围较广。2009年,怀化市规模工业企业外销额达256.89亿元,比上年增长37.0%,占总销售额比重54.6%、提高2.1个百分点。销路广泛分布在长株潭、广东、贵州、北京、江浙、上海等地。企业市外购进95.04亿元,增长34.3%,占购进总额比重45.4%、下降4.3个百分点。购入地在省内以常德、吉首为主,省外以广东、贵州、深圳等地居多。工业企业产品净流出额161.85亿元,提高38.2个百分点。

  1、规模工业三大行业外向度。一是制造业对外依赖性居首。2009年,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70.5%,其中销往市外193.24亿元,同比增加53.88亿元,占该行业总销售收入64.8%;购进164.50亿元,其中市外购进77.61亿元,占该行业购进额比重为47.2%。二是采掘业产品外销份额过半。2009年采掘业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15.2%,其中销往市外33.98亿元,同比增加8.87亿元,占该行业总销售收入53.0%;购进7.82亿元,其中市外购进2.70亿元,占该行业购进额比重为34.5%。三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销额为外购额2倍。2009年,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销售收入60.49亿元,占该行业总产值94.8%,占规模工业销售收入14.3%,其中销往市外29.67亿元,同比增加9.8%,占该行业总销售收入49.1%;购进基本以市外为主,达14.73亿元,同比增加39.8%,绝对值仅为外销额1/2。

  2、七大支柱行业外向度。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七大支柱行业在经济外向方面主要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市外购销份额一增一减。2009年七大行业共实现销售额224.73亿元,其中外销160.05亿元,占71.2%,提高3.2个百分点;外购59.73亿元,增加11.80亿元,占47.4%,降低3.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业一直稳居七大行业外销绝对值前三,2009年分别为37.39亿元、27.55亿元、25.77亿元,合计90.71亿元,占七大行业外销总额的56.7%,较上年降低5.3个百分点。

  二是购销区域受地缘经济影响明显。市外省内购销市场多集中在省会长沙及邵阳、自治州等毗邻市州,省外以贵州、广东、广西等五省周边地区为主。2009年开始,受产业转移及产品价格、物流成本等因素影响,外购地逐步呈现由两广向贵州转移、由省外向省内转移两大变化;外销地在省外呈现由北方省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在省内则呈现以长沙为首,由常德、自治州、湘潭等少数市州为主向多市州发展的态势。

  (1)外购部分:抽样调查统计,2009年七大产业从贵州购进原材料等达1.62亿元,是上年的2.4倍,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原两广购进份额全部由贵州替代,增加3.7%;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省外购进份额除仍由贵州占据首位外,河南、山西等主要省外份额由常德、邵阳等地替代,购进额较上年下降16.4%。

  (2)外销部分:市外省内始终以长沙为首要外销地,2009年七大产业外销长沙金额合计17.84亿元,增长16%,占市外省内销售额42.0%,下降了5.6个百分点,常德、自治州、湘潭三市占16.8%,余下四成多由其他市州市场分割;省外以上海、广东为主市场,2009年外销额分别达15.4、12.0亿元,较上年分别增加64.4%、102.4%,分别占七大行业省外销售额13.6%、10.6%,提高3.0和3.9个百分点。2009年七大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业外销市场由北京、新疆等地向贵州、四川等地转移较为明显,外销贵州、四川金额达3.17亿元,是2008年外销北京、新疆金额2倍多。

  (三)第三产业:市场流动活跃,外购主导地位突出,购销质级明显分化。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活跃,是拉动怀化经济的重要力量。剔除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等以自产自销为主或销路难于统计行业,2008-2009年怀化市批发零售业外销外购主要呈现“一线、两超、两级分化”特点:

  1、市外购销区域集中于一线省、市。两年间,商品购销区域均集中于长沙、株洲等省内发达市州及广州、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9年四地购销总额达103.53亿元,占市外购销总额44.2%,增加2.7个百分点,其中购进95.64亿元,占市外购进额43.7%,增加2.6个百分点,外销7.89亿元,占市外销售总额51.3%,增加3.4个百分点。

  2、外购规模、比重远超外销,批发对外购销总额超零售。2009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为274.59亿元,增长27.7%,其中销往市外15.38亿元,仅占5.6%;市外购进218.84亿元,增长27%,购进额占销售额的比例为79.7%,批发业与零售业平分天下,其中批发业107.47亿元,增加28.5%,零售业111.37亿元,增加25.6%。

  3、购高销低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从商品分类看,外购、外销层次、品质差别明显。购进部分:除粮油食品类、中西药类、化妆品类及服装鞋帽类商品中分别有70.0%、30.0%、12.7%、10.4%由本地供应,且多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低价位、低科技含量的商品外,其他类别特别是高附加值、高品质类商品九成以上由市外购,范围涵盖烟酒类、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金银珠宝类等多种门类。销售部分:2009年除西药品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分别有63.1 %、2.1% 、0.2%销往长沙、贵州、广东等周边省市外,鲜有其他类别商品外销。外销以初级产品及原材料为主,深加工、高附加值、高科技、高知名度产品份额极少。

  三、怀化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经济基础薄弱。从经济循环角度分析,只有当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经济外向程度才会不断提高。2009年,怀化市国民经济总量559.48亿元,绝对值在全省排名第12位,增幅(13.7%)居全省第7位,人均GDP12041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26元),增速(13.2%)也仅居全省第7位。怀化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其他市州差距较大,加之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有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投资规模和收益受到很大掣肘,吸引外来投资主体的客观经济基础先天不足。

