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总体实力仍然偏弱

来源: 时间: 2012-10-3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围绕“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要求,坚持把非公经济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来抓,极大地推动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随着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显著增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全部经济份额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71.21亿元,增长16.4%,比GDP快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55.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完成投资额235.60亿元,增长5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3.8%,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吸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27.50万人,增长7.0%,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86.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一)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势强劲。2011年全市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16.85亿元,增长23.3%,比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增速快6.9个百分点;51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2.85亿元、增长61.7%,规模工业非公有制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73.7%、71.3%,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19亿元,增长78.5%。

  (二)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运转活跃。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80.51亿元,增长12.9%;一是商贸市场运行畅旺,2011年非公有制批发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224.27亿元、增长26.4%;二是房地产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11年房地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8.41亿元,增长18.0%;41家非公有制房地产业开发企业完成投资52.81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8.68亿元。

  (三)非公有制经济要素供给得力。一方面非公有制资金来源充足,2011年怀化非公有制投资资金来源合计369.98亿元,增长57.9%。其中自筹资金249.08亿元,增长58.2%。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支撑稳固,2011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38.30万元、89.20万元,分别增长2.7%、8.9%。

  (四)税金贡献主体地位依然突出。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29.17亿元,占全部税收56.4%,比上年增加5.18亿元,增长21.6%;其中,实缴地税金额16.34亿元,增长26.4%,占地税金额60.6%。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虽然全市非公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非公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加上受环境、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发展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从现代化进程看,怀化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省内的“一点一线”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2011年怀化市注册资本在100万元-500万元的企业1185户,占全市私营企业比重的13.8%;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541户,占全市私营企业比重的6.3%;1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468户,占全市私营企业比重的5.4%;1亿元以上的企业16户,占全市私营企业比重的0.2%。众多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单一、工艺简单、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低、生产耗能大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普遍存在,新产品研发工作相应滞后,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产业链低端,产品竞争力弱。一方面,全市非公企业结构不优,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链上游,“两高一资”产业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缓慢,比重很低,市场竞争力羸弱。从经济外向度看,柑橘、楠竹等农林产品和电力、纸浆、化纤、矿产品等上游工业产品以外销为主,大多数下游和高端产品依靠外地购入,外购外销过程中形成的剪刀差价格,极大降低了企业利润空间,使企业难以通过自身积累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只重视大企业而忽视小企业,集中精力关注的是引进和推动大企业大项目,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服务。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处在自谋发展的状态,对企业创业指导、企业融资、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信息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的帮扶支持不够,未能做到统筹兼顾。

  (三)信贷机制缺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全市非公有制企业飞跃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贷款难。非公企业缺少按照正常的金融渠道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客观上许多非公企业缺乏有效抵押资产,信誉度不高,使得非公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门槛高,手续繁,额度低,期限短,品种少。据了解,全市部分民营企业维持日常经营周转主要靠自有资金,资金不足的只好在民间筹措,民间筹措的年息一般高达20-30%,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相当困难,扩大再生产就难上加难了。二是抵押物少,抵押额度低。非公企业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按照现行政策,大多数非公企业缺乏足够的可抵押资产。三是担保难。全市缺少各类担保机构,担保面不宽,多数非公企业得不到贷款担保。由于中长期发展资金的匮乏,难以实现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有机结合,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使中小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四)企业素质不高,制约企业上档升级。全市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企业发展生产的原始资本大多来源于家族或朋友,所以多数企业仍然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排斥外部资本进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缺资缺智,也影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成长壮大。加上一些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层存在小富即安的狭隘意识,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有些非公有制企业缺乏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人员流动性大,使必要的技能培训难予开展,造成了非公企业人才相对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一是要发展产业集群。集群化发展,是中小企业规避风险、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特别要充分发挥怀化区位、产业、土地、工业园区等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导非公业集中到产业园区来,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二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企业大胆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引导企业联合经营,支持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合资、合作经营,从而促进更多的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三是要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培育和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国内外知名度。

  (二)优化金融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二是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要,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三是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不断推进银企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对于有前景、有市场、有生产能力的投资企业要引导和鼓励银行对其发放信贷,摆脱惜贷、惧贷的思想束缚,拓宽服务领域、扩大信贷规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和监管向民间融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健康、有序和加速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三)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发展潜力。一要加强企业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培养,应把培育和造就企业经营者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进程,优化成长环境,采取到高校辅导、外出短训等形式,对企业高管人员开展多渠道培训。二要完善企业组织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非公企业的组织制度,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在家族式企业中适当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要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引导非公企业弘扬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商业道德,积极倡导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文化,推动非公企业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经营宗旨,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企业特色文化。

  (四)优化政务环境,助推企业发展。一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务服务上来。对新建投资项目,按照“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原则,精简审批手续,全程跟踪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降低准入门槛,畅通绿色通道。二要严格依法行政。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观念,严格禁止利用手中权力向企业索、拿、卡、要和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行为,严禁到企业进行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深入开展纳税人评议职能部门行风活动,对评议出的不满意单位要进行严肃整改。三要推进办事公开。要以建立“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为目标,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提高政务的透明度,彻底消除破坏市场秩序的“潜规则”,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不廉洁的行为发生。要将本地的发展规划、工作思路、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开,让外来客商和社会各界了解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举措,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供稿:怀化市统计局廖文忠 杨世明]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