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后劲,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发展潜力,也即可预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在计量观测角度看也就是可预见的持续实现GDP增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进步、地域文化、政策制度等多个方面。当前怀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研究经济发展后劲,有效增强发展后劲,对于延续怀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格局,加快后发赶超步伐跻身全省第二方阵,实现“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怀化经济现状与增强后劲面临的问题
(一)怀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怀化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各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实现突破性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转型速度加快,经济发展后劲不断积累。
1、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可比价),经济社会进入加速发展与矛盾多发并存时期。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是国际公认的一个国家(地区)走出低收入水平行列、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按可比价计算,2007年怀化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10年已达1423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加速阶段。从现价看,怀化GDP总量从2001年的194.15亿元至2007年实现翻番(407.80亿元)用了6年时间,而再翻一番仅用4年(2011年GDP预计833亿元),加速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十一五”时期是怀化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综合实力增幅最大的时期:GDP年均增速由“十五”时期的9.4%提升到“十一五”时期的13.4%,人均GDP年均增速由8.9%提升到12.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由5.8%快速提升到26.5%,为后阶段又快又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步入多发期,发展与稳定矛盾日显突出。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十一五”期间怀化多项社会和谐与居民生活质量代表性指标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指标数据超出警戒标准。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高居3.5以上,2010年仍达3.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未曾转变;小康监测数据也表明,怀化在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多项监测指标数据与标准值存在较大偏差。历史经验证明,能否准确把握这一重要转折期带来的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转型期经济社会各项困难与问题的挑战,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经济腾飞、社会繁荣或者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重要分水岭。
2、工业化进程指数达2.35分,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根据国家测算方案,怀化2010年工业化阶段综合评价分值为2.35分(见表1)。这一分值靠近中级阶段临界值(3分),表明当前怀化已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后期,即将迈入工业化中级阶段。这意味着怀化工业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劳动力调整和制造业升级的瓶颈时期,如能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有效突破,后期发展必将跃上一个崭新的平台。
3、城市化率突破35%(达36.1%),怀化进入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交织共生、互为因果。2000年至201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日益蓬勃,怀化城市化率由22.9%提升至36.1%,“十五”和“十一五”分别提高了5.4和7.8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由此带来的“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但伴随城市活力的激发,城市化发展“市高县低”不平衡现象及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较弱、城市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也日益凸现。
4、与全国、全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年均增速指标看(见表2),除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外,“十一五”时期怀化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及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统计指标年均增速快于全国(后两项指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多项人均指标绝对额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仍在不断加大(见图1、2)。根据年均常住人口计算,用以衡量经济发展人均综合水平的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由2005年的7755元扩大到2010年的15611元;人均财政总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工业增加值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差距也分别扩大了1-1.6倍。与全省比较,2010年各项主要人均指标差距亦均较2005年翻了一番以上。
