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略有下降,但总体上保持稳定
今年全市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0万亩、粮食总产300万吨以上,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80万亩,总产280万吨,优质稻面积360万亩。由于4、5月份衡阳市降水偏少,加之种田成本越来越高,某些作物种植效益相对降低,上半年,一些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略有下降。其中:早稻种植面积313.9万亩,比上年减少1.3万亩,下降0.4%;烟叶种植面积15万亩,比上年减少1.9万亩,下降11.2%;瓜果类种植面积23.1万亩,比上年减少0.3万亩,下降1%。但是由于免税、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继续实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较高,全市粮食生产形势总体上看好,春夏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全市春夏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438.3万亩,比上年增加5.8万亩,增长1.3%。经济作物生产看好,特别是经济作物中的油菜,种植效益相对较高,加上去冬以来,气候条件比较适合油菜的生长和晾晒,实现了丰收。一是油菜的实际种植面积达到了163.67万亩,比上年增加了1.79万亩,实现了稳中有增;二是油菜籽产量达到了14.8万吨,比上年增长2.51%。
(二)养殖业发展趋缓。
衡阳市的养殖业中,主要是生猪的养殖,其产值占到了畜牧业的近70%,占整个养殖业(包括畜牧业养殖和水产品养殖)的产值,也在60%以上。从去年7月份开始,生猪价格逐步走出低谷,价格不断上涨。到5月下旬,肉猪收购价达到了12.8元/公斤,猪肉价格20元/公斤,仔猪最高达13元/公斤。价格的高位运行,似乎给生猪养殖带来了活力,但是,由于饲料价格也不断上涨,其涨幅甚至高于生猪价格的涨幅,养猪成本大幅度提高,养猪的效益偏低。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的剪刀差,导致了养猪提价不增效,极大地挫伤了养猪户的积极性。预计上半年肉猪出栏在390万头以下,与去年同期的400万头水平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生猪的养殖出现了下降趋势,导致了整个养殖业发展趋缓。
(三)农村经济总量保持增长,但速度减缓。
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5.46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增加值30.69亿元,同比增长3.4%。基本保持平稳增长,但是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3和2.2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减缓。由于全市农村基础设施陈旧,防灾减灾能力差,去年特大的洪涝灾害,给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完全实现灾后恢复还需待时日;而今年4、5月份衡阳市降水又偏少;加之种养业成本越来越高,某些农产品生产效益相对降低。所以全市种养业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到较高的增长水平还有一定难度。预计上半年,全市可实现农业总产值102.78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增加值59.68亿元,同比增长3.6%。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2和1.1个百分点,基本保持平稳,增速继续呈现减缓趋势。
(四)农民收入增长呈现一高一低格局,工资性收入首次高过家庭经营收入。
预计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26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工资性收入1067元,同比增长15.9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1034元,同比增长5.94%,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了4.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继续保持一高一低格局。从这两项收入的增长来看,明显呈现了一高一低格局,就其绝对数来看,工资性收入首次高过了家庭经营收入。这主要是受工资水平的提高和种养业发展减缓双重影响的结果。从去年年底开始,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就建筑和家装行业来说,去年上半年,日工资在45-50元左右,而今年以来,日工资达到了60元以上,高的已经超过了70元,涨幅达了30-40%。从目前来,务工的高收入和种养业的低效益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挫。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特别是粮食直补和取消农业税等举措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证粮食的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在农民享受中央的惠农支农政策同时,从2004年以来,各种农资、饲料价格却也一路飚升,加上原油价格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农机使用成本、农村畜力的租用价格也相应提高。农产品生产(包括种田)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粮食直补和取消农业税费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这对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民用种一亩地的时间外出做工,其收入要比种地高出好几倍。这更挫伤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力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衡阳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农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劳动强度非常大,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在家的大都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小孩,甚至还有不少举家外出户。留守农村的人普遍是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弱、文化素质低。这势必影响农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三)农产品提价不增效,农民处境尴尬。
今年以来,多数农产品价格上涨,在表面上,这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保障了农民的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是由于衡阳市大部分农民是自给自足的小家庭经营型,所生产的农产品,除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外,能上市出售的并不多。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于农民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在意义,农民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况且,随着农产品涨价,相应的生产成本也跟着上涨,农民因农产品涨价得到的大部分利益被抵销了。同时,农产品涨价,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消费特别是食品消费的支出。预计上半年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为1126元,同比增长6.93%。其中食物支出478元,同比增长7.4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农民的消费压力越来越大,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民。要把包括“直补”在内的各项补贴政策、减免农业税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运用好、操作好。要让农民看到种粮的实惠、得到种粮的实惠,真正把中央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同时,还应运用市场和经济的手段,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以增收促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双重目标的实现。要加大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力度,真正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农产品和农资市场。
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坚决打击垄断市场、强买强卖、人为哄抬、压低物价的行为。要保证农资生产的煤、电、油等原料的供应。要进一步加大农资打假工作力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流入市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跳出农产品提价不增效的怪圈。
要充分利用衡阳市农产品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重点抓好粮、猪、禽、林、果等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粮油、生猪、竹木、席草、蛋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初级农产品出售的比例,靠农产品本身价值量的增加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跳出农产品提价不增效的怪圈。从而改变衡阳市农民增收过分依靠但事实上却又依靠不了的农产品价格的现状。
(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充分运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抓好农村交通、教育、卫生等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的投入。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做好病险水库的除险保安工作,疏通沟渠,维护渠系,提高农业的防涝抗旱能力。要建立农业灾害预警系统,提高对农业灾害的监测水平。要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力度,积极广泛地向农民传播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有关知识与技术。
(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2006年衡阳市农村居民现金收入4902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829,家庭经营收入中按三次产业分,分别是第一产业2034元,第二产业348元,第三产业447元。来自三次产业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1.5%、7.1%、9.1%。2007年一季度,这三个比例分别为:一产业27.9%、二产业4.8%、三产业11.8%。由此可以看出,衡阳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农民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比例偏低,这方面的增收空间还比较大。预计今年上半年,农民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比例偏低的状况不会有根本改变。所以,应该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二是要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要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帮助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实力。
[衡阳市统计局 李伟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