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进一步发展壮大怀化市中药产业的调查和思考

来源: 时间: 2015-03-1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怀化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中药材宝库”,俗称“江南药材之乡”,中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二,湖南第一。“十二五”来,随着政府加大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科研投入和基地建设的引导扶持,全市中药材生产在质量、技术水平、规范化程度及规模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近期,我们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一次专门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中药种植的产地分布、种植面积、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的规模、龙头企业的成长等方面的情况,对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药产业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中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9年怀化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全市九大农业产业建设进行规划和布局,作为富民强市的一大特色产业中药种植显现出良好的前景。

  (一)人工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据调查统计,全市植物资源225科、900属、3716种,其中药用植物1909种。 到2014年末,全市中药人工种植面积达33万亩。其中,种植面积上万亩的品种有金银花(主要分布在溆浦、辰溪、洪江市)、茯苓(主要分布在靖州)、黄柏(主要分布在沅陵)、百合(主要分布在洪江市、通道、靖州)、葛根(主要分布在麻阳)、龙脑樟(主要分布在新晃)等;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的有厚朴、杜仲、钩滕等。靖州茯苓、新晃龙脑樟、芷江白蜡、雪峰天麻、溆浦金银花、洪江白术等怀化地道药材在全国享有盛誉,得到了全国中药材客户的肯定。除道地药材规模化种植外,鹤城、洪江等地还引进了美国蔓地亚红豆杉等名贵药材。因市场行情变化,近年来金银花、百合两个主要品种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其余大部分品种种植面积均呈现出稳定上升的势头。

  (二)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自2008年开始,为了在农业产业发展上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品牌,怀化市将中药材确定为优势农业产业和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并将工作纳入省、市政府对市政府、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考核奖励措施。各级出台了相关的资金整合措施和奖励办法,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示范推广”的总体要求,突出区域特色,按照GAP要求,大力推广林药立体栽培模式,挖掘山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在全市组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开展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主要采取二种形式:一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方式。以药业集团为龙头,各企业根据各自制药加工所需原料,采取企业示范,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二是“合用社+农户”种植方式。大户,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多户联合等多种形式,开展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以满足药业集团的生产原料,农户主要通过自己合作社把药材产品销往市场,具有鲜明的“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特点,在劳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共同发展的一种运作模式。

  2009年来,中央、省专项开发、地方财政配套、龙头企业的投入、农户自筹以及招商引资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达接近4亿元,5年来累计新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近30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多年来我市药材种植的无序性,分散性状况,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食物链的连续性,使得因过度挖取、濒危物种的珍贵药材得以拯救。

  (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高山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交通、信息条件不断改善后,许多农户在政府引导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药材面积,涌现出了一批家庭药场、种药大户、购销大户以及农民药材专业合作社。2014年末,中药种植行业共有专门的合作社93个。其中,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23个;有一定规模的大户86户,其中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大户53户。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经营的面积达 7.71万亩,收获产量1.8吨,实现销售收入29655万元,连接或带动的农户达 7834户。如溆浦县君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签约农户600余户,建立种植基地6000余亩,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供肥供药、集中加工销售”和“外发种苗、签约回收、代销代购”,每年所得的纯收入在分别提取10%公积金与10%公益金后,再根据合作社内部成员交货多少、股金比例享受二次利润返还。2008年来,该社盈利近400万元,给成员返利320多万元。

  (四)医药加工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生物医药加工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到2014年末,全市中成药加工以及中药饮片加工企业达到1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有补天药业、湘虹葛业;市级龙头企业有棓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龙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汉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新晃龙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农利科贸有限公司。15家企业实现产值12.58亿元。其中,超过亿元的有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补天药业、湘虹葛业、龙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超过5000万的有德天集团正好制药有限公司、棓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晃龙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博特科技有限公司;15家企业建有的基地面积达 7.5万亩;全年加工的中药材量达1.34万吨。如正清集团已列湖南医药企业三大集团之一,湖南省十大高科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以青风藤为主要原料的风痛宁抗风湿类药品,以鱼腥草为原料的抗菌药,以紫珠为主要原料的正清抗宫炎胶囊妇科消炎类药品,以黄姜为原料的双烯、黄体酮甾体激素类药品等八大类中医药产品,其中正清风痛宁、正清抗宫炎片已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上述几类产品在国际、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中占有率名列前茅;补天药业已列入湖南省上市后备企业,公司独家抗肿瘤药品“茯苓多糖口服液”和心脑血管用药“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专利,正在研发的核心产品“甲基茯苓多糖注射液”被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新制重大科技专项;湘虹葛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葛根加工企业,具备年生产葛根淀粉能力2万吨、葛根片1.5万吨能力,目前正在综合开发提出葛根素、异黄酮及高附加值产品,正朝着全国一流葛业综合型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团,发展 “种植、加工、养殖、生物能源”循环经济目标迈进。

