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面临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诸如:经济高速增长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无度开发与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造成气候变暖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出现的空洞;人口膨胀给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等等,迫使人类不得不持续重视和研究人口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现针对湖南省衡阳市2006年城市年报统计数据及近50年来人口发展的现实状况,对人口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作一探讨和分析,以供参考。
一、衡阳市人口的基本状况与主要特点
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且幅度趋缓。1950-1958年和1962-1973年间,湖南省衡阳市出现了两次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0‰以上。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1970年-1985年的16年间,湖南省衡阳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3.90‰下降到6.05‰。1972-1990年间,年均自然增长率已降至11.5‰,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90-2000年和2001年-2006年间,湖南省衡阳市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7.18‰和4.13‰。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湖南省衡阳市总人口为644.8万人,当年人口出生率为19.38‰;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707.5万人,当年人口出生率为11.35‰,比1990年下降了8.03个千分点。1990年湖南省衡阳市人口死亡率为7.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06‰;2000年全市人口死亡率为7.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4‰,比1990年的人口死亡率基本持平, 比199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7.42个千分点。2006年湖南省衡阳市城市年报指标显示:年末总人口为726.50万人。全市人口死亡率为6.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9‰。比2000年的人口死亡率下降了0.64个千分点, 比200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了0.75个千分点。
二是人口文化素质在逐步提高。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湖南省衡阳市15岁以上人口中,还有26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5.01%,其中:男性为6.5万人,女性为19.5万人。“五普”与“四普”对比,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人口减少了59万人。2000年与1990年相比,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08%提高到2.55%;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8.47%提高到10.69%;初中文化程度人数,由25.99%提高到39.52%。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00年湖南省衡阳市有18.3万人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人口的2.70%;全市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6.1万人,占总人口的2.38%。近些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各类社会办学的增加,湖南省衡阳市人口文化素质在逐步提高。
三是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龄型过渡。据全国第四、五次人口普查结果:1990年,湖南省衡阳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35.07万人,占总人口5.28%;2000年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48.7万人,占总人口的7.18%,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达72.4万人,占总人口的10.67%。均超过国际上7%和10%的标准,这标志着湖南省衡阳市已经步入人口老年型城市。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人口老龄化将更加严重。据预测,到2040年全市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7%。由此可见,湖南省衡阳市人口老龄化峰值具有提前到来的趋势。
二、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只有坚持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减轻人口对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压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我们必须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切实贯彻执行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三不变”、“三为主”、“三动”,把脉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湖南省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规划纲要,对全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中的人口问题作出人口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的具体目标。2006年湖南省衡阳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5.39‰,为全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中的人口年自然增长率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要实现人口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的具体目标,必须把解决人口问题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是继续坚持“三不变”,即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变;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二是认真落实“三为主”,即计划生育工作要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三是必须建立和完善“三动”,即领导带动、部门联动、单位主动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的人口思想,学习以江泽民同志及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人口与社会经济科学发展问题,特别是人类和谐发展的重要论述,用科学理论指导人口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伟大实践。
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严格控制人口年自然增长率的同时,注重努力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开发人力资源。必须强化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宏观调控职能,把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耕地、普及教育、搞好卫生和妇幼保健、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进城农民工和城市“零就业”家庭的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等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抓紧抓好“三不变”、“三为主”、“三动”工作,使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从而使人口的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2、以新型工业的大发展,推动强市富民。湖南省衡阳市人口多,经济实力相对滞后。2005年,全市人口总量居湖南省第2位,仅次于本省的邵阳市(2005年衡阳市和邵阳市分别为722.61万人和744.00万人)。2006年全市人均GDP为10057元,为全省人均GDP11830元水平的85.01%,为全国人均GDP15944元的63.08%。
2006年,湖南省财政总收入为89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长沙市2006年财政总收入为20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湖南省衡阳市2006年财政总收入为4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比全省的增速高7.2个百分点,比长沙高1.5个百分点。
2006年,我国人均财政总收入为2695元,湖南省人均财政总收入为1317元, 湖南省衡阳市人均财政总收入为726.5元。全国、全省、全市比上年分别增长18.9%、18.9%、30.1%。绝对量低于全国、全省的人均财政总收入分别达1968.5元和590.5元,其增速均比全国、全省高出11.2个百分点。因此,其发展前景看好。
湖南省衡阳市全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总收入严重偏低。究其原因:城市化水平较低。2006年,湖南省衡阳市城市化水平为37%,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湖南省衡阳市城市化水平低,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一是导致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全市2006年GDP中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23.5%、40.5%、36.5%;湖南省2006年GDP中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7.8%、41.7%、40.5%;全国2006年GDP中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1.8%、48.7%、39.5%。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1.7个百分点和5.7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低8.2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低3.5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由此,湖南省衡阳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明显落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成为城市出现下岗、半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的重要根源;三是不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综上所述,湖南省衡阳市各级领导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以新型工业的大发展,推动我市强市富民。集中精力舞好全市经济工作龙头,不断提高全市经济地位,以达到提高全市人民生活质量之目的。
3、优化经济结构,拓宽人口就业渠道。在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湖南省衡阳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一是应突出抓好全市加工制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精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这是立足全市农产品、矿产品资源优势这个基础的。只有进一步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鼓励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二是采取有力的政策扶持措施,积极发展城乡中小型多种服务型企业,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才能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应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进城农民工和城市“零就业”家庭的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和自动组织起来办实体、办工厂。
三是应以社区就业为主要载体,努力拓宽再就业渠道。据有关调查发现,湖南省衡阳市社区就业潜力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至18%。而我国仅3.9%。若按发展中国家最低平均水平计算,我国社区就业份额应由3.9%提高到12%。若要达到社区就业份额的12%,湖南省衡阳市现有城镇居民268.8万人,则可得到30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全市各级领导机关及部门,必须把开发和利用社区就业资源作为拓宽再就业渠道的突破口,努力解决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工,及城市“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
4、大力推进人口城市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首位镇”,即指局部区域经济中心的人口集聚地。我国要继续加快“首位镇”建设,大力推进人口城市化。加快“首位镇”建设是城市加快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强市、县和县域“首位镇”的建设,县城和县域“首位镇”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联系大中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是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高城市化率水平必要手段。二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适时适度在“首位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规模。三是对于农村更小型“首位镇”,则应因地制宜,把重点放在培育特色产业,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努力增强小“首位镇”发展的活力。
加速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障碍是不合时宜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劳动市场的分割。前者导致进城民工只能以暂住人口或“三无人口”的身份在城里作边缘人口。这样,不但加大了人口转移的成本,也增加了铁路、公路运输负担,还会加大城市管理难度,引发一系列与城市人口有关的社会问题(诸如子女就学、婚姻、计划生育、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社会治安等等问题);后者导致城乡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致使劳动力价格扭曲。从而,大大降低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要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必须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为前提,降低农村人口入城的户籍门槛,逐步调整城市户口政策,保障农村公民拥有正常迁移户口和自由择业的权利,促进农村人口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
同时,要注重发挥吸纳非农业人口的功能。要采取措施,有效提高城市人口质量,才能逐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贡献能力,最终达到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和促进当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衡阳市统计局 张孝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