5、后发赶超进入关键时期。横观“十一五”全省各市州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百舸争流千帆竞”的赶超局面可谓方兴未艾。比较近两年同方阵内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见表3)可以看到,2010年怀化在GDP、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增速上略占优势居方阵首位,在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名上仅居第3、第2位,但位次均较上年前移了1位,能否鼓足后劲实现全面突破从而跻身第二方阵已进入关键时期。同时,也可清晰地看到,近年来同方阵市州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差距正日益缩小(见表4),而怀化GDP总量仅居方阵末位,与邵阳、益阳、永州在社会消费品总额、城乡居民收入,与娄底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与永州、邵阳在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上的规模差距却逐步增大,方阵内新一轮竞争的序幕已悄然拉开。
(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体现
1、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突出。①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空间愈益狭小。怀化属典型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可待开发的资源本就十分有限,部分资源还存在开发过度和滥开滥采。比如沅水流域水能梯级开发既是我国奇迹也近尾声,水能理论蕴藏量450万千瓦已开发377万千瓦,如果考虑在建的托口、安江电站,开发率已近100%;部分矿产资源无序开采严重,第二次经济普查显示怀化采矿业335家,原煤每年产量100万吨左右、十种有色金属每年产量10万吨左右,长期滥采已导致煤炭、金属等矿产资源面临枯竭。而随着国家愈益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将进一步受到制约。②区位优势逐渐淡出,交通优势面临挑战。由于区域自身加工制造能力弱,随着交通干线体系日益发达,周边市州交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如邵阳、娄底高速网络均已形成“大字形”、杭瑞高速给吉首带来直通长沙和西南地区的便利、厦蓉高速和贵广高铁将直接缩短黔南与华南的距离,怀化交通比较优势受到削弱,各类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将由“转境”更多地变为“过境”,怀化优越的地理条件更难形成经济的区位优势。③区域基础设施仍较落后。从区内看,怀化南北狭长的地理形状极不利于交通网络发散格局的形成,市内处于2小时经济圈外的地域仍然较广;县市之间次级交通干线未成体系,如溆浦至沅陵、麻阳至芷江和新晃、洪江市和会同至芷江和新晃均无直达等级公路;县市内部交通仍然落后,县城几乎均无绕城公路,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任务仍很艰巨。与此同时,交通领域重建轻管现象严重,一些建好的公路不出3年便破损严重,干线公路和大量通乡通村公路每年都处于维修改造中,严重影响运输通畅。如此一来,在高速公路体系建成之后,如果自身交通不完善而形成“塌陷”,将更加制约区位优势的巩固和发挥。
2、经济基础仍然十分薄弱。①企业量少个小,扩张缓慢。一是企业数量严重不足,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批零住餐业和服务业企业单位数分别只有622家、145家和151家,分别仅占全省的4.1%、3.8%和3.4%,其中具有支柱作用的大型工业只有3家、一级建筑企业4家、大型零售企业1家。二是企业整体规模扩张缓慢,“十一五”期间规模工业年均净增39家、平均每个县(市区)仅3家,一级和二级建筑企业年均仅净增3家,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年均净增16家、平均每个县(市区)仅1家。②资金来源单一,投资结构有待完善。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民间投资偏少,商业银行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2010年怀化非公有制投资比重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同时投资结构不合理,倾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投向产业的偏少,尤其是制造业投资严重不足,“十一五”期间怀化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3.5%。③居民收入偏低,内部需求拉力不够。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首要因素,2010年怀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75.6%、62.6%,“十一五”期间分别比全省低1.4个、3.5个百分点。收入偏低及增长缓慢导致消费总量不足,结构档次低,尤其是农村居民处于生存型消费层次,严重制约内需拉动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10年城乡居民服务业消费比重均约为2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1%、56.5%,分别比全省高0.6个、8.1个百分点。④工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竞争处于劣势地位。怀化工业结构不优,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链上游,“两高一资”产业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缓慢,比重很低,市场竞争力羸弱。从经济外向度看,柑橘、楠竹等农林产品和电力、纸浆、化纤、矿产品等上游工业产品以外销为主,大多数下游和高端产品依靠外地购入,外购外销过程中形成的剪刀差价格,极大降低了企业利润空间,使企业难以通过自身积累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⑤生产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从现代化进程看,怀化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省内的“一点一线”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商务服务等现代化产业严重落后,通用设备、专业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等高端制造业份额明显偏低,2010年三项合计仅占制造业6.4%,其中作为先进制造业核心行业的通用设备制造比重不到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1.2%。