  (二)地域因素制约。怀化素有“火车拖来的城市”、“全楚咽喉”、“黔滇门户”等美誉,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是从对外经济角度纵观,却并不具备靠海、沿江、临边的绝对交通优势,对于国际市场商贸信息的了解、分析及应用还严重滞后,对外经贸交流仍存在诸多困难与壁垒,使企业在及时准确把握商机方面处于劣势,给企业购进、外销产品增加了交易成本,在拓展市场上增加了一定难度。从区域角度横观,怀化既不在我省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区域之内,又不在“3+5”城市群之列,仅与“大湘西”概念沾边,不具备新一轮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优势,此外,与之毗邻的周边地区,如铜仁、黔东南、邵阳、娄底、益阳、张家界、湘西自治州等,均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对怀化市经济发展的辐射促进作用也十分有限。

  (三)企业及产品竞争力乏。规模(或限上)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占比不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弱是怀化市存在的突出问题。至2010年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114家,占怀化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8.5%;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仅404家,仅占全省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单位数8.3%。目前,全市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均为空白,品牌营销以粗放式模式为主。在多重因素积淀下,怀化市企业产品逐步形成了“三主三少”的格局,即以传统农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少,以采掘和传统制造业为主、高尖端产品少,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少,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基础薄弱。调查结果显示,销往市外的产品中,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传统加工制品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而从市外购进的产品则以高精加工制成品为主。由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外销产品同质化、低利润、低竞争力情况严重。这一情况即使在怀化市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旅游业中也一定程度存在,与周边知名旅游地区如桂林、张家界等甚至与凤凰比较,怀化市现有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差距仍非常明显,吸引外来游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软环境落后。目前,怀化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其中较为关键的因素是软环境相对落后。从政策层面看:现行的招商政策和进出口鼓励措施以及行政审批流程在市州同比中缺少税费低廉及审批便捷性明显优势,对外来企业和商家的吸引力度不够;从资金供给层面看:融资渠道通畅,资金周转灵活,才能做大做强外向经济。当前怀化市金融体制特别是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并不完善,企业及农户开展经营活动资金来源渠道仍然单一;从人才层面看:只有合理的人才结构才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受引智工作配套体系不完善,人才工作环境、预期及薪金福利待遇偏低等因素影响,怀化市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人才外流特别是中、高级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相关资料显示,全市人才资源80%以上集中在党政机关,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科研探索等领域人才相对缺乏。从技术创新层面看:2009年,怀化市研发内部经费支出仅为0.66亿元,占GDP比重仅为1.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51亿元,不到全省的1.4%,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产出不高。

  四、提升怀化市经济外向度的建议

  在准确认识提高经济外向度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怀化市外向度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提升怀化市经济外向度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新形势下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应牢固树立经济外向度意识,将其作为我市后发赶超的重要途径纳入统筹规划,加快实现市内外两个市场的对接,推进怀化市经济外向度稳步提升。建议将外向度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范畴,设立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明晰相关部门职责,统一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统一开展考核评估;同时还应完善相关工作保障制度,落实开展工作所需的机构、人员、经费及相关条件,逐步完善外向度工作体系。二是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要高度重视自身的建设,改进政府服务态度和服务理念,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规范制度,落实责任,优化经济软环境的工作行为。三是健全“政企银”之间的协调机制。通过充分发挥金融杠杆调节经济的作用,引导资金融通、投资导向等,促进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四是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制定对人才的激励措施,加大人才投入,提升优惠待遇,加大力度引进高素质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为外向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是加强部门外向度统计基础工作。商务、财政、人民银行、农业等单位及相关协会要建立经济外向度基础台账,积极探索并建立外向度统计的方法和制度,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外向度调查体系,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有力参考。

  (二)构筑投资平台,增添经济活力。扩大内需是当前我国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投资作为内需的重要方面,在为怀化市发展带来大量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好的管理、先进的经验和理念,成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针对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要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积极促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一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的规范和引导,督促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税收、保险、信贷等方面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走出去”,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广泛建立与其他地区的经贸联系,通过参加各种商贸交流会,宣传、推介本土企业。二是吸引企业“走进来”。健全对外经济发展交流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和科研环境,坚定不移地扩大招商引资,建立招商资料库,做好项目策划和论证,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促进我市经济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培育知名品牌。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结合区位特点,利用支柱产业基础,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实现市内外两个市场主体与要素间的对接。一是高度重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养和扶持。大力培养龙头企业,积极鼓励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湖南名牌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充分挖掘和利用怀化及周边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加大对争创品牌的激励及对品牌的营销。建立知名品牌奖励机制,同时通过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手段,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组织相关的产品推介会和商贸洽谈会,吸引外商来怀化开展商品贸易;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积极组织产品对外宣传,扩大产品的外销量;精心策划产品品牌的形象,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包装设计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三是进一步发掘旅游产业的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做好旅游产业的规划,完善交通、通信、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产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做好旅游景点的建设、维护,积极宣传、推介我市的旅游产品,吸引外来游客,促进经济增长。

  (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一是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协会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扶持和技术咨询服务,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积极帮助农户寻求客商,搭建农户与客户长期供销合作关系的平台,推动产品远销市外,拓展需求市场。二是加速转型,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将支柱性产业做大做强,以规模效应增强产业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鼓励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加大对企业扶持和帮助力度,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推动产业转型;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资力度,鼓励与市外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经营,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三是加快步伐,推进商贸物流业发展。围绕“构筑商贸物流中心”战略目标,优化物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快速畅通的物流通道;突出物流园区、物流企业集团、第三方物流等建设,不断完善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五省周边中心城市”经济带动效用。

[供稿:怀化市统计局刘立新、米军霞、陈叶、刘湘英]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