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怀化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平台,夯实基础,优化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地位稳步提高,贡献日益突出。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地位提高,总量持续扩大。2012年,怀化非公经济组织和企业14万余户,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分别1.04万户、13万户。2012年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570.78亿元,增长13.4 %,占GDP比重57.0%,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301.43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67.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231.6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57.0%,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70.92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67.6%;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5.5%,比全部工业企业快0.8个百分点。
(二)基础加固,资金稳步扩充。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59亿元,增长38.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3.8%,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分别达107.91亿元、60.83亿元,非公有制建筑业企业资产总额34.93亿元,限上非公有制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资产总额95.44亿元,非公有制房地产业开发企业投资和资产总额分别为74.23亿元、159.36亿元。
(三)品牌提升,后劲明显增强。2012年底,全市已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正在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6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4个,驰名商标3件,著名商标8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9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了有力的技术和品牌支撑。
(四)效益加快,贡献日益突出。一方面,交纳税金能力提高。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 42.34亿元,增长45.1%,占全部税金的55.4%,对全部税金增长贡献率达53.4%;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缴地税金额30.10亿元,占全部地税金额59.8%。另一方面,吸收就业作用彰显。2012年,怀化非公经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36.80万人,占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7.0%,其中,工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30.10万人,增长3.4%。
(五)支持得力,平台逐步完善。为进一步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公共服务,2012年建设“怀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综合窗口平台”,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2012年,列入帮扶的4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32个,骏泰、康师傅、华宏印务、太阳能、绿康蔬菜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2012年,国税方面全市共为8758户个体工商户减免增值税0.37亿元,累计共为中小企业减轻负担2.63亿元;地税方面,减免非公有制经济相关税收1.47亿元,其中25954户个体工商户享受2万元起征点优惠政策,免征地方各税0.15亿元,为127户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服务企业、西部开发企业、小微企业和纳税有困难企业减免地方各税1.31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风险增大,信心减弱。在当前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因自身经济实力相对薄弱,面临风险进一步加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信心持续减弱。尤其是在兴业方面,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民营企业家目前普遍缺乏进取斗志,存在“怕”的心态和“守”的观念,缺乏激情和信心,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选择收回资金,保持观望态度。
(二)产业层次较低,转型升级艰难。怀化非公有制企业传统产业居多,大型工业企业较少,非公有制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一是工业非公经济结构不优影响转型速度。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在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主要集中在黑色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2012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非公有制占全部比重分别为100.0%、93.2%和100.0%,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现代装备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总量极少。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力量弱小。怀化商贸专业市场规模不大,市场辐射投递作用未显现,物流业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基本上处在产业链下游,商贸物流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弱小,不利于二三产业协调转型。
(三)融资困难依然存在,资金链条受到钳制。目前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企业发展更依赖资金支撑,然而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受信用水平、可供抵押资产较少,加之财务制度不健全,破产率高,多数银行认为风险过高而拒贷;其他小额贷款和融资担保公司处于起步阶段,贷款和融资能力微弱,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户融资渠道相当狭窄。据调查,70.8%的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相当大,急需资金注入支持企业维持和扩大经营;仅不到一成的中小企业资金相对宽裕,融资压力相对较小。
(四)服务不优,环境欠佳。一是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目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透明度不高,操作性不强,难以完全落到实处。二是政务环境有待优化。部分职能部门服务非公经济意识淡薄,政策信息的发布、项目资金的争取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关注不多。三是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目前怀化交通、城市建设比全省先进地市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央商务区所需写字楼及其配套建设明显落后。
三、加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一方面,积极落实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相关对接方案和实施细则,制定各项政策实施的时间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所应承担的职责,协调解决企业资金、技术和信息等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金融部门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为小微型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发展资金;有关部门要加大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积极辅导有潜力的企业上市。
(二)完善服务平台,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搭建交流平台。成立重点项目建设应诉中心,集中受理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矛盾问题,督促职能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提高职能部门办事效率,有利于问题及时处理,为项目建设加快进度,为企业发展争取时间。二是优化服务环境。抓好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管理,美化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品位,营造良好政务环境和城市环境。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怀化203家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规范市场中的作用,加强和规范商(协)会建设。
(三)促进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培植本地工业企业和名牌商品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展示著名、知名商标,加大对获得驰名商标的奖励和宣传力度,强化企业品牌创建意识。二是引导企业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从事符合国家规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为突破口促进转型,同时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助推二三产业同步升级。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及管理创新。建议加大对企业引进研发人才、研发新产品等财税支持力度,提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可以成立非公有制经济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特别是对小微企业进行单列申报评选并给予相应资助。引导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到收支有据,盈亏有数,有效控制风险。
[供稿:怀化市统计局廖文忠]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