3、科技水平严重落后。①科技人才匮乏,投入甚微。截至2010年底,怀化科技活动人员仅1826人,制造业平均每千人中高新技术科技活动人员只有2.6人。同时科研资金投入不足,2010年怀化R&D内部经费支出仅0.66亿元,占GDP比重仅0.12%,仅为全省水平的1/10;高新技术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仅0.74%。②科技产出极少,竞争力低。2010年,怀化专利申请授权量为532项,其中发明仅75项;高新技术增加值2.87万元,占GDP比重仅0.4%,远低于全省水平(12.2%);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成果甚微,三项合计占高新技术总产值仅1.8%。
4、地域主体文化缺失。怀化作为移民城市,高庙文化、屈原文化、炎帝文化、夜郎文化、盘瓠文化、稻作文化、侗苗文化、巫傩文化、洪商文化、和平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虽呈多样性和奇特性,但诸文化的相似性较小和交合性较弱,很难交融共鸣,更未形成一个代表性较强的主体文化,城市主题精神难以孵化。文化认同感不足和文化品牌暗哑致使社会经济发展自信力缺失,既不利于社会繁荣,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后劲释放。
5、政策层面长期被动。①政策享受长期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以来,怀化除了1988年和1990年分别享受了有始无终、有名无实的湖南省“山区开放开发试验区”和国家“农村改革实验区”政策,及2004年享受了缺乏执行力的“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有关政策外,没有享受到国家层面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未能入列上一轮国家西部开发“10+2+3”范围;2007年怀化多数县市虽进入比照西部开发政策范围,至今却无任何实质性优惠政策落实;2006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怀化既非粮食主产区,又非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没有入列湖南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地,未能直接从中受惠。省级层面上,长株潭有国家“建设两型社会实验区”和城市一体化战略,岳、益、常、娄、衡有“3+5”城市群战略,衡、郴、永2009年享受“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张家界旅游区享受先导政策,怀化事实上已被边缘化。②自身发展战略定位多变。近20年来,怀化经济发展战略缺乏一以贯之的总体定位,发展重点在山地、工业、物流、商贸、服务业中摇摆,调整频繁,整体思路前后不能连贯。随着撤地设市,尤其是近5年来,怀化发展思路相对稳定,重点明确,但在产业发展和全局指导性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怀化经济发展后劲研判
(一)重大政策前瞻分析
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固然不是一蹴而就,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当前正值 “十二五”开局之时,怀化正处在赶超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正确顺应国际国内经济气候环境,研究分析国家及省内重大政策影响及利弊,结合市情争取国家政策红利,出台地方政策措施,对于抢抓机遇、增强后劲、加快发展至关重要。
1、国家及省重大政策前瞻
①主体功能区域划分于我市弊大于利。主体功能区域划分将我市鹤城、中方、洪江区明确为重点开发区域,将沅陵等10个县市明确为限制开发区域,国家及省将对重点开发区域出台改善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壮大经济规模的相应政策措施,对限制开发区域实行区域生态保护优惠税费,出台引导、扶持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配套政策,因势利导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站在全国大局和怀化长远上看,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有利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有利于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也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但对怀化经济发展的制约也非常明显。一是影响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怀化重点开发区域与限制开发区域面积比例仅9:91,远低于全省的40:60。限制开发区域在资金、土地、人才和环境资源等工业赖以发展的要素争夺中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影响新型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沅陵等10县市总人口占怀化86%,平均城市化率较怀化低7.1个百分点,是城市化的“短板”。此外,根据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怀化未来被定位为湘鄂渝黔桂五省边界地区中心节点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但芷江、洪江市与鹤城、中方功能定位的异化,将使已初显雏形的“鹤中洪芷一体化”进程受阻。三是影响投资及项目工作。国家及省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项目上将更多向优化、重点开发地区倾斜,怀化将整体受损。预计怀化2020年开发强度仅3.4%(仅高于自治州),低于全省平均4.3个百分点。
②武陵山片区区域规划的实施将积极推动怀化发展。国务院近期出台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思路,覆盖怀化全部区域,在战略定位上汇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两大战略的政策优势,对怀化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推力。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试点将怀化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规划,其中,在“两环四横四纵”交通主通道及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规划中将怀化列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改扩新建重点;将市县部分水利工程纳入重点水库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灌区改造、城镇防洪工程范围,为构建怀化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供了良好机遇;二是有利于增强产业转移承接力度。规划在主体空间结构布局中将怀化列为“六中心四轴线”经济带格局重要节点,在城镇布局中强调怀化承担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的辐射和对接功能,为深化怀化与长三角、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及东部等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承接产业、资本和技术转移提供更为现实的平台。三是有利于统筹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试点规划以农村为战略主场,出台了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生态补偿、帮扶、扶持重点群体及影响评估等七方面支持政策,对推进怀化与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将产生积极作用。
