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比较及建议

来源: 时间: 2007-09-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经济运行规律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指由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进行三次分组所形成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重直接关联。一般来说国民收入处于贫困温饱阶段,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呈现一、二、三先后特征排列;国民收入处于小康阶段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呈现二、一、三或二、三、一先后特征排列;国民收入处于富裕阶段,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呈现三、二、一先后特征排列。因此,对三次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适时地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调整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和完善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试就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及发展现状与全国、全省及我省“一点一线”城市作一对比,旨在探讨全市三产结构调整方向,提出推动全市新型工业大发展的意见与建议,以供参考。

    一、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及发展现状

    2006年衡阳市实现生产总值为67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8.1亿元、272.1亿元、24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16.9%、16.8%,分别占GDP比重分别为23.5%、40.5%、36.0%。

    2006年,湖南省GDP达7493.17亿元。其中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7.8%、41.7%、40.5%;全国2006年GDP达209407亿元。其中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1.8%、48.7%、39.5%。衡阳市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1.7个百分点和5.7个百分点,而二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低8.2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低3.5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由此,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明显落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转化”。当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二产的比重高于三产,这时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降低到10%左右,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此后三产比重逐步高于二产比重,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大,则产业结构水平低,第三次产业比重大,则产业结构水平高。依据这一理论判断,衡阳市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表明衡阳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而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均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衡阳经济现状仍离西蒙?库兹涅茨理论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有一段距离。

    二、对比我省“一点一线”城市三产比重及人均GDP等经济指标,反映衡阳市仍是经济实力相对滞后的城市

    首先,从衡阳市与全省“一点一线”城市三次产业比重进行对比。2006年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3.25亿元、790.96亿元、884.7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15.9%、15.3%。在长沙市2006年GDP中,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6.85%、43.97%、49.18%。

    株洲市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5.53亿元、311.76亿元、217.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13.6%、13.2%。在株洲市2006年GDP中,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2.48%、51.51%、36.01%。

    湘潭市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0.66亿元、192.29亿元、169.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16.7%、12.4%。在湘潭市2006年GDP中,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4.37%、45.56%、40.07%。

    岳阳市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4.42亿元、350.99亿元、247.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14.8%、13.4%。在岳阳市2006年GDP中,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8.33%、47.86%、33.81%。

    郴州市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6.2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6.49亿元、268.55亿元、191.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4%、13.0%。在郴州市2006年GDP中,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5.83%、49.16%、35.00%。

    衡阳市与长沙、株洲、湘潭、岳阳、郴州的三产结构比重分别对比。其中,一产比长沙、株洲、湘潭、岳阳、郴州分别高16.65、11.02、9.13、5.17、7.67个百分点;而二产、三产比重分别比长沙、株洲、湘潭、岳阳、郴州低。其中,二产比株洲低11.01个百分点,三产比长沙低12.68个百分点,为差距最大;二产、三产差距最小的分别是长沙和株洲。其中,二产比长沙低3.47个百分点,三产比株州高0.45个百分点。

    其次,从衡阳市与全国、全省及我省“一点一线”城市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进行对比。2006年,衡阳市人均GDP为10057元(全市2006年末人口总量为726.50万人),仅为全省人均GDP11830元水平的85.01%,仅为全国人均GDP15944元的63.08%。分别比全省、全国人均GDP低1773元和5887元。可见衡阳的差距之大!

    2006年,衡阳市人均财政总收入为551元。我国2006年人均财政总收入为2695元,湖南省人均财政总收入为1317元。全国、全省、全市分别比上年分别增长18.9%、18.9%、30.1%。衡阳市绝对量低于全国、全省的人均财政总收入分别达2144元和766元,其增速均比全国、全省高出11.2个百分点。因此,其发展前景看好。

    可以看出,衡阳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总收入等经济指标总量严重偏低。由此,必须承认衡阳市仍是经济实力相对滞后的城市。
  