  (五)科学技术的运用有了新突破。全市中药种植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生产环节无序、分散、不规范的问题长期存在,大部分药农习惯于原始的生产方式和依靠挖野生药材资源卖钱,粗放型经营、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的特征比较突出。自中药产业纳入现代农业规划布局以来,科技在选种、苗木繁殖、优质高产栽培等领域广泛运用和推广,栽培技术逐渐成熟。

  在选种上,积极开展本地中药材野生药材品种的人工驯化,将分布广泛、产品质量高、营销历史悠久、国内外声誉好、市场需求大的本地药材培育成为适宜于人工快繁栽培品种。目前龙脑樟、红豆杉、天麻、“湘蕾”金银花、茯苓、博落回、半夏、葛根、虎杖等品种通过品种普查、品比试验、科学育种等技术措施均适宜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和栽培。新晃的龙脑樟的研究开发已获得国家专利,“辰溪金银花”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洪江等地正在运用新技术研究千层塔、青蒿、博落回、虎杖等高价值中药材的繁育开发。

  在苗木繁育上,建立符合GAP要求的优良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体系,加快本地中药材种质资源遴选进度,筛选培育出高产、优质、地道的栽培品种。以国家自然保护区(沅陵县佼母溪、中方县康龙、会同县鹰嘴界、通道县龙底沟谷)为依托建立天然种子园20000亩;以科研单位(怀化市林科所)为依托建立药材种质资源基因库500亩,;按照区域布局建立采穗圃100亩;在怀化市泸阳林场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基因库500亩;在新晃(龙脑樟为主)、沅陵(黄柏、厚朴为主)、溆浦(金银花为主)、中方、鹤城(虎杖、白术、山药、葛根为主等)建立大棚容器育苗繁育基地100亩可提供苗木1500万株。

  在栽培技术上,实施了林药间作。如楠竹林下间作天麻;油茶林下间作虎杖、白术、葛根;杨树林下间作黄姜等,有效地缓解了基本农田占用问题,促进了多种经营的发展。

  二、中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中药产业纳入现代农业规划不到5年时间,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很多困难。

  (一)规范化程度低,质量不稳定。中药材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地理、生态等因素如纬度、海拔、地形地貌、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等对中药材生长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按照技术要求随意种植,极有可能导致“桔生淮北则为枳”。全市中药种植面积虽已具相当规模,种植农户达10万户,但作为湖南中药材资源大市,目前还只有1个通过GAP认证的基地,真正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参与的主体主要为少数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绝大数药农还游历于产业化经营的大门之外。在一家一户零散种植模式下,种植户一难买到优质种苗,二难掌握种植技术,三难寻找市场销路,中药材种植还没有取得突出的经济效益;中药材从选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存到深加工仍处于低水平起步阶段,向科学种植、规模经营、高产高效的现代中药材生产模式转换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二)加工与生产环节存在脱节。多年以来,一些中医药产业加工原料,依赖挖取野生植物资源。如从虎杖块茎中提取白藜芦醇,用紫珠制作抗宫颈炎片,以青风藤为原料制作的风痛宁等都是靠收购野生资源;有的从外省、外地区收购长途到本地加工,如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基地建在外省,正好制药有限公司主要原材料来自于外地。目前全市种植面积列第一的金银花和列第五的百合加工环节尚处空白,没有本土的龙头企业,销售主要依靠邵阳的商贩来本地收购。15家加工企业加年工量仅1.34万吨,占全市产量比重不到1%。

  (三)市场营销滞后。一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弱。全市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仅7834户,占整个种植户的比重约8%。大部分药农苦于无稳定的销售渠道,坐等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和随地零散交易比较普遍。二是市场资源整合不力。营销方式落后、销售网络不畅、销售市场较小,目前仅靖州县有一个大型的药材交易市场,市场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广大药农的要求。从产业角度审视,全市中药材经营、销售渠道单一,还没有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市场化运作程度非常低。