但试点以扶贫攻坚示范为主的战略定位及先行先试产生的政策对接、细化等问题,如政策覆盖面不全、与怀化发展战略融合度不高、与湘西地区开发现有政策对接不明等,对怀化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不确定影响。
③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对市本级冲击较大。一是经济管理主导权被削弱。随着财政审批、用地报批等经济与社会管理权力的逐步下放,市级将在战略布局、产业调控上丧失更多的主导权;二是经济权益与责任割裂。在省对县项目、资金的直批直拨中,因市级话语权的削弱及省直考县体系的不健全,县级往往仅着眼于争取权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与之相关的资金配套等责任,使统一承担被考核责任的市级处于有责无利的被动地位;三是市本级经济中心地位弱化。改革推进中经济发展重心的下移使市、县两级在资金、资源、人才等的竞争中处于同一平台。若拘囿于一市一区的现有行政区划,市本级财源建设、产业聚集和经济调控能力将十分有限,经济发展空间受掣,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减弱。
2、市域产业政策评析
后发展地区只有得到地方产业政策的支持和保护,才能打破原有的分工格局,占据于己有利的产业分工地位。目前怀化已基本建立了覆盖三大产业的政策体系,总的特点如下:
①第三产业方面政策起步较早,但涵盖范围不广,服务业发展仍有较大政策制定空间。第三产业方面的政策主要有《关于促进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6年)、《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区域性经济中心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决定》(2007年)、《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2009年)等。政策只对商贸物流业有了较多的战略地位和扶持政策有较多的规定,对房地产业强调了健康发展的引导,但许多行业未提及或扶持力度不强,如发展旅游业政策宏观性强,操作性弱,配套服务、旅游商品开发更少提及;服务业发展方面,在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上,仍有较大的政策制定空间。
②第二产业方面政策延续性较强,但能提供的优惠几近极限,政策支持应另辟角度。第二产业方面的政策主要有《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施意见》(2006年)、《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2008年)、《关于应对金融危机支持工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2009年)、《怀化市工业发展奖励办法》(2010年)等,突显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政策扶持力度较强,落实情况较好。但能用的优惠几近极限,政策支持上应另辟角度,在继续实施上述政策外,从改善对工业配套服务和为工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发展环境上着力,即主要着力在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上。
③第一产业方面政策起步较晚,更趋细化,但扶持力度不强。主要有《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2009年)、《关于加快金融支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09年)、《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实施粮油产业化工程的意见》(2011年)、《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意见》(2011年)、《关于加快油茶基地建设的意见》(2011年)等。由于起步较晚,因而政策更成熟,内容也更细化,从整个农业产业化,再具体到休闲农业、粮食、油茶,逐步地走向细化,但政策扶持力度不如工业,应适当加强。
(二)产业发展后劲剖析
综合起看,怀化资源丰富、人力密集,产业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持续发展的基础较扎实、发展后劲较强。分产业看:
1、一产业持续发展基础较扎实。发展传统农业后续空间不大,但如因势利导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发展仍大有可为。一是特色经济作物和特色种殖业潜力较大。特色果蔬方面:冰糖橙等柑桔产量占怀化水果类65.3%、居全省首位(占17.7%),而黑珍珠葡萄、木洞杨梅、毛板栗、鸡蛋枣等特色水果及竹笋、魔芋、蕨类、菌类、乌葛等山野菜的价格比较优势及市场份额潜力仍可挖掘,柑桔品改效益仍可提升。中药材方面:怀化茯苓、天麻、黄姜、紫胶、杜仲、白术等名贵药材产值增速保持迅猛,高于全省平均,但总产值2010年仅1.5亿元,占农业份额仅1.8%,低于全省2.3个百分点,而怀化有中医药企业8家,产业化发展基础较强,资源开发利用空间极大。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及基地建设催生林业发展后劲。怀化林业建设素有传统,近些年林纸基地、优质油茶基地颇有成效,作为全国林业改革试验区和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市,林业产权流转机制正日益完善,造林、抚育及保护投入补贴制度逐步健全,将进一步激发基层和林农的发展主动性、积极性。三是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初具规模。规模化养殖正在加速,至2015年,怀化将建设优质生猪养殖小区近百个,发展肉牛规模养殖户(场)近万个。大康牧业的8个大型无公害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正有序进行,建成后年出栏商品猪可达30万头。产业化方面怀化已有6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企业,“金珠米业”、“富侨牛肉”、“芷江鸭”、“麻阳鹅”等品牌潜力更是大有可为。四是渔业发展可拓展空间大。怀化水资源丰富,水库就有1593座,数量、容量分别居全省第1、第3位。境内梯级水库调节系统的建成,和“十二五”期间沅水干流及舞水、溆水、辰水等支流被纳入国家及省主要支流重要河段治理范围,通过固堤浚河,渔业生态环境将得到较大改善。近年来,怀化渔业发展势头较强,2010年增加值增速居农林牧渔业之首,但受品种单一、养殖方式落后等影响,中小渔业企业仅1家,产量仅居全省倒数第3,份额不足3%,水产品生产潜力未得到有效挖掘。目前,由五强溪生态渔业公司计划投资3.5亿元的国内首个特大型库区渔业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安置就业近千人,产值可达10亿元。