    三、衡阳三产业结构中自身存在“三低一高二不力”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市化水平较低。2006年,湖南省衡阳市城市化水平为37%,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衡阳市城市化水平低,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一是导致二、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直接原因。二是成为城市出现下岗、半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的重要根源;三是不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二是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衡阳市2006年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36.7%和6.0%。而全国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3.2%和16.9%。全国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比衡阳分别高出6.5个百分点和10.9个百分点。

    三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低。衡阳市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8.5%。而全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88.3%和75.1%。全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比衡阳分别高出19.8个百分点和6.6个百分点。

    四是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高。衡阳市2006年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2%和50%。而全国和全省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8% 、43%和34.9%、48.6%。衡阳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五是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控不力。根据经济学家配第―克拉克所阐述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发展规律,即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于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控不力,导致工业化程度低、三次产业之间劳动力转移滞后。

    六是工业园区产业配置科学决策不力。一是没有制定严格的园区产业配置规划。导致工业园区发展普遍存在主业不够突出、产业集群度不高等弱点;二是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强力打造品牌意识的政策支持不足;三是在重点扶持园区工业发展,积极争取省、国家政策支持不够;四是政策导向培育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点不力。

    由以上“三低一高”可见,衡阳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该高的指标低,该低的指标则高的现象。

    除以上“三低一高二不力”的主要问题外,由于衡阳市GD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导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慢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依照库兹涅茨关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一般而言,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2006年,衡阳市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其中,比长沙、株洲、湘潭、岳阳、郴州分别低3.47、11.01、5.06、7.36、8.66个百分点。2006年较2001年的第三产业比重,衡阳仅上升0.2个百分点。而郴州上升了6.95个百分点。衡阳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虽然略高或持平于长沙、株洲、湘潭、岳阳,但其发展速度比郴州明显落后;虽然其发展趋势良好,但应该看到衡阳第二产业在GDP总量中的比重严重偏低,导致衡阳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慢的问题不容忽视。

    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推动全市新型工业化大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依据《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五年间,是衡阳市实现人均GDP赶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衡阳市要确保GDP年均增长12%,力争2010年达到1026亿元(按2005年价格),人均GDP突破16000元。其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8:36.8:36.4调整到2010年19.7:43:37.3。对此, 依据2006年衡阳与全国、全省及我省“一点一线”城市三产比重情况,本人认为衡阳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应作一定调整。其调整目标与方向:

    1、第一产业调整目标:力争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2.37亿元,占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6年的23.5%下降至2010年的16.8%。其调整方向:

    一是重点抓好粮油、生猪、家禽、林草、果蔬等五大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借全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衡阳农业大市的农业产业化全面升级,全面带动衡阳城镇化的发展。到2010年,建成五条产业链。一是粮油产业链。即以金雁、绿海、金拓天等为依托,年精深加工100万余吨优质米和10万吨植物油、产值达150亿元以上的粮油产业链;二是生猪产业链。即以新五丰、爱平集团等为依托,年出栏生猪1200万头和生产150万吨生物饲料、产值达150亿元以上的生猪产业链;三是家禽产业链。即以温氏集团、巨东勤业等为依托,年出笼家禽1.5亿羽、产值达30亿元的家禽产业链;四是林草产业链。即以开福家具、湘竹木业、天天见梳篦、逢缘草艺等为依托,年产值达50亿元的林草产业链;五是果蔬产业链。即以金果实业、黄花集团等为依托,年产值10亿元的果蔬产业链。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40%。

    二是把握粮食生产方向,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作物。一是继续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2010年,新建标准粮田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发展优质稻400余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100万亩,建设10万亩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二是积极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建设10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以黄花、香芋和时鲜蔬菜为主的100万亩蔬菜基地,以葡萄、红提、香瓜、西瓜为主的100万亩瓜果基地,20万亩席草基地,20万亩烤烟基地,20万亩棉花基地,10万亩有机茶基地。三是林业发展方面,要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工程,重点改造100万亩低产油茶林,建设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发展10万亩苗木花卉,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320万立方米。四是畜牧业发展方面,要通过改进养殖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到2010年,全市形成出栏(笼)1200万头生猪、1.5亿羽家禽、30万头牛、80万只羊的养殖规模。五是渔业发展方面,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推广绿色养殖,建设衡阳渔港,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到201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其中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8万吨以上。
  
