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生产总值的人均占有量,是反映该地区经济实力的综合指标,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指标。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一、衡阳市人均GDP增长过程回顾及预测
(一)改革开放以来,衡阳市人均GDP已实现翻三番
改革开放28年来,衡阳市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加强,至2006年,衡阳市GDP总量达到672.07亿元,以1978年为基期,年均增速达到9.0%,人均GDP10057元,年均增长8.3%。
──1979年至1988年,衡阳市人均GDP实现翻一番,历时十年。1978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的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新经济周期的开始的一年。自1979年开始的10年,衡阳市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波动较大,扩张期短,收缩期长。经济增长最快1983年的14.7%与最低的1979年的6.8%相差7.9个百分点,1979至1988年衡阳市GDP年均增长9.0%,人均GDP年均增长7.7%(可比价,下同)。由于人口增长因素影响,人均GDP翻番较GDP晚了一年,GDP早在1987年就实现了翻番。这十年间衡阳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9.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2%,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3.7%、32.0%、24.3%,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8、4.1个百分点,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农业仍是对衡阳市经济贡献率最高的一个产业,显示出衡阳市是个农业大市,但从增长速度来看,二产业的增速明显快于农业,经济结构开始逐步调整。
──1989年至1998年,衡阳市人均GDP又翻了一番,历时也是十年。在衡阳市人均GDP第二次翻番的过程中,衡阳市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对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98年与1988年相比,衡阳市人均GDP年均增长7.3%,GDP年均增长8.3%,由于1990年是衡阳市一轮经济周期的低谷和拐点,因此造成这一时期年均速度都略低于上次翻番时的年均速度;且经济波动虽较前一时期平缓,但波动区间仍有7.7个百分点。1989年至1998年衡阳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年均增长4.6%、11.6%和11.3%,第二产业年均增速较前一个10年高了1.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了3.5个和6.2个百分点,一产业比重下降了9.7个百分点,较前一翻番时期多下降6.9个百分点,衡阳市优化产业结构力度加大。
──1999年至2006年,衡阳市人均GDP翻了第三番,历时八年。这一时期,衡阳市经济发展平稳,速度加快。GDP年均增长10.2%,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增幅分别为4.0%、14.3%、11.10%。随着衡阳市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衡阳市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2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一产业下降9.2个百分点,二产业年均上升约1个百分点,一产业年均下降1.2个百分点。至2005年,衡阳市产业结构从三、二、一调整为二、三、一,2006年衡阳市第二产业比重已高出一、三产业17个和4.5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0.2%,快于前两个翻番时期2.5个、2.9个百分点。
(二)"九五"期间人均GDP翻两番战略目标提前完成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九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对于这一目标,衡阳市已于2000年顺利完成人均GDP翻两番的任务。以1980年为基期,衡阳市用了20年完成翻两番的任务,平均10年翻一番,人均GDP年均增长7.7%,GDP年均增长8.7%,其中:1981-1991年完成翻第一番,人均GDP年均增长6.6%,GDP年均增长7.9%;1992年至2000年完成第二番,人均GDP年均增长9.0%,GDP年均增长9.7%;翻第一番用了11年,翻第二番用了9年。
(三)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预测
人均GDP以2000年为基期翻两番,其总速度必须达到400%。至2006年止,衡阳市人均GDP以2000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为186.5%,只要衡阳市2007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于2006年,衡阳市人均GDP将较2000年翻第一番。再假定衡阳市自2008年起经过N年翻第二番,年均增长率为X,就可得到模型:
XN=400/186.5
当N分别为5、6、7、8时,X分别为16.5%、13.6%、11.5%和10.0%。据统计,近五年衡阳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4.2‰,若未来N年之内衡阳市人口增长率不变,则当N=5、6、7、8年内GDP年均增长为17.0%、14.0%、12.0%和10.5%。根据衡阳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看,衡阳市在未来几年GDP增幅要达到17.0%,是有一定困难,最有可能的是在12.0%-14.0%之间。因此,衡阳市人均GDP以2000年为基期,翻第二番的时间大约要6、7年时间,即最早在2013年,最迟在2014年可翻两番。
二、衡阳市人均GDP提前翻两番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2006年衡阳市人均GDP为10057元,同比增长11.5%,较2000年增长86.5%,比全省高3.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7.4个百分点。从战略目标完成程度上看,衡阳市已完成目标的46.6%,全省完成45.8%,而全国为42.3%,略快于全国、全省。但从总量上看,2006年全省人均GDP为11950元,全国16084元,衡阳市低于全省、全国1893元和6037元,只有全省的84.2%,全国的62.5%。从横向来看,2006年衡阳市人均GDP在全省各市州中总量位置偏后,居7位,在"3+5"城市群中居第6位,仅高于娄底市和益阳市;但增速较靠前,居第3位,比长沙低1.8个百分点,比湘潭低0.3个百分点。
据省统计局对全省人均GDP翻两番的预测,全省有望提前5-6年实现翻两番,全国提前4-5年翻两番,那么根据衡阳市"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于一点一线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衡阳市要确保提前6-7年翻两番的话,在常住人口增长4.2‰的情况下,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至少要保持在12%以上。
要实现这一速度,对照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我们认为,2000年以来衡阳市经济发展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上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均衡性。
一是在需求结构上,投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不均衡。
投资、消费、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由于衡阳市是个内陆城市,进出口对衡阳市经济的拉动力度相对沿海城市要弱许多,因此拉动衡阳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要依靠投资和消费这两驾马车。
2000年以来,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04年增幅最高(23.8%),2001年增幅最低(7.4%),两者相差16.4个百分点。资料显示,2000年衡阳市固定资本形成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25.5%,2004年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重为27.4%,随后两年又逐步回落,至2006年,这一比重与2000年基本持平。造成投资对经济贡献率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衡阳市投资对经济的拉动缺乏长期、持续的推动力。如钢管厂的二连轧工程一上马就带动投资加速增长,项目投资一完成,无大型技改项目接着上马,这样就造成投资的大起大落。