2、工业蓄势待发。①农副食品加工、食品饮料制造及木材加工业发展空间巨大。怀化农林产品丰富,为加工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规模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企业共169家,约占规模工业企业1/3;实现增加值44.61亿元,占规模工业25.2%。②医药制造大有作为。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规划定位怀化重点发展新医药,打造成湖南西部药谷,形成集中药材人工种植、生物医药研发、药材加工、医药贸易和服务于一体的强势产业链。通过10余年的积累,怀化医药制造拥有的基础和优势有利于其后劲的释放。医药产业在科研开发、加工规模、流通辐射等领域已完成了体制创新,以正清、正好、正驰为龙头的中医药加工企业集群正在复苏崛起。2010年规模医药制造业增加值6.52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3.7%,比全省高1.8个百分点,占全省5.9%;医药制造业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9.9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增加值的11.1%。③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潜力巨大。怀化“十一五”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相关系数0.983,呈现高度相关关系。2010年发电量158.25亿千瓦时,占全省13.3%,其中水电占全省34%。电力生产规模优势将拉动电机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制造等电力配套行业的发展。2010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平均产值1.09亿元、平均资产4.15亿元,尤其是“云箭”的发电机制造具有雄厚实力、“辰州机电”的电子元件设备制造具有较强影响力、“湘鹤电缆”已跻身湖南电线电缆制造一线阵营。
3、三产业发展前景可观。服务业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成为各地抢占的战略要点。怀化服务业有一定基础,其增长潜力和释放空间都应可观。一是收入水平提升和生产发展对服务及产品需求加大。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升,必将带动一批高层次服务产品的需求及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怀化制造业和生产稳步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等水平的提高将形成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如产品研发、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市场营销等,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需求增长。2010年怀化城市化率全省排名第10,比长沙低31.6个百分点,比益阳、郴州分别低3.8、5.6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空间很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极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集聚,也必将带动城市交通运输、住房、现代物流、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从而促进怀化服务业的扩张。三是现代服务业即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怀化文化产业、会展业、旅游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近年呈加快发展态势。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怀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平台;电子商务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旅游业发展不断升温,洪江古商城、通道侗寨—万佛山、芷江和平园等旅游景点的名气不断提升,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怀;怀化作为西南五省周边城市的物流中心,随着立体交通的强化,将进一步缩小城市空间,促进要素资源流动,物流业潜力将能得到更好的释放。现代服务业对怀化第三产业增长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带动力。
三、经济发展中远期预测
(一)模型构建。2001年以来,怀化GDP走势呈稳中有升的加速态势,根据经济增长的惯性,未来10年仍可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可用指数曲线和二次曲线模型来预测。
指数曲线拟合方程
GDPt =1488510.72*e0.1458t
指数曲线拟合方程
GDPt=2002126.13-111178.73*t+58318.94t2
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都在0.95以上,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达到98%;两个模型的F检验和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远远小于0.05,通过模型和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二)中远期预测。综合价格指数每年按5%预计。
中期(2015年)预测:用指数模型和二次模型的简单平均预测, GDP将达1330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17%和12%。人均GDP达27070元,年均增长12%。工业化率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500亿元,年均增长30%。
远期(2020年)预测:①一般可预见状态下,采用二次曲线模型,GDP将达2300亿元、年均增长12.8%,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5%、16.5%和11.8%,人均GDP达46030元、年均增长11.8%。工业化率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500亿元,年均增长25%。②超常规状态下,采用指数曲线模型,GDP将达2750亿元、年均增长13.2%,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5%、16.8%和12.5%,人均GDP达51440元、年均增长12.5%。工业化率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000亿元,年均增长30%。
四、战略与对策