    三是体制结构调整要重点突破小农经济体制对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束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组织和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大力推广“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要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鼓励发展生猪、湘黄鸡、席草等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培育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建立加工、流通、金融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形成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互惠互利的合作形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培育形成100家示范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紧密型农村专业合作社。

    四是建立健全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经营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具体要健全农村信息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农业环境监测和保护等服务体系,加强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研制推广新型农机具和良种良法。建设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各县市区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新技术。

    五是降低农副产品中作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加大农副产品中作为工业品原料的比重,扩大农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到2010年要使农副产品中转化为工业品的比例达到80%,要扩大农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积极拓展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充分利用产业化、特色化、庄园化、工业化农业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调整,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农产品加工和贸易、农业旅游观光业中来,完成产业产值结构调整与产业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对接。

    2、第二产业调整目标:全力推动衡阳新型工业化大发展,力争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41.18亿元,占GDP比重达43.0%。比2006年上升2.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达416亿元,比2006年的24.67亿元占GDP比重36.70%增加到占GDP比重为40.55%。其调整方向:

    一是全力推动衡阳新型工业化大发展,重点做大规模以上工业板块。衡阳崛起的希望在于工业。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充分发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龙头作用。衡阳市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湘南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抓住中部地区崛起、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历史机遇,全力以赴下大力气,培育一批“三高”(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三密”(信息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企业,带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抓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建设,促使其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提高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能力,努力构建创新型的产业体系。要重点培养一批拥有行业高端技术的核心企业,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力争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68.9亿元上升至316.1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68.46%提升至76%。

    二是突出抓好“一区两园”工业发展。要确立产业定位,健全服务体系,吸纳优势资源,推进产业集聚,促进循环发展,形成层次分明、衔接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园区体系,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大平台、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和加快发展的增长极。一是规划园区布局,完善管理体制,加快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的承载和配套能力。二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中建成环境好、品位高、实力强的高新技术聚集区,力争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开发区。三是集中财力物力发展松木工业园盐化工、精细化工和金属冶炼等主流产业,将松木工业园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及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三是对白沙洲工业园重点发展输变电装备、汽车及零配件和食品加工等主流产业,打造区域性的加工制造基地。同时,在“一区两园”中,积极培育雁峰、石鼓、珠晖、蒸湘等工业集聚区。四是挖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建设衡阳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常宁市水口山、耒阳市、衡南县云集等经济开发区,并在具有一定基础的重点城镇,建设若干个专业化、特色化工业小区。力争到2010年,市“一区两园”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县市开发区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三是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中小企业。要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围绕重点关联产业和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提高与优势骨干企业配套的水平,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一是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建立稳定的生产、销售和研发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优势产业。二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扶持初创型、派生型和聚集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中小企业集群。三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四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转型和新技术产业化。力争到2010年,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40亿元。

    四是做大做强现代建筑业。按照“扶强扶优、做专做精”的原则,加快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经营。一是规范建筑市场,引导建筑业健康发展。要强化质量安全和市场管理,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管理先进的龙头企业。二是增加科技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推动建筑节能。三是开拓外埠市场,提高省外、国外市场占有率。四是发展建筑劳务,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

    五是重点治理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工业产业,既有利于帮助该类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又有利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人文和谐型经济,建设城市秀美的人居环境,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3、第三产业调整目标。力争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82.70亿元, 占GDP比重达40.2%,比2006年上升3.7个百分点。其调整方向:

    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应加强引导,确定以商贸流通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居民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和劳务经济等九大行业为“十一五”发展的重点行业。

