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农民生活质量分析

来源: 时间: 2007-05-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几年,衡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农村工作文件精神,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措施,全市农村经济形势逐年看好,出现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可喜局面,实现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有待于逐步化解。 

    一、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加快,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据农村居民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以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2006年跨过4000元大关,为4265元,比上年增长11.3%。与此同时,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以年均11.3%的速度递增,2006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16元,比上年增长10.6%。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为51%,比上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同时,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食品消费方面档次提高,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1590元,比上年增加87元,增长5.8%。在食品消费中主食消费支出减少、副食消费支出增加。农民人均用于主食消费支出321元,比上年减少11元,下降3%。农民普遍反映,现在吃饭不成问题,餐餐可吃白米饭,过去常吃的红薯、玉米等杂粮现在有时想吃还吃不到。在副食品消费支出中,农民人均消费蔬菜支出166元,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265元,水产品及制品支出59元,分别增长14.17%、7.65%和9.86%,其增速均高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这表明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二)衣着消费方面趋向于成衣化 

    衣着是人们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衣着不仅趋向成衣化,而且越来越讲究质量、舒适、款式和花色。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65元,比上年增加12元,增长7.8%。其中购买服装支出120元,增长7.1%,占衣着消费的72.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衣着加工费和衣着服务费支出则大幅减少。 

    (三)居住质量提高,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村富裕程度的高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直观、最明显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改善居住条件舍得投入。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43.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7.4平方米,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367元,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从住房类型上看,人均楼房面积35.5平方米,砖瓦平房面积6.7平方米,比2000年分别增长57%和下降46%;从住房结构上看,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17.9平方米,砖木结构面积24.9平方米,比2000年分别增长162%和下降11.7%。许多农民的住房都进行了装修和装饰,农民住房正向室内设备现代化和装饰美观化发展,住房更加卫生和舒适。  

    (四)大件商品越来越多 

    随着农村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特别是农村电网改造,通乡通村公路迅速发展,以及耐用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下跌,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对大件商品的消费,全市农村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2006年与2005年相比,农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34台,增长13%,拥有彩色电视机76台,增长5.6%,拥有影碟机33台,增长17%,拥有热水器5.9台,增长15%.拥有电冰箱23台,增长20%,拥有洗衣机15台,增长10%。 

    (五)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快速增长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工具为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娱乐、交际带来了很大方便。近几年来交通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通讯设施进一步完善,固定电话初装费逐步降低,加之电信部门不断推出刺激消费的新业务、新举措,各种通讯工具特别是移动电话的价格大幅降低,极大地刺激了农民购买欲望。至2006年底,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53部,移动电话61部,比上年分别增长7.6%和23%。由于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233元,比上年增加28元,增长13.65%。其中交通客运费84.9元,比上年增长6.7%;购买交通通讯工具人均支出60元,增长4%;交通通讯服务费人均达到172元,增长18%。 

    (六)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出现新变化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人均为347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购买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支出56元,比上年增长5.7%;教育乱收费治理成效突出,学杂费支出为268元,比上年增长3.1%,增幅下降2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为8元,比上年增长60%,这部分消费总量虽小,但增幅很快。 

    (七)健康及保健意识增强,医疗及保健消费支出继续增加 

    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农民健康保健意识大大地增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也相当增加。2006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70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药品消费支出72元,增长10.8%;医疗费消费支出96元,增长15.6%。 

    二、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仍很困难,生活消费动力不足 

    收入决定消费,收入增长的快慢决定了消费增长的快慢,收入的提高是带动消费持续有效增加的根本动力。近几年,农民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但是从农民增收的形势看,增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收入增长部分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而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却停滞不前,从而使农民的生活消费动力不足。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用于生存性消费比重高 

    目前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中,吃穿住等支出占的比重较高,占全部生活消费的61%以上。绝大部分农民基本上处于衣食无忧的生存性消费阶段,而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支出所占的比重较低,除电视机拥有量较多外,其它如电脑、组合音响、照相机、中高档乐器等拥有量还比较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比较低。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支出预期不稳定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3.6%外,其他社会保障覆盖面几乎为空白。相对城市居民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十分薄弱,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困扰着农民,农民后顾之忧较大,影响农民即期消费。 

    (四)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消费环境欠佳 

    主要表现在农村商业物流组织落后,流通成本过高,商业经营能力弱,设施落后,假冒伪劣时有发生,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消费需求;农村配套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远远落后城镇,限制了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影响农民消费;农民贷款难依然存在,几乎不可能进行大额贷款消费;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尚未建立健全,商品售后服务与权益难以保障,农民购买耐用消费品存有疑虑,从而影响其消费热情。 

    (五)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消费观念相对滞后 

    从农村文化教育状况看,农民知识化水平不高。目前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仅相当于初中水平,由于文化素质低,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加之信息不灵,农民盲目消费或不敢消费的问题较为突出。婚嫁、人情、丧葬等消费攀比奢办,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挤占了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生产投入、子女教育等正常消费,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提升农民消费水平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二)保持全市整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使之有足够能力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加,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 

    (三)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尽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即期消费水平。 

    (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改善农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消费。 

    (五)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倡导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消费习俗,促进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衡阳市统计局 李灿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