为了确保经济后劲的有效发挥,我们认为,应在未来的5至10年,强力推进“增区强市,项目先导,工业两番,园区再造,开放转型,收入倍增”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增区强市:实施“大怀化”发展战略。省直管县体制下,怀化仅辖1区,与娄底同为全省仅有的“市辖一区”地级市。市辖区面积仅7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26万人,发展的地理、人口空间极为狭小,不利市级发展。必须加紧取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务院批准,撤县改区,增强市级,力争市辖区面积突破4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20万,形成市辖多区的“大怀化”格局。
为此,要在既考虑市级发展、又兼顾县域利益,既消化历史遗留问题、又不产生新的矛盾,既力求最大效益、又争取切实可行的原则下,采取“一体设计,一次包装,一步到位”的做法,积极调整县级区划。具体方案:将洪江区调整为与工业园、经开区同类同级园区,纳入市辖区;将中方、芷江撤县设区,此“市辖三区”(面积45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0万左右)为最低目标;在此基础上,将洪江市撤市设区,此“市辖四区”(面积66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万左右)为争取目标,有利于将洪江区与市区自然连接,有利于“洪中鹤芷”经济走廊统筹发展,有利于舞水河流域整体规划。因减少了1个县级市区划,应考虑同时将溆浦或沅陵递补为县级市。对于民族自治县,应依照民族自治法征得芷江县与省民委、国家民委的支持,改县为区,由市管辖。
与此同时,要在更高的新起点上及早修编城市规划,以商贸物流中心和生态宜居城市定位,重新设计城市组团,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大怀化”迈入大城市行列,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崛起。
(二)项目先导:推进经济发展核心动力的形成。要有效释放和增强怀化经济发展后劲,必须坚持项目先导,通过项目引进、实施,持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力和发展张力。
策划招商一大批,形成呼应国家战略的核心项目引进。要组建专门班子,潜心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抓紧研究国家新一轮扶贫和武陵山区扶贫试点政策,谋划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紧密结合怀化实际的重大项目,争取政策红利的最大化。同时,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切实强化产业项目招商,强力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工业项目,积极加强与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对接,深化与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资本和技术转移。
实施建成一大批,推动跨越发展的新一轮建设热潮。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抓手的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奋力超越、跨越发展的根本之举、重中之重,集中一切精力推动项目建设,落实好已有的、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调动一切资源服务项目建设,完善项目推进和协调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全力以赴抓出一批支撑发展全局、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大项目,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工业两番: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大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力争使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56亿元增长为2015年的600亿元,到2020年达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总量翻两番;工业化率2015年由2010年的38%提高到45%、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50%以上、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的中后期。
一是加速扩张,促进规模工业企业大增。力争使规模工业企业2015年达1000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分别9家和100家;2020年规模工业企业1800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分别25家和200家。二是改进技术,加快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力争2010-2015年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00亿元,2015-2020年累计完成工业基数改造投资1600亿元。三是功能配套,推进产业集中发展。按照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格局,优化工业企业布局,结合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突出主导产业优势,以产业基地和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式发展。
(四)园区再造:搭好产业发展的高效平台。怀化工业园、经开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同时仍存在重扩张轻挖潜、重规模轻效益、重引资轻规划等问题。因此,工业园、经开区必须按照定位准确、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进行发展转型、结构重塑的二次创业,实现园区再造。县级园区也要未雨绸缪,及早规划,免蹈覆辙。
1、关于怀化工业园。最近,省政府批准怀化工业园区2015 年规划控制面积为10 平方公里、2020 年为17.5 平方公里,这是工业园二次创业的千载良机。工业园要树立“引高(高新技术产业)引新(战略新兴产业)引强(战略投资者)”的园区发展理念,以建成怀化最大乃至西南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和怀化核心经济增长极作为最高目标。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
①总体目标。2015年每平方公里实现增加值10亿元、税收1亿元,2020年每平方公里实现增加值20亿元、税收1.8亿元。
②产业。2015年初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纸业、食品等主导产业,2020年形成较为成熟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先导产业。