    一是科学制定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区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合理、有效配置商业资源。以城区解放路与蒸湘路交岔口为中心向外幅射,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完善商业零售业态的结构和布局,继续大力兴办各种零售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整个商业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物流园区,培养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将衡阳打造成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同时,加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大力推进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建成一个集高速、宽带、大容量、多媒体、智能化的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实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框架、科教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等“四大信息系统应用工程”。开发一批大型公共数据库,推动政府、企业和个人上网,建设好农业、工业、科技、医疗、企业和个人信用等专业信息服务网,提高行政、社会公共服务、传统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告业发展层次,应用新型媒体和技术,规范广告内容,提高制作水平。培养形成一批骨干广告企业。规范引进和发展法律、会计、评估、工程、市场调查等咨询、中介服务,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促进咨询中介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同时,积极鼓励衡阳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大力挖掘咨询服务领域潜力。

    三是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金融与保险业的参与全市重点经济项目建设。一是积极支持推进全市金融机构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支持配合调整优化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布局,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改组改造农村金融组织,引进和培育发展股份制银行。二是积极参与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承兑贴现、同业拆借等业务。努力培育企业债券一、二级市场和区域性票据市场,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大型证券投资基金。继续大力发展自助银行、网络银行和电子货币,提高金融服务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三是开拓保险业务,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增强偿付能力。鼓励和扶持保险经纪公司、保险评估行等保险中介组织,逐步完善保险业的市场机制。

    四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综合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的经营行为。全面启动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建立业主自治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继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鼓励开发经济适用房,发展物业管理、装饰装修等住宅服务业,发展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建立、完善住房公积金体系,实现住房建设资金良性循环,建立健全城镇廉租房保险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扩大住房消费。

    五是促进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一是完善旅游网点布局。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南岳为龙头,以耒阳蔡伦纪念园、东湖温泉,衡阳县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王船山故居,常宁西江漂流,衡东锡岩仙洞、元帅故居、米水漂游风光带,衡山县大源度水上乐园、康王庙、岳北农工会旧址,衡南江口鸟洲、歧山森林公园等为重要补充的旅游网格局。二是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强化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节会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的比重,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三是整合旅游线路,形成“衡阳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旅游精品线路,使“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品六要素高度发达。推出区域联合旅游产品,科学融入中华旅游圈、中南旅游圈、湖南旅游圈,共享旅游客源市场。旅游商品丰富多彩,能充分满足游客需求,效益良好。四是实施旅游产品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市场化、国际化“六化”战略。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更加规范市场规则,使游客满意率达到95%以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形成衡阳旅游产品品牌。打造衡阳“东南亚后花园、粤港澳大靠山”和“生态福地、文化重地、宗教圣地”旅游形象。五是积极开发以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为重点的东南亚市场,逐步发展欧美远程国际市场。同时,稳定珠江三角洲市场,积极开发以武汉、上海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市场,逐步发展京津晋鲁市场;不断改善游客结构,逐步提高游客比重。打造衡阳“东南亚后花园、粤港澳大靠山”和“生态福地、文化重地、宗教圣地”旅游形象。

    六是大力扶植居民服务业的发展。居民服务业的发展要依托社区。社区服务业是提高城市化进程的重地,是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调查发现,湖南省衡阳市社区就业潜力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至18%。而我国仅3.9%。若按发展中国家最低平均水平计算,我国社区就业份额应由3.9%提高到12%。若要达到社区就业份额的12%,湖南省衡阳市现有城镇居民268.8万人,则可得到30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全市各级领导机关及部门,必须把开发和利用社区就业资源作为拓宽再就业渠道的突破口,努力解决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工,及城市“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从而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人口转移,不断提高衡阳城市化率水平。按照“加强管理,理顺关系,完善功能”的要求,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体制,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增强社区服务内容,加大社区再就业力度,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再业各项技能培训,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鼓励创办如养老、托幼、家政、保健、计生、法律、文化娱乐等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建立市、区、街三级社区服务中心,优化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加快衡阳市社区物业管理的治安防范管理服务、绿化保洁服务、完善工程服务、家政上门服务、设施管理服务步伐。改善社区服务的政策环境,积极扩大就业,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发展。

 

[衡阳市统计局 张孝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