2000年以来,衡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平稳,无较大波动,除2001年略低于GDP增幅外,其余年度均略高于GDP增幅,走势与GDP基本一致。2006年,衡阳市人口达到726.5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08亿元,衡阳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2000年增加了1476元,年均增长10.9%,略快于GDP年均10.5增长%的速度。据资料,在支出法GDP结构中,衡阳市最终消费支出中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60%-62%左右,虽然衡阳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稍快于GDP年均增幅,但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没有形成有力的拉动。
综上观点,虽然衡阳市正在由外延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内涵提高式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但是衡阳市经济发展对投资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外需和内需对经济的贡献尚不均衡。
二是在产业结构上,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
2000年以来,衡阳市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一产业平稳发展,比重逐渐下降;二产业发展较快,比重逐渐提高。
衡阳市农业基础还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2004年是衡阳市粮食丰收的一年,一产增加值增速达到6%,农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随之上升;而2006年衡阳市遭受"碧利斯"台风袭击,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一产增加值增速降至3.7%,比重随之下降了3.3个百分点,较2000年下降了9.2个百分点。
2003年以来,衡阳市二产业增加值增速都保持在15%以上,占GDP比重逐年上升,特别是在2005年"一化三基"进程中,在工业的带动下,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一、三产业,跃居主导产业地位;至2006年,二产业比重已经高出一、三产业17个和4.5个百分点。虽然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对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衡阳市工业整体素质不强,缺乏知名品牌企业,10亿元以上产值的大型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在衡阳市前十大工业企业中能耗高的企业所占比例过高,加大了衡阳市资源、环境的压力,加重了衡阳市节能减排的任务。
2000年以来,衡阳市三产业比重一直维持在35%-40%之间,近两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三产业的比重略有下降。2006年,衡阳市三产业占GDP比重的36%,较全省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衡阳市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单位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衡阳市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单靠某一个产业的拉动是不全面的,要以工业反哺农业,用工业带动服务业,只有各产业均衡地发展才能充分带动经济的和谐增长。但目前衡阳市各产业之间发展协调性尚有待完善。
三是在要素投入上,衡阳市可持续发展要素发展不均衡。
可持续发展经济就要发展资源节约、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经济模式。2006年,衡阳市规上工业总量达到168.9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总量的8.4%;同年,衡阳市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耗中消耗较大的是原煤、电力,分别占了全省消耗量的10.1%和15.4%,其他能源消耗占全省的比重大约与规上工业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相当。同时,衡阳市高新技术企业附加值还不高。2006年,衡阳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1家,完成总产值138.6亿元,增加值44.82亿元,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的18.1%,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1%左右,衡阳市每家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产值较全省平均水平低0.67亿元,增加值低0.19亿元。
三、确保衡阳市人均GDP提前翻两番的建议
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衡阳市要提前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目前衡阳市大多数企业对于科技创新只投入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造成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偏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要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对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还需要依靠企业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以便将科技创新进步转换成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
二是要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衡阳市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全面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松木、白沙洲等省级工业园区,为衡阳市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衡阳市传统工业行业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在当前国家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前提下,衡阳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节能降耗、环境友好型企业,才能缓解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生态的压力,才能促使经济由资源投入带动型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型转变。不仅如此,衡阳市还要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培育现代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产业优势,才能从实质上实现衡阳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是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除了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延长农产品加工链,促进初级产品向中高级产品升级外,还要将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把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城镇化率结合起来,加快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要以城镇发展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共同发展。
四是要以扩大内需为重点,促进内外需求协调发展。衡阳市是人口大市,2006年末人口达到726.5万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七位,促进居民消费有较大的潜力,特别是居民收入增加后,消费者购买力提升了,高档消费品、现代旅游休闲已成为居民新兴消费热点。只有统筹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通过区域合作,针对衡阳市消费市场,引资落户能促进衡阳市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的项目,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向集约内涵型转变。
[衡阳市统计局 张敏 供稿]