③产业集群。到2020年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制药、食品等方面形成4至8个产业集群,增加值30亿元以上核心企业7至10个。
④研发。到2020年建成企业研发中心5至10个,R&D投入10亿元以上。
2、关于怀化经开区。经开区首先要解决好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问题。目标定位上,建成国家重要的要素市场、物流节点,西南地区重要的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中心,怀化重要经济增长极、工业副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及河西宜居花园。功能定位上,打造怀化经济先导区、区域总部经济区、产业集群配套区、现代高端商务区。新规划区必须禁止房地产和低端市场开发。
①要素市场建设。依托怀化主产水果、木材、竹材、林产品和发达的物流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基础建设、人才储备,采取实体市场与电子交易相结合,申报建设西部地区大宗商品(农产品)交易中心(所);依托怀化优良的生态条件、森林资源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积极争取设立国家重要的碳汇中心。澳大利亚今年11月8日通过世界首部碳税法案,规定从明年7月起每吨碳排放征缴23澳元(24美元)税费,这标志着全球性碳汇交易拉开序幕。我国碳汇交易制度必在紧锣密鼓研制中,怀化应率先动作,抢占先机。
②专业市场建设。改造业态落后的原有批发市场,建设一批高端专业市场,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性商品核心集散中心。尤其要将农产品市场作为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实体市场建设好,为下一步向电子交易延展打好基础。
③物流产业建设。在现有物流产业基础上,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颇具规模的现代物流园区,包括以仓储配送为主的狮子岩物流园及鸭嘴岩物流园、以工业品集中流转为主的工业物流园和以区域特色商品批发为主的湘西商贸物流园,打造成国家重要的物流节点和西南重要的物流中心。
④工业园区建设。新规划区应主要发展工业,建设区内的工业园区,形成“园中园”。一方面大力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尤其是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工业项目,培育本园区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另一方面与工业园及本园区核心企业相呼应,培育产业集群的外围企业群,形成产业配套、分工协作、共赢共荣的格局。工业园区至2020年每平方公里要实现增加值10亿元、税收0.8亿元。
⑤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首先在河西或城东规划文化创意产业滩头,着力培育和扶持动漫、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环境艺术、广告装潢、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文化创意群体;逐步引进风投基金,形成产业化,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五)开放转型:追求更高更好更快的对外开放。
一要由开放投资向开放市场转变。要走出“开放即招商、引资即项目”的小视野、小境界,在较低层次的投资项目平台上,全面开放怀化的要素市场,包括符合国家政策和怀化可持续发展实际的资源市场、以规模不断扩大的信贷存差为依托的资本市场、随城市规模和园区经济扩张带来巨大空间的土地市场、以及人才人力市场、专利技术市场等等,形成多层次、全开放的市场体系。
二要由培育企业向培育产业转变。在不断优化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精心培植主导产业,提高区域产业配套程度和集群程度,以产业集聚资本、吸纳人才、占有技术、推动开放。
三要由提升基础向提升影响转变。在强化基础设施系统性、高效能的基础上,要以会展、传播、旅游、商务等平台不断提升怀化形象、促进转型发展、扩大怀化影响。
四要由争取政策向产生政策转变。在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敢于尝鲜,在碳汇交易、市场交易、扶贫攻坚、区划管理等领域积极争取试点,闯出路子,创出经验。
(六)收入倍增: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规模,收入预期决定消费潜力,收入结构决定消费层次。2006至2010年怀化GDP中的消费率平均高达64.4%,其中居民消费率43.5%。以2001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测算,怀化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为1.0444,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为1.0007,即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可引起消费水平增长1.001%,而居民消费水平每增长1%可引起GDP增长1.04%。由此可见,居民消费是怀化经济增长中最直接、最持久、最重要的内在因素,稳定扩大居民消费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选项。因此,要使GDP持续健康增长,应以消费持续增长为要;要使消费持续增长,应以稳定增加收入为先。为此,应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力争每5年翻一番。
为此,一要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优化创业环境,让居民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收入和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现象;大力发展农业,完善农产品收购体制,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二要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市辖区扩容的基础上,带动小城镇扩容升级,形成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吸纳更多农村人口转移。三要引导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制定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出台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合理引导居民消费倾向;推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加大消费政策调整力度,不断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念,完善消费信贷机制,开发消费信贷产品,优化居民跨期消费选择,促进潜在消费能力有效释放。
[供稿:郑光恒、刘立新 米军霞 张义湘 廖文忠 陈叶]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