  单一狭窄的销售模式下,农民难以了解相应信息,种植的意向往往根据瞬时的市场现价来确定,极易形成“一窝蜂”式的盲目种植或盲目抛荒,并为此承担了巨大的市场风险。如20世纪90年代初,会同县天麻生产曾经十分红火,年产量高达50吨左右,以生产天麻为主的团河镇盛储村一度成为该县的“首富村”,但后来由于天麻市场价格暴跌,到如今只能小打小闹,“首富村”也风光不再。因南北金银花之争,整个南方金银花市场受到重创,从2013年开始外地收购商鲜有来收购金银花,现在更是有货无市,大量干花存货积压仓库,种植户前期投入大却得不到应有回报。近两年来百合价格一路走低,2012年18元/斤的市场价格,2013年跌至12元/斤,2014年跌破至6元/斤,2014年仅洪江市的岩龙、红岩、双溪、土溪以及洪江区的横岩等乡(镇)种植面积近万亩,出现大片花地无人打理的局面,种植农户任其自生自灭,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四)政府的引导和规范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在野生中药材植物资源保护上,省、市至今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关于禁止滥采滥挖野生中药材资源的政策法规,使得滥采滥挖野生中药材资源无法可依,因而无执法监督部门去制止,致使野生中药材植物遭掠夺式过度开发。二是在资金上,基地建设资金支持难以到位。在现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下,市政府在资金整合方面难度加大,难统筹协调主要由各县(市、区)自行统筹。按规划中药材基地建设总投资为8亿元,但实际到位不足5亿,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部分基地荒废。三是在考核上,中药产业的发展虽已纳入省对市、县的绩效考核,但奖励经费和万元的工作经费只兑现了一年,相关部门以及县(市、区)工作积极性下降,督查检查、落实奖惩有时流于形式。四是在市场向导上,市场的软硬件的建设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从整体上在全市进行规划、布局;指导农户生产、销售涉及到农业、工商、药品监督、物价等多个部门,至今尚无明确的牵头责任主体。

  三、加快中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据测算,如全市50万亩面积的中药基地能完全落实,全部品种达到丰产后,理论上在生产环节可实现农业产值30亿元以上。加快中药产业的发展对于推进全市农业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放大农业经济总量、加快县域经济转型、促进边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协调和服务。成立由市长挂帅,市政府办、发改委、经委、财政、卫生、科技、扶贫、农业、林业、质监、工商、农行、药检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各县(市、区)长为成员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湖南西部中药谷”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把发展中药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富民强市的大事来抓,健全机构,集中精力,落实责任,切实加强领导。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制定配套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涉及到经贸、科技、农业、林业、药监、扶贫等方面工作的,相关部门在技术示范、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扶贫开发等方面,制定配套措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共同推动中药产业发展。

  (二)突出重点品种,加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地道药材因其区域特征和不可替代性,具有不可比拟的市场竞争优势。我国的中药大省云南、四川、广西等非常注重对地道药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怀化市中药产业要想在国内、国际市场立足,需打造自己的地理名片。应积极收集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并进行有效保存,坚持谁收集、谁保护、谁收益的原则,由龙头企业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科研机构进行良种选育和评价等研究工作。各级各部门重点围绕茯苓、金银花、黄姜、青蒿、鱼腥草、杜仲、紫珠、博落回、天麻、虎杖等品种进行检测论证和系列产品的加工研发,全力打造怀化道地药材品牌。

  (三)壮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素质。坚持“新建基地抓标准,老旧基地抓改造,野生资源抓保护”的要求,全面提高中药材产业基地素质。在以县为单元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乡镇要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将基地建设规划分解到村组、到农户,落实到田块。新建基地要高标准建园,加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建一块成一块。老、旧基地改造要通过土壤改良、增使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提高基地生产能力。大力培植中药材发展重点乡镇,以GAP标准为着力点,建设GAP标准化示范园,发挥示范作用,以效益带动规模发展。加大示范村的配套服务工作,继续扩大示范种植面积,科学管理,充分发挥示范效益。扶持示范种植大户,对药材种植典型户建档立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药材发展种植过程中的种子、技术、销售等困难,保护种药积极性。加大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力度,对野生名贵中药材要划定保护区,加强保护和有计划的采挖,防治掠夺性采收。

  (四)加快建设市场营销体系,打造“湖南西部中药谷”。通过5-8年的努力,建成半径500公里、覆盖周边五省(市区)的中药材种植、交易、研发、加工物流及配送基地,以大开放促进中药资源的大开发,拉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各级各有关部门抢抓贸洽会或全国各地的中药材交易会等商机,通过中药材交易、项目合作等形式,把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向省内外、国内外进行推介,与国内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建立稳定的销售关系,进一步增强“湖南西部中药谷”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要在主要品种的主产区再建2-3个标准化的交易市场,并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络,与国内各大药材市场结成销售联盟,逐步建立符合GSP标准的全方位的营销服务体系。创立怀化市中药材信息网页,收集怀化道地中药材品种、有效药用成含量、产量等方面的数据,利用信息网络和各种媒体,全面宣传怀化中药材基地建设进展与道地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广泛收集国内外中药市场信息,按照药材市场的发展规律,对重点品种的市场需求、销量走势、价格行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及时向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动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以市场需求指导药材生产。

  (五)完善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世界贸易组织运作规则的要求,清理和制定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为“湘西中药谷”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发改委、财政、扶贫等部门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将退耕还林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发展资金、财源建设资金等有关资金捆绑起来,建立中药产业发展基金,集中用于支持中药产业的发展。

  [供稿:怀化市统计局 曾军]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